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學生的故事
微笑著走進學生心靈
在我教三年級兩個班的數學并且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時,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期末時,學生給老師評教,在任班主任的班級,所有任課教師中,學生給老師的打分最低;而任教的不當班主任的另一個班,學生給老師的打分卻是最高的。這真是太有戲劇性了,同為一人,同樣的教學方法,學生的接受態度為什么、有如此天壤之別?
我想到了與故事中的老師同一角色的我,作為班主任,對本班的學生當然要兇點兒,我也是這樣,否則怎么能鎮得住學生? 現在想起來,我不由得心里一震。也許原因就在這里,我的笑臉都給了我任教的其他班學生,對于我自己班里的學生,我的笑容的確一向很吝嗇。為什么會"厚此薄彼"呢?我認真想了想,自己似乎很少有對本班學生滿意的時候。也許是對他們更了解的緣故,我總是"恨鐵不成鋼",不是不滿意他們的學習成績,就是不滿意他們的組織紀律。在我眼里,常常只注意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忽略了他們的優點、長處和進步。批評得多,表揚得少,自然在班里沒了笑容,一些武斷的做法也無意中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學生表面上很聽話,內心里其實很有意見,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逆反心理。而自己也不注意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依舊是嚴厲有加,盡管自以為付出了很多,學生卻不領情,不認可。相反,作為一般任課教師,對待其他班的學生,因為少了一份苛責,多了一些平常心,更多看到的是他們的優點、長處和進步,因此表揚得多,批評得少,課堂上的笑容自然也就多,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學生樂意接受我的教導。看來,教師的一張笑臉不僅是那么重要,而且意味深長,關系到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和教育效果的實現。
新學期里,我開始換一種眼光看待班里每一個學生,努力用寬容的態度去更多地發現他們的優點。漸漸地,學生在我的眼中有了變化,我也開始真正從內心里喜歡他們。正是這種喜歡使我在面對班里的學生時有了真誠的微笑,教室里的笑聲多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這微笑又從教室里走出來,成了我待人接物的習慣表情,微笑著和學生打招呼,微笑著和學生個別談心,即使面對犯錯誤的學生,我也總是帶著微笑去處理......
有一位酷愛看動漫書的學生,多次上課偷看,我以前怎么嚴厲批評都無效,如今當我微笑著把他叫到身邊,推心置腹地和他交流,提出我"僅供參考"的觀點時,他激動地說:"老師,您放心吧,我一定不辜負您的期望!"這讓我格外欣慰。更欣慰的是,幾天后我因感冒引起咽炎,是他略顯羞赧地把一盒藥塞到我手里。多好的學生啊,我以前怎么就沒發現他的好呢?看來,一次寬容和愛撫勝過十次疾言厲色的訓斥。
在微笑面對學生的同時,我更注重的是把過去只有班主任說了算的"人治",轉變為由學生自主管理的"法治",讓學生在真正體現尊重、民主、平等、公正的環境下生活學習,在富有情感互動吏融的生命的沃土中成長。
幾個月后,在和一位學生談話時,我坦率地問及他們對我的看法,他笑著說:"您沒看到您走進教室里的變化嗎?過去只要您一走進來,教室里就變得特別安靜,大家都小心翼翼的。現在我們已經把您當成班里的一員,當成最喜歡的朋友。"
陶行知先生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如今我對這句話有著格外深刻的理解。同樣是愛學生,因為有了笑臉,效果迥然不同!微笑讓我走進了學生的心靈。
感動,在過濾陽光以后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陽光下,無論是父母的關愛,還是好書的滋潤,都是陽光。陽光給了我們溫暖和力量,給了我們動力和勇氣,讓我靈感動,但是,最能夠讓我們心靈感動的,卻是在過濾陽光之后。
父母對我們關愛的陽光最令人感動。可現在,有的父母給子女的陽光卻過盛了:孩子愛吃魚,他們就吃魚頭;孩子要星星,他們不敢摘月亮……太多的“陽光”,實際上是太多的溺愛,這就讓某些孩子聚萬千寵愛于一身,從而養成了許多壞習慣。當今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家庭的過分寵愛。如果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還能讓人感動得起來嗎?
有這么一則故事:一對化學家夫婦只有一個兒子,自兒子出世起,他們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一起給他喂純潔而不含雜質的蒸餾水,結果孩子還不到六歲,便由于缺乏免疫力而夭折了。故事是警醒的。這對夫婦有科學家的頭腦,卻沒有正確撫養孩子的常識。俗話說:“愛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愛而不當,愛而無度結出來的常常是苦果!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首詩:“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頭時看小于菟。”說明了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席自由成長的天地,有意識地讓孩子在生活中自我磨礪。而我們,則應學會過濾掉那些溺愛的“陽光”,有意地去面對挫折,因為風雨后的陽光才能折射出美麗的彩虹,心靈的感動在過濾陽光之后。
由此,我想到了我班的學生讀的書,
好的書,給人知識與力量,無疑是成長中令人感動的陽光。而如今一些傳播暴力、兇殺、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書籍卻充斥在一些街頭巷尾,像阿衰、烏龍院等。如果我們不加選擇地去接受這些“陽光”,那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會受到不良影響。壞書就像陽光中的紫外線,接觸多了,不但會讓你的皮膚變黑,甚至會讓你的心靈變黑!據某市對少年犯的調查,其中80%以上的人看過壞書。這就正如英國作家菲爾丁告誡人們的那樣:“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會把你戕害的。”
對于壞書這種“陽光”,我們應當堅決將它過濾掉,而對于好書賜予我們的陽光,也只能接受那些對自己有益的。正如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年輕時去圖書館看書,從書架上挨著一本本地拿下來讀,書雖讀得多,卻收益甚微。后來,他接受別人的勸告,根據自己的特長,將目標集中于電學,終于積學成才。大文學家蘇東坡也說過“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書之富如大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欲求爾。”也就是說,即便是好書,也應該有所選擇地吸收,才能讓你心靈感動,健康成長。
心靈的感動,在過濾陽光之后。
教學相長
在我剛開始擔任三年級二班的班主任時,早晨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上教室。楊娜已經坐在座位上讀書了,我很是奇怪:開學幾天,她幾乎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剛剛坐下,楊娜走了過來:“老師,要不要掃地?”
我一愣:也許是教高年級習慣了,突然教三年級,總以為這些孩子小,不會掃地,因此每天只是讓大家撿撿、拾拾,居然沒考慮過安排值日掃地的事!
我若有所思地望著她:“你會掃嗎?給我提提建議!”
楊娜歪著腦袋想了想說:“我幫你排值日表,大家動手,好不好?”
“真的嗎?”我有些疑問。
她笑著點了點頭,一蹦一跳地回到了座位。以為她只是說說,我也沒放在心上,繼續批改作業。下了晨會課,楊娜笑嘻嘻地走了過來,“你看。”說著,遞給我一張紙。從周一到周五,從掃地、抹桌子、倒垃圾到擦黑板、關窗戶,這個小家伙一行行地全部列了出來,沒有交叉,沒有遺漏,這樣能干真是讓我刮目相看。
“你把它貼到墻上,行嗎?”我再一次吩咐她。心里甚至想為難一下這個小女孩,于是目光緊緊地盯著她,想看看她是不是有些不情愿或者拒絕,然而她依舊笑著說:“老師,我覺得你應該先在在班上公布一下,要不然,大家不知道什么時候值日呢?”
“簡直是個小精靈。”我一把摟住她:“是誰教你的啊?”
“沒有啊,昨天你帶我到五年級教室去看黑板報,我看見人家墻上貼著呀!”楊娜天真地說。
我的心再也不能平靜:有時候,我們真的還不如一個孩子。不是嗎?去學人家出黑板報,可她的目光并沒有只停留在這一個方面,她以她特有的聰慧去領略這個世界的博大,像一只勤勞的小蜜蜂,到處吮吸著知識的甘霖,這種對周圍環境的關注,對班級工作的熱心真的讓我肅然起敬!
于是,我又好奇地問她:“怎么天天這么早到校,不是說7點20到就行嗎?”
楊娜不好意思地說:“你忘了呀,開學那天,你問我愿不愿意做小管家的,到現在還沒給我教室門上的鑰匙呢?”
愣了半天,我才想起來,當時不熟悉學生的情況,只是隨口一說,再說了,我每天都來得比較早,完全可以自己開門,也就沒想讓學生做,面對著孩子純真的目光,我真的有些汗顏!
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們教師或多或少都有些隨意的語言、隨意的舉動。對于成人來說,也許根本算不了什么。原先說定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因為家中有點小忙,本來約好的聚會就改日進行。或許一句“抱歉”、一聲“不好意思”,成人們就了然在心,沒有一點兒芥蒂。
可是對于潔白無瑕的孩子來說,他們的心靈純潔得如同一張白紙,在他們的眼里,老師是神圣的,老師的話就是圣旨。
記得我自己小時候,有一次在廁所里看見老師,簡直是奇怪到極點:“老師也要上廁所?”那種不可思議,不能理解,現在想起來,還忍俊不禁,細細想來,就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神化,一種膜拜,一種仰視!
所以,讓我們多一些慎重,少一點隨意。記住:對待孩子就該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謝謝小楊娜,或許這就叫教學相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