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自古以來就以能歌善舞著稱。蒙古族人善于用舞蹈淋漓盡致地表現牧人的生活,表達牧人的美好情感,有了高興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表現了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說蒙古族是以歌舞為伴的民族一點都不為過。
怎樣跳好蒙古舞呢?首先是通過肢體訓練達到肢體的解放,肢體的解放是把握蒙族舞氣質的基石;其二是把握民族氣質;其三是在把握氣質的前提下恰到好處的處理動作節奏。
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體現在動態上的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蒙族舞中有柔肩、聳肩、彈肩、甩肩、抖肩六種“肩功”,練就一番爐火燉青的肩功同樣不應尋求什么捷徑,而應一步一個腳印的從單一的硬肩訓練起。如從硬肩到柔肩,柔肩即具有對硬肩的“夸張化”的特征,在相同的動態中柔肩應發力緩慢,形成對硬肩的聚集規律,通過訓練在松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
同樣,在訓練臂腕的過程中,也應以單一的提壓腕開始練習。在肢體的訓練中,除了講究穩扎穩打,還應注意一點就是舞者在心理上產生美感效應。對柔肩的審美體驗應該是一種概念性的反射,即延續慢發力、幅度大、呈連綿不斷的波浪狀,充滿延伸的質感,而對彈肩、硬肩則應有快發力、幅度小、有棱有角、瞬間靜止的審美意識。在訓練當中要一直要保持一種蒙古族的基本形象和精神氣質,透過這種情感、形態、運氣、發力的典型表現,涵概出一種“圓形、圓線、圓韻”。
蒙族人民的精神特征是由草原生活的點點滴滴積淀而成的,主要表現為勇敢、熱情、爽直的性格,反映在舞蹈中,應該要折射出“天之驕子”的豪邁氣質。如雙臂延伸動作的象征意義,寬闊的胸懷、坦蕩的性格;肩部的動律呈現出流動性質,而身體習慣于側向,眼睛時而極目遠眺,時而俯臨前方,表情明朗豁達而又堅毅,這一切體現出一個文化傳統悠久的民族舞的素質。
處理好蒙族舞的節奏是為了突出蒙族的精神氣質。并且是舞蹈意義上的再升華,具體來說,在舞蹈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強、弱、快慢、高低、大小、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交替與重復,導致含有各種感情動作姿態的體現,注意通過節奏把各種動作按照表達情意的需要有機地組織聯系起來,為表現舞蹈的內容服務,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
1、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特點:
熱情奔放、穩健有力、節奏歡快,具有粗獷、剽悍、質樸、莊重的特點。
2、動作韻律特點:
肩部動作豐富、靈活、富有彈性;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地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整個手臂的舞動。頭要穩,上身端莊,身體多為擺身、推身和靠身的動律。做各種步伐時雙膝的屈伸要沉而柔韌,雙腳落地扎實,腳下穩重,強調下沉的力量。
3、基本體態:
挺胸立腰,上身略后傾,后背略后靠。仰頭,頸部稍后枕。
4、手型:
四指伸直、并攏、拇指稍翹自然旁開,五個手指在一個平面內,形成“板手”。
叉腰為一字叉腰。
三、基本動作練習
硬腕:(1)雙手同時提壓腕
(2)雙手交替提壓腕
揉臂:以肩背肌肉推動鎖骨,肩胛骨、肋骨做前后圓形揉動,同時向肘、腕、手指做大波浪形傳導。肩背揉起,肘、腕、手指連續相跟揉起。
揉肩:左肩向前拱,左肘向后擺,同時右肩向后擺,右肘向前拱,左右交替前后扭動,同時肩略聳。
硬肩:動作基本與柔肩相同,動作要硬,干脆,節奏分明有棱角。
常用腳位
蒙古族舞蹈的腳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大八字步位、弓箭步位、踏步位(一腳在前,一腳在后,用腳掌踏地)、大踏步位(在踏步位基礎上,雙腿拉開距離,成為前腿屈膝半蹲,后步繃直的動作)、點步位(雙腳站八字位,但一腳稍前于另一腳,用腳尖點地)、大點步位(在點步位基礎上,兩腿拉開距離,后路屈膝微蹲,前腿伸直點地)。
(三)基本舞步
1,平步:如同平步走路,但又不同于平步走路,它要求挺胸、立腰、后背挺直,雙肩隨同步伐前后自然晃動,男性全腳著地,以顯示質樸、穩健、粗獷的風格,女性則以前腳掌著地走路,以顯示輕盈、活潑的風格。
2,踏踮步:前腳掌踏地到全腳落地,屈膝微蹲,重心在下,后腳以腳掌著地,動作進行中,身體隨著舞步上下起伏,起伏動作要有彈性、不可僵硬。
3,馬步
●軟騎馬步:正步位站好,左手臂伸直于胸前,握虛拳,虎口朝里,右手叉腰,軀體稍向右后斜方靠,然后雙脆交替屈伸。動作時,左腳尖于右腳足弓處點地,右膝屈伸兩次,同時左手做勒馬動作兩次,身體隨之上下起伏,然后再換腳做。
●硬騎馬步:兩腳正步位站好,一手勒馬一手叉腰,身體面對正前方。動作時,左腳先干脆、利落地踮起腳跟。膝蓋彎曲,身體在右腳上,接著躍起的左腳跟在帶有棱角地落地同時繃直膝蓋。同時、右腳跟再胎起,腿部彎曲,重心移向左腳、接著踮起的右腳跟在有棱角地落地同時繃直膝蓋。動作時,每壓腳跟一次,手做一次壓腕動作,身體隨兩腳交替動作而左右擺動。
●跑馬步:兩腳正步位站好,動作時,右腳先向正前方跳邁出一大步,接著左腳向前邁一步,緊接著右腳再上一小步,后腳追前腳,顯示馬的奔跑。動作中身體向前傾,雙手做勒馬動作,
●踏點馬步:雙腿正步位站好,右手叉腰,左手勒馬,動作時左腳掌著地屈膝,右腿屈膝,腳掌離地,然后右腳前腳掌著地,膝蓋繃直,提重心,左腳離地。雙腳交替連續進行。
●進退馬步;雙腿正步位站好,動作開始時,有腳先邁向8點用前腳掌點地,同時左腳離地,腿向上屈膝提膝。然后左腳掌落地,右腳掌著地,接著右腳后撤到4點,以腳掌點地,同時,左腳離地,腿內上屈膝提膝,然后左腳掌落地,再右腿向上做提膝腳離地動作,雙腿動作文替進行,以動作的速度顯示馬兒奔跑的速度。
●搖籃馬步:雙腿小腿前后交叉,兩腳踝緊靠,雙腳外側著地。右腳全腳著地,重心在右腳,經過雙膝屈伸動作之后,重心移向左腳,左腳全腳掌落地,右腳外緣著地,同時雙腿屈膝,動作邊續做。
●跟馬步:左腳在前右腳稍后、動作時,右腳經擦地向左腳后跟靠攏,微屈膝同時右腳立即提起,然后再做另一腳。雙腳交替動作。
●滑步馬步:雙腳正步位站好,雙腿并攏,自然屈膝,右腳z掌原地踏一步,緊接著左腳掌再原地踏一步,然后右腳落地屈膝、重心在右腿,同時左腿向旁伸腿踢起,緊接著迅速收回成自然位,動作可連續做。
(四)腕與肩的基本動作
1,腕的動作有硬腕與柔腕。硬碗動作至干脆有力,有棱角地上下提壓腕,硬腕有單手,也有雙手,還可雙手交替提壓碗、橫腕;柔腕:手腕柔韌地上下提壓腕。
2.肩的動作:
●硬肩:雙腳一前—后踏步,雙手叉腰、動作時,雙肩有節奏、有棱角地前后擺動,一拍一次,動作要求快而有力。
●軟肩:雙腳一前一后踏步,雙手叉腰,動作要柔韌,雙肩擺動時,左肩先向前拱,左肘向后擺,同時右肩向后擺,右肘向前拱、雙肩一前一厲交替擺動,動作均勻連貫。
●聳肩:雙腳—前一后踏步,雙手叉腰,動作時,單肩或雙肩每拍上下聳動。
●笑肩:雙肩同時上下快速聳肩。
●圓肩:雙腳一腳在前一腳在后做踏步,雙膝微屈,雙肩按前、上、后、下的順序做繞圓運動,節奏可快可慢。
●碎抖肩:雙腳一腳在前一腳在后做踏步功作,雙膝微屈,雙手松弛叉腰,上身松弛,以脊柱為軸點,使肩、背快速、小而碎地前后抖動。
●甩肩;肩向上用力甩出,接著肩隨之扣下,動作幅度一定要大。
●收肩:雙手臂伸向前,手心朝下,肩向后快速收問,再快速還原位,然后再做另一肩。
●軟手:雙腳一前一后踏步,身體面向正前方,雙手臂兩旁抬舉與肩平,五指并攏,動作時,雙肩上下起伏并連續向肘部、腕部手指各關節部位推及,整個肩、臂、肘、腕、手指關節的起伏動作做起來如同連綿起伏的波浪,但動作幅度不要大。
●揉臂:雙腳一前一后踏步,雙手平舉至身體兩旁與肩平、動作時,以肩背帶手臂、肘部、腕、手指做交替揉動動作。動作要有柔韌性,像大雁展翅飛翔。
附:
腳形:丁字點位
手型:三種,自然、稍微打開、空心拳
腳位:丁字點位 ,小八字位、中八字位、大八字位、前丁字點位、小丁字點位、中丁字點位、大丁字點位(重心向后靠)、后丁字點位、小丁字點位、中丁字點位、大弓箭位。
手位:7位,準備位,小八字位。
1位(手空心拳大拇指叉腰),2位(肚子前方,手指尖相對,五指并攏),3位(比2位手稍微打開一點),4位(側平與肩旁,也就是旁平位),5位(雙手上舉,手心向下),6位(雙手在胸前,手指相對),7位(臀部后方,手心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