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在(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國司馬氏建立起來的國家,它以強大的軍事力量統一了當時還處于分裂之中的中國。但由于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很短時間內,西晉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國又恢復到原來的分裂狀態。西晉的滅亡,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個女人和八個男人的故事。”,“一個女人”就是賈南風。“八個男人”就是司馬氏的八個諸侯王。其實,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晉書》將其中的八個匯在一個列傳里,所以史稱“八王之亂”。其實,里面頭緒紛繁復雜。
司馬炎即位之時,三國之中的吳國還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東吳統一全國。公元280年,晉軍南下進攻建業(今南京),吳主孫皓出城請降,至此,魏、蜀、吳相繼滅亡,中國出現了暫時的統一。在完成統一大業之后,武帝分封十余有功同姓為王,又對晉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整,但由于晉臣多為前朝的名門望族,故而他們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為主,所以晉朝初年的經濟并未有太大發展。
10年后,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惠帝本是愚癡之人,并不能治理國家,以至于朝中大權盡落于皇后賈南風之手。司馬氏諸王不滿于朝中賈南風專權,紛紛想殺賈南風而獨掌大權,于是,便發生了晉朝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他們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冏、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東海王越。
公元299年,趙王倫殺賈后及其黨羽,獨攬大權。其后,又于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廢惠帝自立為帝。是為“八王之亂”之始。此后齊王冏、趙王倫、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之間為了奪取政權不斷發生戰事。直至公元306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繼位,歷時五年的“八王之亂”方為結束。此次發生在晉朝后期的“八王之亂”使晉朝原本就衰弱的統治進一步惡化,至西晉末年,不僅國內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鮮卑諸族也對西晉的統治虎視眈眈。
在各地流民不斷起義時,內遷的少數民族上層分子也相繼起兵反晉,其中劉淵、石勒起兵最早。劉淵字元海,匈奴左部帥劉豹之子,漢化程度很深。劉豹死后,他代為左部帥,惠帝時為五部大都督。公元304年(永興元年),劉淵開始起兵。很快發展到五萬人,定都于離石(山西離石),建國號“漢”,自稱漢王,胡、漢各族很多人歸附他。淵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于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資治通鑒》卷八五)。
石勒出身羯族,居上黨武鄉。曾被賣為家奴。劉淵稱漢王時,他參加起義。公元311年4月,石勒在苦縣(河南鹿邑)寧平城消滅十余萬晉軍,晉軍元氣大傷。6月王彌、劉曜等攻下洛陽,殺王公以下三萬余人,俘獲晉懷帝。八月又攻下長安。后來,晉將賈匹等在關中漢人的支持下奪回長安,迎司馬鄴為帝,是為愍帝。公元316年(建興四年),劉曜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
晉自武帝建立政權以來,共歷三代四帝,前后僅51年。西晉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麗華心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