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⑴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⑵帝舜為有虞。⑶帝禹為夏后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⑷棄為周,姓姬氏。⑸
⑴【集解】徐廣曰:“《外傳》曰‘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虞翻云‘以德為氏姓’。又虞說以凡有二十五人,其二人同姓姬,又十一人為十一姓,酉、祁、已、滕、葳、任、荀、釐、姞、儇、衣是也,馀十二姓德薄不紀錄。”【正義】釐音力其反。姞音其吉反。儇音在宣反。
⑵【集解】韋昭曰:“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矣。”張晏曰:“堯為唐侯,國於中山,唐縣是也。”
⑶【集解】皇甫謐曰:“舜嬪于虞,因以為氏,今河東大陽西山上虞城是也。”
⑷【索隱】《禮緯》曰:“禹母脩己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而契姓子氏者,亦以其母吞乙子而生。
⑸【集解】鄭玄《駮許慎五經異義》曰:“《春秋》《左傳》‘無駭卒,羽父請謚與族。公問族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以此言之,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也。”
太史公曰:⑴學者多稱五帝,尚矣。⑵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⑶薦紳先生難言之。⑷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⑸儒者或不傳。⑹余嘗西至空桐,⑺北過涿鹿,⑻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⑼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⑽顧弟弗深考,⑾其所表見皆不虛。⑿書缺有間矣,⒀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⒁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⒂
⑴【正義】太史公,司馬遷自謂也。《自敘傳》云“太史公曰先人有言”,又云“太史公曰余聞之董生”,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禍”。明太史公,司馬遷自號也。遷為太史公官,題贊首也。虞憙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非獨遷。”
⑵【索隱】尚,上也,言久遠也。然“尚矣”文出《大戴禮》。
⑶【正義】馴,訓也。謂百家之言皆非典雅之訓。
⑷【集解】徐廣曰:“薦紳即縉紳也,古字假借。”
⑸【正義】系音奚計反。
⑹【索隱】《五帝德》、《帝系姓》皆《大戴禮》及《孔子家語》篇名。以二者皆非正經,故漢時儒者以為非圣人之言,故多不傳學也。
⑺【正義】余,太史公自稱也。嘗,曾也。空桐山在原州平高縣西百里,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
⑻【正義】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涿鹿城,即黃帝、堯、舜之都也。
⑼【索隱】古文即《帝德》、《帝系》二書也。近是圣人之說。
⑽【索隱】太史公言己以《春秋》、《國語》古書博加考驗,益以發明《五帝德》等說甚章著也。
⑾【集解】徐廣曰:“弟,但也。《史記》、《漢書》見此者非一。又《左思·蜀都賦》曰‘弟如滇池’,而不詳者多以為字誤。學者安可不博觀乎?”【正義】顧,念也。弟,且也。太史公言博考古文,擇其言表見之不虛,甚章著矣,思念亦且不須更深考論。 ⑿【索隱】言《帝德》、《帝系》所有表見者皆不為虛妄也。
⒀【正義】言《古文尚書》缺失其間多矣,而無說黃帝之語。
⒁【索隱】言古典殘缺有年載,故曰“有間”。然帝皇遺事散軼,乃時時旁見於他記說,即《帝德》、《帝系》等說也。故己今采案而備論黃帝已來事耳。
⒂【正義】太史公據古文并諸子百家論次,擇其言語典雅者,故著為《五帝本紀》,在《史記》百三十篇書之首。
【索隱述贊】帝出少典,居于軒丘。既代炎歷,遂禽蚩尤。高陽嗣位,靜深有謀。小大遠近,莫不懷柔。爰洎帝嚳,列圣同休。帝摯之弟,其號放勛。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東作,昧谷西曛。明揚仄陋,玄德升聞。能讓天下,賢哉二君!
五帝本紀中之典故
阪泉師:《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阪泉,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亦說在今山西運城縣南(見宋·沈括《夢溪筆談·辨證一》),或說在今山西陽曲縣東北(見《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后以"阪泉師"指正義之師。
吳恭亨《諸將》詩:"無道共誅洪憲帝,有辭來會阪泉師。"洪憲帝,指袁世凱。
阪泉氏:即蚩尤。相傳蚩尤居阪泉,故稱。《逸周書·史記》:"昔阪泉氏用兵無已,誅戰不休。"宋·羅泌《路史·后紀四·蚩尤傳》:"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吹塵:《史記·五帝本紀》“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張守節正義引《帝王世紀》:“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羣。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后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於海隅,登以為相。”后以“吹塵”為得良相之兆。明· 張煌言《壽鯢淵張相國》詩:“蚩尤欲殄夢吹塵,胥靡爰登歌作礪。”
吹塵之夢:同“吹塵”。《太平廣記》卷四九二引《靈應傳》:“貴主得吹塵之夢,知君負命世之才。”
電繞樞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唐·張守節正義:“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於壽丘。”后因以“電繞樞光”為誕育圣人之典實。《藝文類聚》卷七七引南朝·梁·沉約《光宅寺剎下銘》:“壽丘靉靉,電繞樞光。周原膴膴,五緯入房。”
電繞:同“電繞樞光”。宋·陸游《瑞慶節賀表》:“虹流電繞,適當圣作之辰;鰲抃嵩呼,共效壽祺之祝。”
電繞璇樞:同“電繞樞光”。宋·陳亮《點降唇·圣節》詞:“電繞璇樞,此時昌運生真主,慶聯簪組,喜氣生綿宇。”
璇樞電繞:同“電繞樞光”。宋·柳永《送征衣》詞:“過韶陽,璇樞電繞,華渚流虹,運應千載會昌。”
璇樞繞電:同“電繞樞光”。宋·趙福元《沁園春·壽朱漕》詞:“華渚流虹,璇樞繞電,期邁三朝嵩降申。”
驅羊:《史記·五帝本紀》“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唐·張守節正義:“《帝王世紀》云:“黃帝夢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又夢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羣。帝寤而嘆曰:‘風為號令,執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豈有姓風名后者哉?夫千鈞之弩,異力者也。驅羊數萬羣,能牧民為善者也。天下豈有姓力名牧者哉?’於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風后於海隅,登以為相。得力牧於大澤,進以為將。”后因以“驅羊”喻治民。《北齊書·文宣帝紀》:“既乖為政之禮,徒有驅羊之費。”
讓畔:《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又《周本紀》:“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后遂用作稱頌君王德政的典故。晉·潘岳《西征賦》:“耕讓畔以閑田,沾姬化而生棘。”《資治通鑒·漢宣帝神爵四年》:“田者讓畔,道不拾遺。”
讓耕:同“讓畔”。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茍宅無情於擇賢,不惜吉於設為,則屋不辭人,田不讓耕,其所以為吉兇薄厚,何得不均?” 唐·劉禹錫《和浙西李大夫晚下北固山喜松徑成陰悵然懷古偶題臨江亭并浙東元相公所和》:“農野閒讓耕,軍人不使酒。”
玄女授符:《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正義引《龍魚河圖》載:蚩尤作亂,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后遂以“玄女授符”謂傳授經策,術發。唐·崔融《嵩山啟母廟碑》:“振夔鼓,載龍旗,天則玄女授符,地則黃神降斗。”
玄女符:源見“玄女授符”。唐·孟郊《獻漢南樊尚書》詩:“心開玄女符,面縛清波人。”唐·劉禹錫《和董中庶古散調辭贈尹果毅》:“讀得玄女符,生當事邊時。
玄女傳兵符:同“玄女授符”。宋·梅堯臣《觀何君寶畫》詩:坐中吾儕趣已異,又喜玄女傳兵符。
堯齡:《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裴駰集解引皇甫謐曰:“堯以甲申歲生,甲辰即帝位,甲午征舜,甲寅舜代行天子事,辛巳崩,年百一十八,在位九十八年。”后以“堯齡”指長壽。宋·晏殊《喜遷鶯》詞:金爐暖,龍香遠,共祝堯齡萬萬。
堯年:同“堯齡”。清·金農《憩王屋山后十方院》詩之一:大椿靈耳話堯年,煉液升煙日馭前。
瞻云就日:《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對君主的崇仰追隨。太平天囯·洪仁玕《誅妖檄文》:“是以一時智謀之士,英杰之儔,無不瞻云就日,望風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