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總覺得老去是件很遙遠的事情,可對于老年人來說,每天或許都是折磨。
因為人老了,行動不方便了,思想跟不上了,連出個門都是麻煩,樓梯不能上下,坐車還要戴著老花鏡看半天......做什么都不能利利索索。
從前還好一些,不是智能時代,只要口袋里揣著錢,鼻子底下就是路。可如今,人情淡漠,每個人走到哪里都離不開手機。
人老了,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差,于是越來越不敢出門,遇到一點小事都不知所措。如果兒女們陪在身邊,或許還會好一些。倘若是丁克家庭,又能依靠誰?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嚴肅的社會問題。
有人說,夫妻相互陪伴,或許融不進這個時代,但至少有個人在眼前,總會好很多。但生命無常,如果有一方先自己而去,那時時候,還能指望上的又是誰?
家里有一位親戚,老伴前些年去世,無兒無女。
他倒是瀟灑了一生,不用背著養兒育女的沉重負擔,時常覺得周邊的鄰居何苦來養那么多孩子,給自己添累贅?
鄰居們和他說不著,畢竟誰能保證自己未來有一天,不會依靠兒女呢?親戚不以為然,他覺得有老伴照顧自己就好,可沒想到,六十歲時,一場病把老伴帶走了。
有一段時間,親戚都很消沉。倒不是他對老伴有多深的感情,而是自此以后,沒有人能在衣食住行上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了。
后來,親戚想開了,他身邊也沒少找女人,只是大都不長久。
你懂的,老年婚戀,各有企圖。大家在一起后,達不到自己的目的,也就一拍兩散。
折騰了好幾年,親戚也就放棄了,畢竟身體一日不如一日,老了。
喪偶,無兒無女,等到自己躺在床上不能動時,還能依靠誰?這是親戚面臨的迫切問題。
親戚想起自己同宗的一個侄子,小的時候很招人喜歡,親戚因為自己沒孩子也頗照顧侄子。不但平時給些好吃的好玩的,侄子讀書需要花錢時也盡過不少心。
于是他和侄子商量,晚年能不能照顧自己,他把所有的財產都留給他。然而侄子的話,卻讓親戚寒心了。
他說:“我現在背著房貸,車貸,還養著孩子,未來還要照顧四位老人,壓力不堪。想讓我管也行,您現在幫我一把,到時候我多去養老院看您?!?/p>
其實,親戚不是沒考慮過將來去養來院,可是他考察過后便放棄了。
因為養老院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樣美好,而且,養老院里沒人探望的孤寡老人,往往也是過得最差的,不但心靈上受折磨,平常生活也很難被照顧到周全。
雖然依靠侄子,未來他承諾會去養老院看自己,但終究并不可靠。
這時候的親戚,顯然很無助了。
人老了,最可怕的就是伴侶先走了,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沒有孩子陪伴在身邊。
如果能夠照顧自己還好,但若有一天躺到病床上無法自理了,真正能依靠的是誰呢?
親戚的這個難題,確實不好解決,極大可能性還是去養老院,可至于他的余生是否能得到保障,只能說碰碰運氣了。
想想,其實蠻可悲的。
人這一輩子,到底貪圖的是什么?看似轟轟烈烈的一生,到了晚年,卻是無盡的苦楚。
以往人常說,養兒防老。
現代人思想覺悟高了,不再把養老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甚至還想出各種花樣的養老方式,可是真正能經得住考驗,切實能貫徹執行的又是哪一種?
還真是不好說。而大多數的人,還是選擇最終依靠孩子,畢竟這份感情是最真實的。
血緣關系總會比雇傭的保姆,或者養老院的護工,多一些感情和責任吧。
所以,這就需要在年輕的時候,在孩子的教育上多花一些心思,不但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也要在思想三觀上給予正確的引導,教會他們感恩的心。
或許,這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是現階段最好的養老辦法。
人這一生,得到與失去,往往是平衡的。
那些沒有孩子的家庭,年輕時少付出了責任和義務,輕松了一輩子,在晚年來到前,就要為自己做好妥善的養老計劃。
不要等到真正需要被照顧的時候,再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至于到底能依靠誰,首選的是伴侶,其次,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結果也各不相同。
但總體上來說,晚年養老,若能靠感情維系更靠譜一些。
畢竟你再有錢,等到有一天你連決定自己命運的字也簽不成的時候,錢又有什么用呢?
說到底,都是心酸。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