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紅透整個春節的央視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落下帷幕。觀眾們既為參賽選手的才情所折服,又贊嘆節目“有詩意有溫度”。
古詩詞其實一直存在于我們身邊。歷史上眾多文人墨客在南充留下了眾多優美的詩詞,其中,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就曾寫下《臨江仙·離果州作》《海棠歌》等名作。
一、 二月入果州 戀春不舍離去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中年曾到四川為官,度過了一生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陸游由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重慶奉節一帶)通判,1172年,陸游夔州通判的職務被撤去,轉到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1172年正月(農歷,以下日期均為農歷),陸游前往宣撫使司所在地興元(今陜西省漢中市),二月途經果州(今南充市)。在南充、閬中等地會友、游玩、賞景,留下了一篇篇精美詩作。
“從詩詞所描寫的景物來看,陸游經過南充時,正值春天,南充的美景,令他詩興大發,寫下多首詩詞。”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楊小平介紹,《臨江仙·離果州作》便是陸游寫南充景色的代表作之一。楊小平說,陸游到果州,已是“池館鶯花春漸老”(《果州驛》)的時刻,可以看出時間應該是晚春時節,也對應了《臨江仙·離果州作》里前兩句“鳩雨催成新綠,燕泥收盡殘紅。”綠肥紅褪,正是作者離果州時所見的實景。
楊小平解析,“鳩雨催成新綠,燕泥收盡殘紅。”這兩句是對偶句,12個字不但集結了豐富的意象,而且紅綠顏色對照鮮明,基調自然,對仗工整,是上片詞形象濃縮的焦點,與王維《田園樂》詩的“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著色用對,有異曲同工之妙。
《臨江仙·離果州作》上片,由景及情,體現出陸游戀春又惜春的真摯感情。下片,情中帶議,展現了與果州朋友分別的不舍之情。“抒情中往往帶著議論,這是陸游詞的一大特點,從這首詞中即可看出。”楊小平說,“該詞情景交融,疏密相間,可見陸游寫詞的特色,詞中展現出一種明快而輕松的風格,也與作者當時的心境相對照。”
陸游是文官,卻癡迷軍事,心懷報國之志。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十二月六日,朝廷征召已賦閑四年的陸游擔任夔州通判,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事,由于身體虛弱或者消極怠工,第二年五月十八日他才動身啟程。顯然,“通判”這個文職,并不是陸游的人生理想。“1172年,陸游到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中辦理軍務,走上他渴望已久的從戎前線的軍幕生活,雖然戀春惜春,但是對于仕途前程,內心是滿意的。”楊小平說,因此在詞的最后兩句寫到“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展現出輕快之情。
二、 84歲憶海棠 果州“樊亭”今何在?
陸游一生酷愛海棠,寫下很多描寫海棠的詩詞,因他大量寫海棠詩,外號“海棠癲”。他的《劍南詩稿》,為蜀中風物留下1100多首詩,其中專詠或者兼有海棠的就有40余首。
陸游的《海棠歌》寫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當時已經84歲的他為追思在蜀中觀賞海棠之舊事,寫下了《海棠歌》。陸游46歲入蜀,54歲始奉詔離蜀東歸,其間除半年多時間在陜南作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外,絕大部分時間都于蜀中度過。“前后八年的‘蜀棧秦關’生活,留給詩人的記憶是永不磨滅的。”原四川師范學院教授、對中國古代文學有深入研究的專家牟家寬在《陸游在四川》一文中這樣說道。
時隔30多年,陸游依然記得蜀中的海棠,惦念著蜀中的美景。“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在《海棠歌》的前兩句,陸游直接點出了當年北上漢中在南充樊亭欣賞到的海棠花。“當時已謂目未睹”,陸游在詩中表示,南充的海棠花令他驚嘆不已。
楊小平說,《海棠歌》這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和形象的刻畫,表達了陸游對蜀地以及蜀地海棠花的留戀,由花及人,懷念海棠花,實際上是在懷念蜀地的生活。“陸游愛海棠,寫海棠,花有心,人有情,可見陸游也是一位有情有義之人,海棠也印證了他和唐婉那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楊小平說。
當年,陸游還在另外一首詩中寫到,“石衛尉家錦步障,移在樊家園館中。醉到花殘呼馬去,聊將俠氣壓春風。”正與“我初入蜀鬢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在情感上遙相呼應。
而今,樊家園館何在?已無從知曉。但是陸游在果州樊亭、柳林酒家、閬中城南等地騎馬踏步、喝酒賞花寫下的若干詠頌風景與即興抒懷的詩篇,至今依然泠泠作響。
三、 陸游兩到閬中 后人呼吁重建陸放翁祠
史料記載,陸游曾先后兩次到過閬中,第一次是從夔州去漢中途中從閬中路過,第二次是同年秋天,經廣元、蒼溪到閬中公干。
“陸游兩次來閬中,前后待過多日,留下了10來首詩篇。”中國詩詞學會會員、四川省詩詞協會理事、閬中市詩詞學會會長劉先澄介紹,陸游在閬中坐船游覽了嘉陵江、瞻仰了杜少陵祠堂,他贊嘆閬中古城:“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臨錦屏。涉江親到錦屏上,卻望城郭如丹青。”
劉先澄說,陸游在閬中留下的詩作中,當數《閬中作二首》最有名,他在詩中贊美閬中山水,如:“三疊凄涼渭城曲,數枝閑淡閬中花”,“挽住征衣為濯塵,閬中齋釀絕芳醇”,表現出了對閬中風物的熱愛之情。陸游對閬中的事物都感到十分親切和美好,雖然只來過兩次,但是卻產生了故舊之情,“鶯花舊識非生客,山水曾游是故人。”
杜甫、陸游兩位歷史上偉大的詩人,都曾到過閬中,在閬中留下了大量詩篇。在今天閬中的錦屏山上,依然保存著后人紀念杜甫的杜少陵祠。“長久以來,閬中不少人都呼吁在錦屏山建立陸放翁祠,與杜少陵祠相對應。”劉先澄介紹,錦屏山一石壁原有三洞:東邊一洞未載何名,中間為呂祖殿,西為八仙洞。呂祖殿前為三賢祠,祀杜甫、司馬光、陸游。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淋雨成災,三賢祠塌毀。
后來,閬中有關單位決定重建錦屏山上部分景點,在山半東建杜少陵祠,西建陸放翁祠。紀念流寓閬中、熱愛閬中的兩位偉大愛國詩人。“但因各種原因,陸放翁祠遲遲沒有建立,成為一大遺憾。”劉先澄呼吁,“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在錦屏山上重建陸放翁祠,以供后人瞻仰紀念。”
◆作品賞析 陸游筆下的南充
臨江仙·離果州作
鳩雨催成新綠,燕泥收盡殘紅。 春光還與美人同。論心空眷眷,分袂卻匆匆。
只道真情易寫,那知怨句難工。 水流云散各西東。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橋風。
柳林酒家小樓
桃花燒酒酒如油,緩轡郊原常自游。
微倦故教成午夢,宿醒留得伴春愁。
遠涂始悟乾坤大,晚節偏驚歲月遒。
記取清明果州路,半天高柳小青樓。
陸 游 (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 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 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 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 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