接著上一篇博文,繼續說。先澄清幾個問題:
第一:北魏王朝修長城的原因
上一篇博文說到了拓跋鮮卑王朝修長城,因用上一個詞“曾經的草原霸主”,引起部分朋友的誤解,有人認為:就因為拓跋鮮卑定居中原后退化為農耕民族,已經不再是草原霸主了,所以才打不過北方游牧民族,所以才去修長城!----這說法大錯特錯!!
拓跋鮮卑在稱霸中原200年后,依然還是保有著強大的軍力,依然還是不折不扣的草原霸主!!
北魏王朝修長城的原因很簡單:長城是定居文明對付游牧文明的唯一有效手段!!就因為農耕文明擁有游牧文明所沒有的巨大的城池、堅固舒適的房屋、寬廣肥沃的良田,所以農耕文明先天不具備游牧民族那樣的機動性(農耕民族不可能隨時背著城池房屋良田等到處跑),所以,農耕民族必須、也只能據城死守!!
關于游牧民族的機動性這點,還必須強調一下:游牧民族的機動性,這是絕對的定義,是那種隨時隨刻都必須具備的絕對的機動性,無論是前進還是后退,無論勝負,打起戰來任何時候連老弱婦孺都必須跟在大軍之后的共進退!!----這就是游牧民族的人均壽命極短的根本原因,除非一直打勝戰,否則,略一個小敗戰、或勢均力敵前提下的撤退或迂回作戰等等的,跟在前鋒之后一兩百里的所有的老弱婦孺都必須以同樣的速率跟著跑,跟不上的很自然地就會被淘汰掉。所以,游牧民族中很少有50歲以上的老人,游牧民族的婦女孩童個個都是騎術高手!!
再強調一次:不具備機動性、不是騎術高手,沒有耐力的,在游牧部族中是生存不了!!!----極端一點說,哪怕是打了大勝戰,有部分老人還是會因為跟不上快速前進的大部隊而落伍、失散,自然淘汰!!
在這前提下,早已經定居中原、過上富足生活的擁有20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拓跋鮮卑王朝,遇上四處流浪、搶掠、打了就跑的游牧部族,他們能怎么辦??繼續帶上自己的老弱婦孺全體上戰馬和那些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可能只有區區幾百人的流寇全面周旋或死追到底??
第二:北魏分裂(或覆滅)的原因
拓跋鮮卑王朝的覆滅是個意外(至少不是因為軍力不夠強大),直到北魏分裂,北魏的軍隊還是極為強大的,不僅僅橫行中原,在草原上也依然還是無敵的!!----有個事例非常能說明問題:六鎮起義時,歷史上的北魏的最強勁的對手,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柔然,出兵20萬幫北魏王朝鎮壓起義(與來自南方的北魏大軍配合、兩面夾擊六鎮義軍),鎮壓起義后,柔然軍隊立即退回了草原。這,足以說明北魏的強大、對柔然的統治力吧??
北魏的分裂的原因,恰恰是因為游牧民族的老毛病、驕兵悍將太多!!所以,當北魏最高統治層出了意外(荒唐淫亂的北魏胡太后的精彩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自行搜索查閱),那幫驕兵悍將才鬧事,這才導致群龍無首、打成一團,進而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最后變成北齊和北周。。。
第三,北魏六鎮起義的根源
再澄清或糾正一個歷史定論:北魏六鎮起義的根源,在我們的正史或流行的解釋一般是:“因為孝文帝搞漢化、遷都洛陽,所以六鎮的地位下降,最后導致起義的爆發”。。。這說法不算錯,但,根本就不是主要原因!!
事實上,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英勇神武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徹底擊敗了對北魏威脅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柔然,解除了北方的威脅,所以,曾今無比重要的六鎮失去的原有的戰略價值與地位(這時期長城的作用只剩下防御小股草原流寇的騷擾與劫掠)。所以,因威脅解除,長時間無戰事,六鎮的官員才沒有戰功得不到提升,六鎮的軍民的補給水平也逐步下降。百年后,大同地區成了并不重要的邊疆,成了各少數民族的安置地、賤民的聚集地、罪犯的流放地。。。
今天,應該可以講六鎮起義,及北魏分裂后出現的英雄豪杰們了~~~
注:本圖來源于網絡,應是某教科書的翻拍。
以上,澄清了上一篇博文的幾個問題。下面,本準備談上一篇就想說的“六鎮起義,北魏分裂后出現的英雄豪杰們”。。。不過,再認真細想下,不把北魏及五胡亂華這段歷史大致地回顧下,單談六鎮起義很困難,那,就再往前推推吧~~~~
以下,為本胖子理解的(或感興趣的)北魏歷史,提綱性的簡說、戲說,肯定不夠詳細,更會略掉很多必不可少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根據各人名地名在網絡上搜索查閱詳細歷史。。。
正史中的北魏王朝是道武皇帝拓跋珪于公元386年建立、至534年分裂,共歷20帝,享國148年。之后的歷史是: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恭帝禪位于宇文覺,北周建立,北魏歷史宣告結束。共歷171年。
其實啊,北魏的歷史可以大大地往前推,就不說遙遠的大興安嶺中的大鮮卑山“嘎仙洞”的傳說(嘎仙洞內有公元443年北魏太平真君的石刻祝文,上世紀80年代考古發現并證實),也不說拓跋鮮卑是如何離開大興安嶺、在之后三百多年的歷史中經歷過三次大的遷徙到達河西、稱霸草原,在曹魏時期就可以逼迫曹魏王朝每年支付大筆的歲幣(插個題外話,在國力軍力上曹魏比蜀漢東吳加起來都要強得多,但,就因為有北方各部落的嚴重威脅與牽制,所以曹操政權的主要精力一直都在對付北邊,完全無力去統一蜀漢和東吳!)。至少,早在公元338年,拓跋族的拓跋什翼犍老先生就已經建立了代國。。。
哈哈~~說到代國,北魏創建者道武皇帝拓跋珪的爺爺拓跋什翼犍,有件事非常有意思,必須說說:代國的創立者拓跋什翼犍當然是很牛的,但,當時還有一個更牛的,牛得不行不行的牛人,前秦的苻堅大帝!!
北魏的前身、代國,就是被苻堅的前秦所滅的。據我們的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記載(感覺唐朝的房玄齡等也是挺扯的):苻堅大帝滅了代國俘虜了什翼健大王后,認為什翼健大王出自荒山野嶺、且還占了匈奴人的地盤和匈奴人搞在一起,檔次太低,就很有創意地把什翼健同學送進前秦王朝所辦的太學,專攻禮數,據說,苻堅大帝本人還親自去太學檢查什翼健同學的學業。。。
哈哈~~這一時期的歷史實在是太精彩了,牛人、奇人層出不窮,苻堅就是其中之一:要說歷經五胡亂華、在亂世中能打敗各路強豪、滅國無數、統一了北方,建立起輝煌的前秦大帝國的苻堅雄才大略武功蓋世當然是一點問題都沒的,但,苻堅的天才遠不止于此,就象先滅代國再送什翼健進太學一樣的,苻堅在滅國無數的同時,還俘虜收編了一大批的牛人、名將,如,后秦的創立者姚萇、后燕的創立者慕容垂、胡夏國的創立者赫連勃勃等等的,統統好好培養、再委以重兵、重任。。。之后,就是這幫人壞了苻堅統一中國的大好形勢的。淝水之戰,苻堅并不是敗于東晉的謝安謝石謝玄等等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而是前秦大帝國內部有一大批的鳥人在故意搞破壞,沒事亂逃跑!!
哈哈~~ 又出話題了,上面說到了慕容垂(即,《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的祖宗),是我個人以為中國歷史上絕對能進排名前十的絕世名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我們的太學生什翼健同學的孫兒,偉大的北魏的創建者、道武皇帝拓跋珪,就是在慕容垂的庇護之下恢復代國建立北魏王朝的。所以,拓跋珪對慕容垂一直畢恭畢敬,稱臣納貢不斷。。。直到,慕容垂病重快死的前一年,拓跋珪才開始造反。。。
其實啊,雄才大略的拓跋珪才不想那么早造反呢,是慕容垂硬逼著拓跋珪造反的,因為慕容垂年齡實在是太大了、為了給自己的兒孫掃清障礙,所以等不及拓跋珪主動造反了。而,拓跋珪就是采用拖與耗的辦法,專門的耐心地等慕容垂翹辮子(慕容垂死時已經71歲,拓跋珪才26歲)。。。可惜,歷史不給慕容垂更多一點時間,哪怕半年也好,主力已經被慕容垂消滅,幾近走投無路的拓跋珪突然得到苦苦期盼了超過十年的特大好消息:慕容垂突然地主動地死啦~~~
公元396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英雄蓋世的慕容垂終于死了,之后的拓跋珪當然也就繼承慕容垂的遺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橫行北中國無敵手啦。。。之后,歷經道武皇帝拓跋珪、明元皇帝拓跋嗣、太武皇帝拓跋燾,北魏王朝足足用了三代人的時間,到太武帝拓跋燾時,才掃平割據稱雄的各個勢力,如,后燕、北燕、北涼、赫連夏等國,完成了對北中國的統一。
尤其是到了太武帝拓跋燾時期,面對來自北方游牧部族的威脅,統一北中國后實力大增又無其他地方勢力掣肘的北魏鐵騎,拿出看家本領全力出擊,從被動防御到主動出擊、直至橫掃草原,完全解除了柔然、高車等的來自北方的威脅。(至此柔然一蹶不振,后被突厥取代,突厥也橫行一段時間后被隋唐打擊鎮壓、余部被迫西遷!)
既然統一了北中國,又解除了來自草原的最大威脅后,沒什么事可干的北魏的鐵騎們當然要南下、統一中國啦,可惜的是。。。
在北方的草原或平原上,游牧民族的鐵騎當然是無敵的,畢竟是四條腿打兩條腿(農耕地區不產戰馬,軍隊主要是以步兵為主,所以只有兩條腿),在機動性和沖擊力上,騎兵遠強于步兵,一個騎兵打十個步兵一點問題都沒。。。但,只要是過了黃河達到中原的南端、淮河流域(注意,還不是長江流域哦),北魏鐵騎的優勢在南方炎熱的氣候和復雜的河曲地形前不但施展不開,連南方的裝備極差的地方武裝的騷亂都受不了,無計可施。就算是打下來了也守不住,更別提過長江了。。。
所以,南方打不過北方,北方也征服不了南方,所以,大家就一起扯淡,所以,中國的歷史當然就進入南北對峙的所謂的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這期間沒什么大事,除了大家齊心協力發展佛教(南朝單建康城就有四百八十寺,而,北方除了寺廟不比南方少外,還建設了大同云岡等石窟,每個石窟都有幾千上萬的菩薩,比南方強多了)外,南朝的帝王們忙著寫詩作畫搞藝術,北朝的帝王們忙著改姓、漢化、通婚、搞民族融合。。。結果,融合來融合去,融合出問題來了。。。
稍等,其他的遲一點再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