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體灶示意圖
三角灶示意圖
●王柳兒
“民以食為天,食以灶為先。”灶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傳是由上古時期的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之首燧人氏發明。灶,從火從土,古人在土里挖個坑架上陶瓦陶甕,生火烤熟食物,這就是灶的雛形。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以群落聚居,在居住地壘起幾塊石頭架上陶鍋烹煮食物,稱為火塘。是遠古人類告別茹毛飲血,走向文明聚居的歷史產物。
傳統習俗
灶臺,沙縣方言稱“鼎灶”。在兒時的記憶中,曾經看見父親幫人夯土灶的情景,先用木板將土灶外形固定,然后在黃土中摻入一些沙石,倒入模板內夯實,留出灶膛空洞,內糊上灰土,再用磚頭砌出灶眼、鋪砌好灶面后架上鐵鍋,這樣,一個簡易實用的土灶就形成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每家每戶幾乎都建新房或改建廚房,我正是在這個時候投師學了建筑(泥瓦工),漸漸對灶臺砌筑及民間習俗有所了解。新房建好以后,房主一般會擇吉日請人砌新灶,砌灶的頭一天晚上,工匠師傅用磚頭將鍋灶平面的底層擺好,命人將泥漿拌好備用,午夜子時即晚上11點過后,房主在新灶體底部四周分別放入一個銅錢,點燭燒香,燃放爆竹后,便開始動工。民間砌灶有子時動工、凌晨卯時進火的習俗,因此工匠師傅必須在晚上短短幾個小時之內熟練完成各項工作(灶臺初坯制作),卯時一到,架上鍋舉行進火儀式,房主將媳婦從娘家取來的“火種”(用紅紙包好的火柴)在房屋前大坪上生起火把(俗稱“當天爝火”),伸入新灶膛內,火勢開始熊熊燃起,媳婦首先在鍋里炒芝麻、黑豆,預祝“大發”,再煮雞蛋、粉干、豆腐等,宴請工匠師傅及親戚朋友。如果是兄弟分家,長輩必須將家中所有房屋、財物、田產等均分,每人添置一套炊具、餐具等,擇吉日砌新灶分家,分家當天黎明前母親要為每個兒子炊好一甑米飯,一只熟雞,然后奉飯甑到各人新屋。各媳婦立刻在屬于自己的新灶起火煮飯,娘家則送來各種食物和禮物,有米凍、豆腐、豆芽、筍四大盆;腌蛋、豆豉仔、冰糖、龍眼四大瓫,成套的碗、箸、羹匙、杯子、碟子、盆子等,還有粉干、小豬崽、一對雛雞(俗稱“雞種”)、布料、鞋子及賀聯等。
灶臺砌筑
民間灶臺種類繁多,多種多樣,由最初的火塘,演變成土夯的、石壘的、磚砌的、大理石的到用高科技材料組合成的集成灶等等。其中,磚砌(青磚)灶臺歷史最悠久,也最具代表性。
鑒于廚房場地限制等因素,灶臺可設計為橫體灶、直體灶、斜體灶、三角灶和多邊形灶;灶眼有單眼、雙眼和多眼,具體可細分為單鍋獨灶(單眼單鍋)、雙鍋灶(單眼雙鍋)、多鍋灶(單眼多鍋、兩眼多鍋)等等。其大小形制則是根據每家每戶各方面的條件來進行設計。灶臺鋪面大多選用石灰、水泥、紅磚、瓷磚、花崗巖等材料。
不管是那種形狀的灶,一要根據房屋的實際情況因地壘砌,二要達到節柴旺火的目的,三要考慮到美觀實用的效果,有一定的學問和規制。當然,壘磚砌灶也講究個風水,以免走失財氣,灶門不能朝東,東方屬木,火燒木肯定不行,灶門也不能朝北,因為北方屬水,水澆火也不行,所以灶門只能朝南和朝西。灶臺高度一般控制在70-80厘米之間(約十一或十二層磚),灶體外形采用整磚砌筑,不使用斷磚,勾縫后才能達到最佳審美效果。
以傳統橫體灶砌筑為例:灶臺底部長為六塊半磚(約1.6米),寬為四塊磚(約1米),灶眼一側轉至煙囪底座位置時,再凸出一塊磚,煙囪底座邊緣的垂直線必須對著屋頂檁條的邊緣,也就是說煙囪絕對不能碰到屋頂上的檁條,所有這些在砌灶前應該規劃好,以便在施工過程中才可以有條不紊的操作。施工時,灶臺底面平砌一層磚后開始立著砌,煮飯一側留出約18×18(厘米)的取暖口(烤鞋用)一個,立砌兩層磚后內空填入沙土夯實,平鋪一層磚后開始砌灶膛、灶眼(俗稱“灶窟”,寬約20厘米、高四層磚),四圍大出原墻體兩厘米左右,最后到灶眼壓頂即灶臺面鋪砌時再大出原墻體2-4厘米左右,灶臺雛形基本形成。緊接著進行灶神臺和煙囪方面的施工,直至灶臺粗坯完工。下一步,將進行灶膛和外部勾縫的施工。
灶好不好,在于砌灶師傅手藝精不精,整個灶臺的關鍵技術在于灶膛(俗稱“灶腹”)的砌筑,無法在施工前設計,全靠工匠師傅臨場發揮應對,憑借記憶用手工一步步完成,灶膛的高度、厚度、角度、弧度泥漿的抹涂以及灶臺上面鐵鍋擺放的位置必須恰到好處。灶膛砌得太大,達不到省柴的效果,浪費資源,灶膛砌得太小太低,燒火時會往外面冒煙,燒不著火。壘砌前鍋至后鍋的煙道(俗稱“過江龍”)時,頂部要比灶眼頂部稍高一些;后鍋至煙囪的煙道也要比前面的煙道稍高一些,這樣才不會往外跑煙。否則就會留下后遺癥,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祭灶神
灶臺邊上的灶神臺(俗稱“灶神公盤”),供奉著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傳說是古代漢族祭俗中所祭的五種神祇(灶神、門神、井神、廁神、中溜神)之一,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是因除了掌管人們飲食,賜于生活上的便利外,他的神圣職責,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于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后再向玉皇大帝報告。農歷臘月廿四日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在廿三日晚舉行“祭灶神”儀式(方言稱“送灶神公上天”)。將家中里里外外打掃干凈,刷洗煙囪、灶臺等,貼上新的灶神年畫,橫批為“奏善堂”,左右聯是“上天奏善事,回家降吉祥”。擺上三牲(雞、豬、魚肉)、灶糖(麥芽糖)、灶餅,倒上老酒、清茶等,然后點蠟燭、敬清香、放爆竹、謂之送灶神上天。用又黏又甜的麥芽糖等做供品,目的主要是要塞住灶神的嘴巴,讓他上天時多說些好話,把壞話丟一邊。
除夕夜,合家團聚,以送灶神的形式將灶神請回,焚香、放爆竹迎接灶神,隨之生起灶火,烹煮鄉土美味,宴前將灶膛內余火覆蓋,暖暖地聚在灶膛內,稱為“儲火種”,以示來年紅紅火火。一家人圍坐在灶臺旁的飯桌上品嘗著家鄉的美味佳肴,年夜飯宴畢,長輩給未成年的子女分發紅包(壓歲錢),并棄舊燈籠掛新燈籠,取除舊迎新之意。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傳統灶臺就漸漸減少了。這塊與尋常百姓之家密不可分的一席方寸之地,見證了人類社會進化的發展歷程,融匯了自然萬物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