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讀書是從小時候開始的,那個年代書很少,但父親在供銷社工作,還能借到一些故事書,如《瓦崗寨傳奇》《七劍下天山》《玉嬌龍》《七俠五義》《太陽照在桑干河上》,這些書成為我最早的啟蒙讀物,在我心中埋下了忠義、浪漫的種子。一直到二十歲之前,我還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俠女,身懷絕技,仗劍走天涯,有很多奇遇。
讀書的意義是什么?那就是讓你對生活永懷美好的愿望,最早接觸的書籍會為你塑造一個精神的模型,讓你向往那個天真、公正、勇敢的世界。書籍是你骨頭里的鈣,支撐你在世間行走,一個讀書的人,不會輕易喪失自己對高尚人品的追求。一個讀書的人,是追逐光明的人,他在這條路上擁有比別人更多的行走動力。
書是你孤獨時,懷里抱的小貓,你撫摩它,它也陪伴你。是你寒冷時,腳邊煨的火爐,無論外面怎樣黑暗,火光都會帶給你溫暖。是你焦躁不安時,耳畔飄過的春雨,它會潤澤你干裂的心。
我印象最深的讀書,是十七歲的時候一個人在教室里讀《百年孤獨》,讀《穆斯林的葬禮》,那種穿越時空、穿越國界、穿越宗教的感覺牢牢抓住我的心,讓我覺得一剎那,年少的心靈變得成熟,我似乎到了老年,經歷了一個族群的歲月。我就是《穆斯林葬禮》中的新月,芳華早逝,但真愛永恒。
最艱難的讀書,是本科自考那幾年,從小說轉向文學理論。經常一個人在荒草坡上讀書,夕陽給山野抹上暮色,獨愴然而涕下的感覺是那樣深刻。轉型之后,繼續在讀書的路上跋涉,從文學理論轉向心理學,就好像啃骨頭一樣啃了幾年的書,忽然,自己變得獨立了,不再人云亦云。
讀書的變化和一個人的心境變化是相關的。工作壓力最大的那幾年,讀理論書比較多,工作輕松一點的時候,就想讀讀小說。心情平靜的時候,適合讀文化史,讀哲學。心情煩躁的時候,更喜歡朗讀詩歌。當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就更注重書籍對精神的補給,書籍對心靈世界的拓展。讀書也像是探險,像是旅游,去不同的地方,讀不同的書,挑戰更高的峰頂,長期讀書的人,可能都有這種體會。凡是別人說不太好懂的書,都想找來試試。有一些讀過的書呢,又想讀出新的意味。
如果遇到一個能談讀書的人,心里當下狂喜。略微一打聽,便可知能不能成為書友。雖然偶爾有分歧,但往往會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和你一起談讀書的人,就好像和你一起看星空的人,你們仰望蒼穹,只見浩渺的銀河間,無數閃耀的光輝,定格了歷史,昭示著未來,心靈交匯的剎那,讓你們分享的時刻也成為永恒。
一本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上卷,我極其喜歡這本小說,把很多句子反復讀了又讀,經常和文友分享里面的精彩句段,并且把喜歡的話抄寫下來。但在我看完第一遍之后,書的上卷就不見了,幾年來,想到那本丟失的上卷,就好像家里少了一個重要的人。
還有一套書,也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二十年前,我剛剛參加工作,買了十幾本詩集,戴望舒、徐志摩、顧城、海子、食指、舒婷、泰戈爾、普希金、拜倫等人的詩集,陪伴我讀過鄉下孤單而彷徨的日子。我經常一個人在山路上讀這些詩,看楓葉紛紛飄落在書的扉頁。然而,在一次學校組織的讀書活動里,所有詩集都丟失了!我再也買不回來那些詩集,有好幾本再也沒有出版過。同時丟失的,還有賈平凹的散文集和小說集,忘了是誰借走沒有還給我。那一次丟書給我沉痛的打擊,好多年,我幾乎不再買詩集和小說。你也可以認為我心胸不夠開闊,從那以后,我主要收藏的就是理論書,這樣沒人來借。鄉下有個朋友,小小的書柜上了鎖,我曾經問他借書,要寫一張借條,還要按上指紋。
十幾年前讀書,喜歡新書,喜歡撫摸書的燙金字體,聞新鮮的油墨氣息。最近幾年,越來越喜歡舊書,喜歡去舊書攤上淘書。二三十年前幾毛錢的書,現在賣到四五十,一本木器史要一百多,服飾史要一千多。我發現最近十幾年出版的書質量越來越不好,很多書的封皮上宣傳得好,內容卻有錯誤,特別是文言文的注解,新版的書遠遠趕不上舊版的書。
家里有本五元錢的舊版《聊齋志異》,注解很有水平。那是前年冬天,我經過香溪路口,看到一位七十歲的白發老婆婆擺了攤子賣舊書,問她多少錢一本,她說,這都是我那死去的老頭子留下的,厚書五元錢,小人書一元錢。我買了七八本書,如獲至寶捧回家去。翻看這些書的時候,我常常想到那個去世的老人,他是什么時候買的書,讀的時候是什么心情,如果他知道老婆婆賣了他的書,會不會發脾氣?好在,這些書被我買來了呀!
我曾經從學校淘汰的舊書里面找到一些書,全是七八十年代學者編寫的,一本邏輯學的小書,一本語法的小書,都很簡明清晰,歷史書里還夾著下鄉知青寫給家人的信。舊書里有很多故事,記載著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痕跡,我喜歡從鉛筆的劃痕上,去猜想讀書人當時的心理,喜歡去看他們讀過的詩句,記下的只言片語。我總覺得,讀過同一本書的人,在靈魂的某一點上,一定是相似的。
因為好買書,好收藏書,只要聽說誰有舊書不要了,飛快跑去拿回來。安大的姚維榮教授和李欽業教授給我不少舊書,姚教授給我的那些書里面,我最喜歡《幼學瓊林》和《容齋隨筆》,李欽業教授給我的書里面,我最愛讀的是《古代山水小品文》和《古代文論集》。
十幾年時間,不斷在買書,不斷淘汰一些書。慢慢地,居于中間的主要是哲學、心理學、社會學、史學和美學,其中一排是我收藏的安康地方文化書籍,有移民史、家訓集、民歌集等。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從文學走向其他學科,也許是精神成長的必然。真正讀完、讀懂的也不是很多,但書在那里,就好像山在那里,等著我去攀登。
書和現實有一些交接點,讓你觸摸到生命氣息的存在。我喜歡描寫真實人生的書,像余華筆下的鄉村,不僅僅是晚霞煙巒,還有人性的殘忍和冷漠。喜歡王小波的書,在幽默的諷刺中包含著對苦難的超脫。書里的悲慘人生,有時候會在現實中重現,我們會一次次深刻體驗到人生的無奈、困境,但又因為有書帶給人的希望,又一次次從困境中掙扎出來。
讀書的人,可能都是歌德筆下的浮士德,當把一個書本里的世界還原到現實世界時,一定是有落差。記得朱光潛曾經在一本書里說過,他學了幾十年的文學,后來才發現不如巷子里面做篾匠的輕松。在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單純讀文學書而成為大家的幾乎沒有,單憑寫文章改變世界也極少。讀書的人也需要參與到社會的實務中去,檢驗理論,磨煉自己,那種一味讀死書,對社會毫無貢獻的行為也是不可取的。在中國的教育大家中,我最喜歡讀梁漱溟的書,讀過他的《中國文化要義》《教育與人生》,他不僅深入研究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在農村開辦了很多學校,積極推行教育改革。
一位哲學家說,人的欲望就像一匹野馬,稍有不慎就掉下萬丈深淵。對于讀書的人來說,面對欲望的考驗可能更多,會更糾結,會有更多選擇。在善與不善之間,在舍與得之間,在公與私之間,在少數利益與多數利益之間,在利己和利他之間,很多都是電車難題。
當人世的紛紛擾擾在書里也不能很快找到答案時,那就去讀自然草木,讀山野大河,讀藏于鬧市的樸實民眾,你會發現草木生長盡隨其性,姿態磊落,山川大河氣象雄渾,不懼坎坷。也會發現身邊許多人雖然不曾思考高深的道德哲學,卻有質樸的善念和生存的努力。平靜的內心,可能是讀書的終極追求,你不一定做第歐根尼,但也許會在竭盡全力的生活中得道。
王婭莉,安康達德書院院長。
編輯:黃志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