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了還住在一個房子里
據婚姻專家分析,離婚不離家一般分屬三種情況:一是受到實際的經濟、居住條件的限制,離婚后其中一人沒有能力購房或等待購房,只能暫時同住一屋檐下;二是雙方對經營多年的感情多少有點放不下,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重修舊好,住在一起可以增加復合機會;三是因為孩子,住在一起“假扮夫妻”一點點向孩子滲透父母離異的事實,避免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調查顯示,選擇離婚不離家的離異夫婦,近七成為“70后”,“80后”不足兩成。
雙方暫時無條件另購住房 雖已離婚還得住在一起
夫妻共有房屋,離異后雙方暫時無條件另購住房,只能繼續在同一屋檐下分居,是造成“離婚不離家”的原因之一。抽樣問卷調查中,近27%的受訪者表示,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得不和前妻、前夫繼續暫時住在一起。
“我和前妻一起貸款買的房子,還清貸款總共用了10年,這套100多平方米的住宅現在市值估計得200萬元。但無論是我還是前妻都掏不出100萬元,租房住租金又太貴,所以只能暫時在同一套單元里分居,水電煤氣等日常開銷均攤,直至我們中的一個人能夠再婚,到時再做打算。”39歲的林先生坦然告訴記者,自己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允許才離婚不離家的,但這樣的日子,他過的并不舒服,“離婚前就吵,離婚后住在一起,吵的就更多了,現在我們就是互相耗對方,興許哪天誰就耗不住了。”
律師稱:離婚不離家易加深矛盾房產可折價分割
對此,常年代理離婚類案件的周菁律師指出,像林先生這樣因客觀條件限制,不得不“離婚不離家”的離異夫婦,最容易產生糾紛,如果矛盾加深,出現一方阻礙另一方對房屋的使用和居住,還容易引發更為嚴重的沖突。因此,如果雙方矛盾突出,可以考慮將房屋拍賣或整體出租,房價款或房租由雙方分割,或是房屋由雙方共有、一方居住并支付對方租金等方式,盡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對于雙方關系比較緩和,主動表示離婚不離家的當事人,也應該事先進行約定。
不離家,有“重修舊好”期待 專家指出應設過渡期重新審視感情
雖然已經離婚,但對這段婚姻復原有期待,試圖通過共同居住和生活的方式,達到修復關系的目的,像這種離婚不離家的離異夫婦,時下也有不少。對此,專家指出,離婚不離家并非挽回婚姻的好方法,想要修復婚姻關系,夫妻必須設立過渡期,冷卻后重新審視彼此的關系。
在采訪中,本市常年從事婚戀問題研究的專家龐強表示,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案例,離異后夫或妻單方面反悔不愿分手,于是采用近乎哀求的方式要求對方離婚不離家,從形式上繼續維持著原來的生活狀態,造成一種假象似乎婚姻沒有結束,并希望以此重新挽回婚姻與家庭。
龐強指出,離婚意味著親密關系和以往熟悉生活的結束,面對如此的失落和打擊,人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不愿相信和接受。如果特別想挽回婚姻,最好選擇雙方都心平氣和的時候,開誠布公講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設立一段過渡期,待雙方冷靜后重新審視婚姻。如果答案最終是不可能恢復關系的話,建議還是不要居住在一起。
離婚不離家隱瞞孩子夫妻感情破裂
明明已經離婚了,但為了孩子仍然“假裝”若無其事,正常生活工作。在抽樣問卷調查中,近半數受訪者表示,是因為放不下孩子,才離婚不離家,向孩子隱瞞感情已經破裂的實情后,繼續生活在一起的。
“孩子今年剛剛上四年級,這么小就承擔父母離異的壓力,我怕他受不了。”提及自己離婚不離家的原因,在本市某保險機構供職的陳女士告訴記者,“我和前夫商量過后,決定先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等他大一些再慢慢滲透給他,讓他能夠平和過渡,慢慢接受,現在已經快一年了,我們打算把離婚這事情一直瞞到他小學畢業。”
已經在本市的重點中學擔任班主任多年的王琳老師向記者表示,她過去帶的班上,就曾經出現過學生突然間成績下滑的情況。后來經過多方了解和家訪,最終才發現,他成績的下滑,是因為發現父母向他隱瞞了離異的事實,仍然繼續住在一起,自己心理負擔過重導致的。“十幾歲的孩子,心理已經非常敏感,能夠從父母言行中察覺出家庭氛圍的改變,有時候根本瞞不住孩子。父母決定離婚后,還是應該告訴孩子。”王老師說。(記者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