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父母看來,玩耍似乎與學習是對立的,以至于貪玩常被當成孩子的一種壞習慣。 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有研究證明,貪玩、會玩的孩子智商更高,長大后更容易獲得成就。
孩子最大的天性就是玩,他們在玩中認識和探索世界,在玩中找尋自己的興趣并發現自己。
研究表明,玩耍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非凡的意義。
1
玩耍促進孩子的體能發展
追逐嬉戲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使他們的呼吸系統和心血管功能得以提高,免疫力增強。多讓孩子玩耍,可以消耗體能,增加食欲,促進孩子消化系統的發育。孩子吃得香,睡得好,身體也就越長越棒。
2
玩耍促進孩子的智能發展
玩耍有助于發展孩子的認知和感知能力。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在玩耍中認識和感知世界。
在玩耍中,孩子通過眼看、耳聽、鼻聞、口嘗、手摸等來發展自己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分辨和了解各類事物的不同特性。可以說,玩耍是孩子理解人生的開始。
玩耍有助于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比如,在玩角色扮演游戲時,孩子們會創造各種故事,發揮驚人想象力。
玩耍有助于發展孩子的語言能力。在玩耍中,同伴之間的交流能激發孩子訴說的愿望,他們還會相互模仿,用大人難以想象的生動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種種想法,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詞匯量,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3
玩耍促進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
孩子通過和同齡人之間的玩耍,可以學到很多社會交往技巧,比如合作、遵守規則、表達、等待、交換、請求、拒絕等。過程若遇到難題,還能夠鍛煉孩子的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集體游戲中,也可以鍛煉孩子識別他人情緒和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
怎么玩
美國心理學博士朱利安·泰普林說,提高孩子的“玩商”,讓孩子在學習和玩耍之間取得平衡才是最關鍵的。因此,“知道玩”和“會玩”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來看看美國父母是怎么教孩子玩的。
在旅行中玩
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在美國,孩子的“玩”多是有目的性的,在玩中,自己發現自己,認識自己,肯定自己。
閱讀讓孩子了解世界,而旅行讓孩子感知世界。
美國家長鼓勵孩子旅行,讓孩子跟不同的孩子接觸來鍛煉交往能力,增長見識。
甚至,還會讓孩子獨立規劃自己的假期旅行,這樣既能提高孩子的自主規劃能力及統籌意識,還能培養獨立性。
對于孩子而言,旅行的意義不在于真正到過多少地方,而在于,他們在一場旅行中,學到多少東西。
在思索中玩
提高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孩子會將木棍當馬騎,將紙飛機當火箭,正是這些在成年人看來幼稚的行為,構成了孩子創造力的源泉和動力。
家長的引導和鼓勵很重要,尤其是家長要提供給孩子一個寬松的環境。比如說,孩子不小心把牛奶倒在地上,如果家長能說“倒出這么好看的圖案,不玩太可惜了,我們用牛奶畫畫吧”,那么孩子對玩就有了積極的想法。
美國小學還會給孩子布置一些奇怪的作業:比如讓孩子觀察一個月的月亮盈虧,逐日畫下月亮的形狀并進行描述;要孩子帶種子回家種下,觀察記錄其發芽生長過程等等。這些帶有研究性的課題,美國孩子在玩中就學習掌握了。
由于玩的觀念不同,玩的環境不同,孩子的玩商也大不相同。
針對我們的孩子普遍缺乏創造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實際,泰普林建議在玩的過程中,家長要教會孩子經常思考這三個問題:
●這是一種解決方法,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如果那樣做,會有什么樣的情況出現?
●如果那樣做,對方會有怎樣的感受?
這三個問題就是泰普林研究的大腦操,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發掘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天賦。
與父母一起玩
培養孩子的良好人格和情感
高科技正在創造孤僻、缺乏鍛煉的一代。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專家瑪格麗特·凱莉指出,在當前被動的電視文化中,大人陪孩子一起玩變得難能可貴。
只要父母愿意全身心投入,哪怕是陪孩子玩一些最簡單的小游戲,孩子也會感到充實有趣。
或者是寓教于樂,與孩子一起玩桌游等競技類小游戲,能通過友誼競爭來增進親子關系。
陪孩子一起玩,讓孩子在歡樂和純真的氛圍中健康成長,才是送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在體育運動中玩
培養孩子健全的體魄和自信意識
在美國的中小學,學習成績再好,如果在體育上沒有任何特長的話,那也只能被列為“神經類的書蟲”。而且在美國的中學,學生必須選修一項體育科目,作為升學的重要考核指標。
而大多數美國人的家庭,重視孩子的體育愛好和發展,只單純認為體育運動就是孩子的生長維生素。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對他們的性格、身體、智力、協調能力、自信意識等都有好處,將讓孩子受益終身。
不管是在哪里玩,怎么玩,對于美國家長而言,教育的契機無處不在。他們認為,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孩子學習的課堂。
作為美式教育專家,哈沃美國小學的外教老師,會用各種巧思,比如豐富的肢體與表情、各種精巧道具等等,成功抓取孩子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讓孩子從此愛上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