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永生傳說

烏賈霍的頂角錐石

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至525年

可能源自埃及阿比多斯一帶

石灰巖

金字塔結構常用于建造著名的王族陵墓,亦會被采用于建造一些私人的墓葬建筑。這些墳墓通常會以泥磚興建,頂部都會放上一塊名為頂角錐石的壓頂石。這塊四邊刻畫著紋飾的錐石,可以讓墳墓的主人與太陽神拉和喪葬之神歐西里斯聯系起來。死者的木乃伊被放在棺架之上,正由胡狼首造型的防腐之神阿努比斯處理。


大英博物館以收藏古埃及文物舉世聞名,這次在香港科學館展出了一小部分展品。去年六月下旬去看了這個展覽,展館不大,展品數量不少,除了視覺沖擊帶來的享受外,信息量也大。這些年大英博物館積極利用先進的電腦斷層掃描技術,以非入侵性的方法對木乃伊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確研究,得到了許多新的發現。展廳光線昏暗,參觀人數眾多,展館大部分時間被擠得水泄不通,是我拍博物館以來遭遇難度最大的一次。




來自底比斯的已婚夫人內斯達華狄特的木乃伊

內斯達華狄特和她的三具棺木于1880年送抵大英博物館。她的名字內斯達華狄特以象形文字銘刻在每具棺木上,一如大部分古埃及人的名字,都具有其獨特意思,而內斯達華狄特可以解作華狄特眼睛的化身。華狄特亦稱為荷魯斯之眼,象征保護和治療。從其稱號“大宅女主人”可見內斯達華狄特是一名已婚婦人。其棺木的風格和品質,顯示她來自古埃及的首要宗教中心底比斯。她的遺體被小心制成木乃伊,是古埃及木乃伊制作的卓越典范,足可證明她出身自富裕之家。













妮莎律德的卡諾皮克箱

第二十五王朝后期至二十六王朝初期,約公元前680年

可能源自底比斯

木制

由中王國時期起(約公元前2040至1650年),卡諾皮克罐有時會存放于箱子之內。這個箱子每邊都畫有荷魯斯兒子的畫像。畫中每位兒子都伴有一位為他們凈化的女神。女神奈夫頭戴標志性的紅冠,正把水倒向胡狼首的德艾姆特夫,并讀出:“凈化、凈化,歐西里斯妮莎律德就像與你同在的德艾姆特夫。”

杰德巴士迪約凡克的卡諾皮克罐

第三十王朝,約公元前380至343年

埃及哈瓦拉

石灰巖










來自底比斯的神廟歌手木乃伊

雖然不知道她的名字,但這具泥紙棺上的銘刻顯示主人是一位女祭司,更準確而言她是阿蒙神廟的歌手。公元前800年她生活于底比斯,可能在卡納克神廟工作。沒有關于她的個人生活紀錄,女祭司的身份不會妨礙她成婚。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她死亡時大概35至49歲,患有各種牙科疾病,并丟失了其中一只門牙。

 

女祭司和神廟歌手在自己的喪葬用具上,通常都會以年輕、穿戴精致首飾的形象出現。在這位女士的腹部找到幾個護身符,遺體上撒有可能是黃金的零星金屬小碎片。她蓄短發,可能在特別場合才戴假發和配以華麗首飾。












托特和荷魯斯進行潔凈儀式的石碑

晚期王朝,公元前664至332年

來源地不詳

石灰巖


這兩塊石碑相信原本放置在墳墓內,伴在一位名叫奈斯的祭司的圖案兩側。朱鷺首神祇托特和鷹首神祇荷魯斯正向死者身上傾倒賦予生命力的水,作為液體祭品。(這場景經常被刻畫于陪葬品之上,亦見于塔木特的泥紙棺。)












阿蒙—拉、穆特和孔蘇石碑

托勒密時期,約公元前141至116年

埃及索伊斯

石灰巖


在石碑上,希臘法老王托勒密八世(公元前170至116年)正向神圣家族的成員阿蒙—拉、穆特和孔蘇獻上瑪特(真理與正義的象征),而跟隨著他的兩名王后,名字同樣是克麗歐佩脫拉。這塊石碑很可能并非豎立于卡納克神廟之內,而是放在尼羅河三角洲的索伊斯神殿,這顯示對神祇阿蒙—拉的朝拜已擴展至底比斯城以外的地方。


阿蒙—拉像

晚期王朝,公元前664至332年

來源地不詳

銅合金銀

每一位神祇都具有標志性的象征。阿蒙—拉頭戴王冠,上面還有一個太陽盤和兩根高高豎起的羽毛。



穆特像

第二十五至二十六王朝,約公元前716至525年

來源地不詳

青銅

女神穆特頭戴象征上埃及和下埃及的雙冠,前額有一條圣蛇(上半身豎起的眼鏡蛇),雖然她的常見形象是戴著兀鷹狀的帽子,但塑像底部的銘文確認了她的身份。

神殿形護身符

第二十三王朝,圖特姆赫在位期間,約公元前800至750年

來源地不詳

銅合金


這個護身符是一個微縮的神殿和其所供奉的神像,神像通常放置于神廟最神圣的位置。阿蒙—拉的塑像以兩根羽毛為裝飾,坐在王座上。神殿也有豐富的裝飾,包括由有翼女神保護的諸神圖像。底部以象形文字刻有“阿蒙神殿”,可能用作印章。


線圖顯示刻在神壇底部的象形文字。


艾爾都奴的木乃伊

第二十六王朝,約公元前600年

出自埃及阿克明




艾爾都奴的木乃伊由一塊裹尸布覆蓋,再以布條薄薄地緊緊包裹。他的軀干和雙腳上放置了一張手工精細、由數百枚珠子串成的網。在珠子缺失的位置,可以看到荷魯斯四名兒子的肖像。互相對望的四兄弟在艾爾都奴的胸膛上,一同被女神努特張開的翅膀保護。













中間矩形圖案中描繪他的木乃伊放在棺架上,棺架下放置了四個卡諾皮克罐,罐內放置了經過防腐處理的器官。









棺木底部的細節也是一絲不茍





男士木像

第十二王朝,阿蒙涅姆赫特二世與賽索斯特里斯二世在位期間,約公元前1911至1870年

埃及德爾貝爾薩

塑像頭戴假發,身穿長下攏,可能是描繪古埃及最早出現的其中一位名叫古亞的醫生。木像可能在他的墳墓內,與精致的木棺及其他隨葬品一同被發現。古亞和他的兄弟山尼都擁有首席醫生的職銜,在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85至1795年)期間行醫。




從左自由分別為:乳香、孜然、蠟、樟腦和蜂蜜。


從左自由分別為:乳香、孜然、蠟、樟腦和蜂蜜。


古埃及似乎很少把兒童制成木乃伊。然而,有關做法在羅馬時期似乎有所增加,哈瓦拉的墳場便曾出現不少例子。哈瓦拉位于法尤姆綠洲的入口處,在希臘和羅馬統治時期,鄰近阿爾西諾伊城的居民經常以此為墓地。最簡陋的墳場有時候葬有數具遺體。這名幼童與其他木乃伊一同被發現,包括一名女士和另外兩名兒童。

電腦斷層掃描確認了兒童死亡時約為兩歲。他的脊椎和肋骨均有創傷,可能是制作木乃伊時造成,但他的遺體卻非常小心地以多層布條包裹。他的涂金泥紙棺畫有精細紋飾,顯示他來自上流社會的家庭。他的下半身的棺蓋畫有傳統場景,例如描述祭司,或可能是幼童本身,進行祭儀和向諸神獻上祭品。


美斯石碑

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50至1295年

來源地不詳

石灰巖

鏡子在古埃及有實際和象征用途。這塊石碑的底部刻畫了死者的妻子優,她正向女士塔沃里特奉上一面鏡子。塔沃里特是河馬女神,在這里以人形描繪。鏡子似乎象征重生,因為它們反影了握鏡者的影像。同時,圓形與日盤相關,是代表重生的另一個符號。


丹瑤恩康素墓碑

第二十二王朝,約公元前800年

可能源自底比斯一帶

木制

丹瑤恩康素是阿蒙—拉神的歌手,她與同時展出的女祭司木乃伊生存的時期相近。兩位在生時可能都曾穿著半透明的裙子和佩戴假發。墓碑顯示丹瑤恩康素正向拉—哈拉湖提—阿圖姆奉獻奢華的食物和鮮花。


尼弗拉布石碑

第十九王朝,大概在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約公元前1279至1213年

達爾巴赫里,底比斯5號墓出土

石灰巖

 

此裝飾紀念石碑是為尼弗拉布而制作的。他來自達爾邁迪納的一條村落,那里居住的工人主要負責修建坐落底比斯附近帝王谷的王陵。石柱頂部的四具木乃伊分別是尼弗拉布和他的近親。尼弗拉布的孫兒正拿著手斧站在他們的前面,執行開口儀式,讓木乃伊得以呼吸和飲食,而書吏就在他的后面念咒。


蘇瑟奈斯的墓碑

第二十一王朝,約公元前950年

阿比多斯D22墓出土

石灰巖

 

這塊大型裝飾紀念石碑上,刻繪了大祭司蘇瑟奈斯向神祇歐西里斯、荷魯斯和伊西斯奉獻的場景。因人物比例較大,雕刻師特意把他們的身體稍微重疊起來。歐西里斯站在遠處,他的權杖有部分被蘇瑟奈斯掩蓋了。蘇瑟奈斯正奉上一個結形護身符,形狀就如伊西斯的腰帶。相對于其他細致的雕刻,護身符的刻工明顯較為粗糙,可能是后來補刻的圖案。


塔木特木乃伊

這具木乃伊是第三過渡時期遺體防腐的卓越典范,木乃伊存放在一個泥紙棺之內,是用石膏和多層麻布以膠水浸軟的制作而成,表面繪有宗教場景和用象形文字書寫的銘文,她的名字被刻寫在棺木五個不同位置,而每個名字的拼寫方式都不同,從塔木特泥紙棺上的銘文中顯示她生前是阿蒙的女吟唱者,曾參加宗教儀式,最新電腦斷層掃描影像顯示塔木特小腿的動脈保存得非常良好,而左右大腿內側的股骨動脈則沉積了頗多鈣化斑塊或稱作動脈粥狀硬化,可能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造成引起,通常高脂肪與高膽固醇的飲食和肥胖癥有關。



















康士迪斯立像

第二十六王朝,桑提克一世在位期間,約公元前664至610年

來源地不詳

康士迪斯穿著屬于艾爾都奴時代的典型祭司服飾。他剃光了頭發,并在麻布衣裳外披上一件豹皮,突顯其喪葬祭司的身份。他的身軀上描繪了冥神歐西里斯。而短裙上刻畫了康士迪斯朝拜歐西里斯的場景。他本應手握一個可能是歐西里斯的神像,但現已遺失,只剩下底座。





帕迪克爾德與塔舒里密赫特石碑

托勒密時期,公元前332至30年

出自阿克明

石灰巖

這塊石碑是為兩位人士刻制的。在右面是敏的書吏帕迪克爾德,左邊的則是敏的樂師塔舒里密赫特。和艾爾都奴一樣,兩人均與供奉神祇敏有關。敏是阿克明人信奉的其中一位神祇,象征生育,祂的肖像刻在右上角,在帕迪克爾德面前。在傳統上,敏以木乃伊的形態出現,其生殖器勃起,舉高雙臂,手中拿著連枷。




索貝卡墓碑

這塊墓碑為一位名叫索貝卡的男士刻制,他在右上方和幾個其他地方均以坐姿出現。這個喪葬紀念碑是為死者提供死后的必需品而設。石碑上的食物圖案具有法力,和真正的食物祭品同樣重要,可確保索貝卡永遠都能夠享用新鮮肉類和面包。


屠宰公牛模型

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85至1795年

來源地不詳

木制

 

肉類,特別是公牛的前腿,是典型的食物祭品。這個木制模型代表準備肉類的工序,讓肉類可以成為死后世界的永恒奉獻。受惠于諸神未有享用的祭品,祭司的膳食中應較普遍有肉類。


靈宅模型

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85至1795年

來源地不詳

陶器

 

放在墳墓的模型房屋是另一個確保死者死后可以永遠得到食物和棲所的方法。這些模型一般被稱為靈宅,用來代替祭品桌,專為未能負擔較高檔的喪葬建筑和用具的人們而設。有專家認為這些物件是認識古埃及家居建筑絕佳的資料來源,也有其他專家認為靈宅代表墳墓小教堂。




來自羅馬時期埃及的年輕男子木乃伊

公元前三十年羅馬統治埃及期間,仍有制作木乃伊的習俗。然而,制作過程的技巧和風格在這時期有所演進。其中別具創意的做法,是以木板繪畫死者,稱為“木乃伊肖像”。這具男性的木乃伊和他栩栩如生的肖像,屬于首批送抵歐洲擁有這種造型的木乃伊。

圖中所展示為一年前男子,頭發深色及卷曲,粗眉、闊眼。他沒有胡子,代表年輕,而電腦斷層掃描證實他死亡時約為17至20歲。資料也顯示他有過重問題,與肖像中的瘦削臉容不符。從影像中還可以清楚看到他有蛀牙的情況,也許是飲食中含有高糖和高淀粉的證明。


多元文化

在羅馬時期,埃及人、希臘人和羅馬人是居于埃及的三大族裔。很多埃及人採用了希臘名字,因此難以從銘刻確定死者的文化源頭。這種不同文化的融合在當時的喪葬習俗中尤其明顯。較早年已廣泛使用的泥紙棺逐漸流行起來,取代了當時以很少再制作的棺木。此外,肖像板和彩繪裹尸布的引入,把歐洲的技巧揉進埃及喪葬傳統,令專家也難以辨別這些木乃伊肖像是由埃及人,還是來自其他以埃及為家的外來人委托制作。


涂金泥紙棺面具

托勒密時期后期至羅馬時期初期,約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00年

出自阿比多斯E422號墓

喪葬面具在羅馬時期已有使用。古埃及人認為頭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是感官所在之處、食物進入身體的大門,語言也由此而出。遺體防腐師在處理頭部時特別用心。具備法力的咒語說明這被稱為“神秘頭部”的面具可讓死者以神圣的力量觀察和行事。這面具顯示了理想化的死者形象,象征死者化身為神——黃金的臉和藍色的頭發是埃及諸神的特征。


迪達斯的女兒阿芙羅狄蒂的泥紙面具

羅馬時期初期,約公元50至70年

出自哈瓦拉

材質為麻布、石膏及黃金

在此頭飾上可清楚地見到埃及和羅馬傳統的融合。埃及諸神形象的元素被移到背面,女士以典型的羅馬風格刻畫。阿芙羅狄蒂是以一名希臘女神命名,她的發型、服裝和首飾都是當代的風格。阿芙羅狄蒂面紗上的銘刻記載了她喝父母的名字,同時也記載她死亡時只有20歲。這形象很可能是少女的一般繪法而非參照主人的面容。


女士的面具

羅馬時期,約公元90至100年

來源地不詳


蓄胡子男士的木乃伊肖像板

羅馬時期,約公元120至140年

來源地描述為魯巴亞特

這幅肖像板的風格和技巧與羅馬傳統息息相關,上面畫了一位蓄卷發和胡子的男士,身穿帶條紋裝飾的羅馬束腰外衣;這些都是羅馬的傳統打扮。肖像以蛋彩畫法畫于木板上,這種技巧把顏料和一種粘合劑(例如動物膠)混合。畫家以細膩的筆觸精細地刻畫兩頰、頸部和眼部周圍的陰影。


女士的肖像

羅馬時期,約公元190至210年

來源地描述為魯巴亞特

這幅肖像以混合顏料與蜂蠟的蠟畫法技巧繪成,是繪制木乃伊肖像最常用的方法。畫家以細致的筆觸呈現膚色的層次感。雖然科學家預計會在女士項鏈上找到埃及藍,但分析卻顯示那是一種靛藍顏料。


年輕男士的面具

羅馬時期,約公元100至140年

來源地不詳

材質為石膏、黃金及方解石

材質為石膏、黃金及玻璃

 在羅馬時期,石膏面具是泥紙面具和肖像木板以外的喪葬用具選擇。面具被抬起,并通常向胸膛稍微傾斜,可能象征死者重生。發型、首飾和服裝通常都跟隨羅馬款式,因此提供了相對上較準確的制作日期。這名女士的發型十分華麗,兩邊均有絲絲卷發,她還配戴耳環,以及以黑色和金色珠子組成的項鏈。年輕男士頭戴桃金娘花環,全臉涂金,把他與諸神聯系起來。


男士的肖像

 

科學家以可見激光發紅外線釋光技術尋找埃及藍。可見光刺激顏料發出紅外線然后發出螢光。在這幅肖像中,螢光范圍顯示頭發、皮膚和眼睛都含有埃及藍顏料。藍色在這里是用來做出細致的層次感,而不是作為獨立顏色使用,故肉眼無法察覺。


木棺棺蓋

羅馬時期,公元40至60年

可能源自阿布西爾梅萊一帶

這個木棺棺蓋以身穿羅馬服裝的短發男子為造型,設計可能是垂直擺放,或許是放在木柜內。棺蓋上有少許原有紅色顏料。涂金飾面,尤其是臉上的部分,作用是把死者與埃及諸神聯系起來。底部以埃及圖案裝飾,顯示一只代表死者的靈魂——巴鳥,以及模仿象形文字的符號。




墳墓有時也會放置石碑。這兩塊石墓碑以羅馬風格描繪了死者,帶有挑戰埃及傳統的特征。畫中他們均面向正前方,身穿羅馬長衫和披風,而另一塊石碑上的女人則躺在床上。唯一保留的埃及習俗就只有兩只胡狼,代表遺體防腐之神阿努比斯。一些墓碑上面刻有銘文,就如在左邊的石碑上面刻了舉高雙手祈禱的男士,獻給“四歲夭折的猜逢”。


猜逢的墓碑

羅馬時期,約公元55至70年

來源地不詳

石灰巖


女士的墓碑

羅馬時期,約公元100至120年

可能源自阿布比路一帶

 

砂巖


塔希密絲的第一本《呼吸之書》

羅馬時期,公元一至二世紀

底比斯

紙莎草紙

羅馬時期的埃及仍保留以紙莎草陪葬的習俗,可是傳統作品,例如《死亡之書》被新的喪葬文本取代。這《呼吸之書》以祭司體寫成,兩面都寫了文字。開端寫著:“墓地延伸她的雙臂迎接你”。文字的標題凸顯了在死后世界呼吸的重要性。


木乃伊棺蓋

羅馬時期,約公元220至250年

出自達爾巴赫里

麻布及石膏制成





桃伯詩迪斯的木乃伊板

在羅馬時期,遺體作防腐處理后,有時會在木乃伊的背部裹布內放置木板。木板除了有助保持遺體完整,也是繪畫喪葬文字和圖畫的理想畫板。這塊木板屬于名叫桃伯詩迪斯的女士,頂部以一只巴鳥——死者的靈魂和三個象征生命、統治權和穩定的符號作裝飾。胡狼首阿努比斯神在畫中正在處理遺體。板上寫有桃伯詩迪斯進入死后世界后講會獲得的好處。電腦斷層掃描顯示年輕羅馬人的木乃伊內藏一塊類似的木板,但未知上面有沒有紋飾。


喪葬船模型

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85至1795年

來源地不詳

材質為埃及無花果木


船是古埃及一種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這個模型代表死者前往墳墓的旅程,也象征向死后世界進發。船身中間是一具躺在葬床(也稱棺架)的木乃伊。兩名女性站在棺架兩端弔喪,她們可能代表伊西斯和奈芙蒂斯,是冥神歐西里斯的姊妹,手執紙莎草紙的男人可能是讀經祭司,正在誦經幫助死者到達死后世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博物館學習冊|木乃伊就在家門口,大英博物館特展,永生傳說帶你透視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的饋贈>埃及大展
關注亡者冥世的生存狀況
維也納藝術歷史博物館(下)
在中華世紀壇偶遇“埃及艷后”
36件世界級文物,你見過幾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结县| 长葛市| 壶关县| 垣曲县| 三河市| 石楼县| 合山市| 华亭县| 凤冈县| 宜州市| 海林市| 惠安县| 蓝田县| 卫辉市| 延津县| 南华县| 清远市| 墨脱县| 离岛区| 平遥县| 蛟河市| 沙洋县| 平武县| 策勒县| 盘锦市| 青浦区| 长寿区| 惠水县| 施甸县| 湄潭县| 广水市| 全州县| 岑溪市| 商丘市| 景德镇市| 康平县| 和龙市| 潮州市| 湖南省| 滕州市|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