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古河村很偏遠,它在黑龍江的最西邊,隸屬于漠河縣漠河鄉。從鄉政府駐地漠河村出發,還有50多公里的路程。
洛古河村很神秘,有“黑龍江源頭第一村”的稱號,從這里向上走七八公里,就是額爾古納河與石勒喀河的交匯處,傳說中的黑龍江源頭。
洛古河村頭,佇立著關于黑龍江源頭的石碑。提醒著每個到來的游人。
洛古河村是邊界村,隔著鴨綠江,與俄羅斯的波克羅夫村相望。
洛古河村交通不便,規模不大,人口也就200多人,在一段漫長的歲月里,這里的人們過著歲月靜好的日子。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洛古河逐漸有了名氣,早在2016年的時候,這個村子還被評為了中國最美鄉村之一,不少游客慕名前來。
進入村子,在人們感嘆天人合一大自然神奇的時候,更會有三個很意外的發現:
其一,這里的很多老人家說一口道地的山東話,熱情好客,樸實大方。
其二,村子里的年輕人,很多人眼睛大,眼珠棕黑色,鼻子高大挺拔,眉毛又厚又黑。特別是小伙子,五官突出,眼睛深邃,很帥氣。村子里的中年大媽,則普遍皮膚白皙,身材高高大大的,走路風風火火。她們很多人是俄羅斯媳婦,或者混血二代、三代。
其三,村子里清一色木刻楞建筑,冬暖夏涼,外形與俄羅斯木屋很相似。木頭墻,木頭頂,房頂建倉房,木梯搭到倉房的門沿。那些大塊頭的家庭主婦們,非常利索地爬梯子,不時取下各種生活用品。
為什么會這樣呢?在隨后兩天的行程中,我們逐漸了解了緣由。
首先,關于洛古河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移民村。
清順治年間,開始在我國東北、蒙古地區設立卡倫,這是一種集防御、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邊防哨所。洛古河卡倫,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當時的時候,并沒有居民。
19世紀末,嘉蔭河畔的鄂倫春人發現了漠河金礦。在李鴻章的支持下,李金鏞于1888年,李金鏞正式創辦漠河金礦,下設有三個金礦,其中一個就是洛古河金廠。
但是,由于技術不過關,找到的金線正沙薄,金成色差,金廠維持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裁撤了。這一時期,雖然有挖金把頭和礦丁來這里挖金,但并沒有來這里定居的人家。
洛古河出現定居人家,是在1906年前后,當時,三個來自登州府的采金漢來到這處廢棄的金廠,他們是闖關東碰運氣的,一個人姓黃,另外兩個人姓林。
他們在這里住下來,一開始奔著挖金子來的,后來開始放排、打魚、種地。隨著越來越多的闖關東老鄉的到來,逐漸形成了洛古河村的前身。
其次,關于洛古河村的“老毛子媳婦”多,混血兒多。
清代的登州府主要包括今天的煙臺、威海地區,當年山東人闖關東,水陸主要有四條,其中兩條就是煙臺到營口、煙臺到海參崴的。
從山東跋山涉水到黑龍江,能活下來的大都是男人們。在洛古河村安家后,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娶妻生子。但是,由于太窮了,很難找到當地的姑娘,于是,這些挖金的山東漢子,只能找黑龍江對岸的俄羅斯姑娘。
我們在村子里游覽的時候,導游告訴我們,“老毛子”是東北人對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的統稱,并沒有貶義。當年時候,闖關東的山東老鄉找個老毛子媳婦是很容易的事情。
村子里的混血兒,很多已經到了第三代、第四代,俄羅斯外貌特征不那么明顯了。
如今,也有一些聽了消息來村子里找俄羅斯媳婦的中國小伙子,但是,老毛子媳婦不好找了。洛古河村有不少“三毛子”、“四毛子”,但隨著村子里的旅游業越來越紅火,日子也越來越紅火,一般的小伙子,姑娘也看不上。
資料來源:
《黑龍江“源頭”有個混血人村落》原載于《東北之窗》2020年第三期
《建國前黑河金礦業的發展狀況及特點》原載《商業文化(學術版)》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