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雨后初晴,前去關莊采風的清晨,初夏和煦的微風輕輕吹著,天空像水洗過一番,一派澄藍。汽車很快駛出縣城,飛馳在鄉間坦蕩如砥的公路上,隔著車窗玻璃向外望去,田野一片碧綠。楊柳依依,麥穗齊挺,野花芬芳,農舍儼然,好一派田園風光。
沿途美景自不必說,可用一句話概括:“人在花間漫步,花在人前獻媚”,互觀互賞,兩廂愉悅。車在綠樹夾道的水泥路面上繼續飛馳,繞村過莊,穿澗越崗,很快來到楊塬村,走下車來,居高四顧,呵,四處芍藥隱約可見。眾人輕步慢移,在一片芍藥地畔停了下來,眼前花團錦簇,姹紫嫣紅,馨香撲鼻,實在美不勝收!此時的我,搜腸刮肚,絞盡腦汁,也找不出恰當語句描述眼下的景狀,姑且還是留給讀者諸君,發揮一下凌空想象,去幻化出一處無比美好的錦繡芍藥圖吧。我輕輕淺淺踏進這片花海里,柔柔地托起一朵艷麗芍藥,仔細觀賞起來,柔美嬌艷的花瓣呈喇叭狀,圍在金黃色的雄蕊周邊,花朵被碧綠的花托輕輕撐起,顫顫悠悠,嬌憨畢露。此情此景,頭腦里立刻閃現出一句詩: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此時的我,似乎變成了一位精心的護花使者,將千般柔情萬分蜜意慢慢揉進這方芍藥園中,留幾許戀念,幾許戀羨。就這樣,看著想著,想著看著,忽然,一只小蜜蜂翩翩飛來,一下子鉆進雄蕊叢中,蹬著一雙小小的后翅,翻上覆下。我不忍心打擾這只勤勞的小蜜蜂,于是,便拿起手機,輕點快門,定格下這無比美好的一瞬間。從我的知識貯存知道:牡丹和芍藥,這兩種迥異的花,都是有不凡來歷的。傳說中,某年人間慘遭瘟疫,玉女花神為拯救世人免受涂炭,于是,盜了王母娘娘的仙丹,從高空撒向人間,其中一部分變作如今的木本牡丹(牡丹還有木芍藥之稱),而另一部分則變作草本的芍藥。之所以芍藥帶個“藥”字,的確其本身就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尤以白芍藥為最。芍藥品種多樣,花色豐富。花色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復色等,花開雖是單瓣,但尚有一些品種芍藥,花瓣可達上百枚,故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這次采風,來到楊塬芍藥種植基地,時值初夏,正是芍藥花開極盛之時。但見滿園青枝葉綠,香遠益清,葳蕤搖曳,楚楚動人?;蚝?,或花枝招展,或頷首低吟,或顧盼生姿。微風吹過,顫顫悠悠,笑靨可人,若豐滿女郎,裊裊婷婷,儀態萬千,嬌媚妖妖,分外惹人眼球。觀賞間,忽見村支書站在田頭,此君望去長相不凡,鼻梁上架副眼鏡,器宇軒昂,文質彬彬,西服挺括,儀表堂堂。近詢得知,其祖父從耀州城內西街遷往斯地定居,已近百年,姓譚,聞言喜極,原乃為余近鄰,大有“他鄉遇故知”之感。“楊塬村地廣人稀,土地肥沃,氣候濕潤,宜莊稼生長,主產玉米、麥子,兼核桃雜果。近年土地流轉,一部分村民將土地包給外商,專種植藥用芍藥。村民每畝每年可得300元補償。芍藥生長四年,即出藥用成品,平日猶可為承包商打工,有額外一筆收入,村民受益其中。“芍藥渾身是寶,枝葉和花可供觀賞,花還可入食,花瓣陰干后泡茶,清熱敗毒, 籽可榨油,塊根入藥可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安脾肺,收胃氣,止瀉利,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等等,發展前景極好。”譚支書一番繪聲繪影、頗具聲色的介紹,讓我腦洞大開,芍藥不但有高顏值,還有高用途,的確是村民致富的一大法寶。山間芍藥競妖嬈,人間仙境屬楊塬。返程車上,譚支書響當當的美談回蕩在心間,久久難以散去……作者:楊五貴,耀州人,終生從教,區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區作協名譽主席。喜好文字,著述約300萬字,文章曾在全國多家媒體刊出,并多次獲獎。前后出書六本,計有散文集《沮水微瀾》、詩文集《花落花開》、記事類書計有《耀州老地名溯源擷趣》《耀州煙云錄》《耀州記憶》和《耀州漫紀》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