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專家談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經濟35年的增長奇跡得益于市場化改革。今天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新起點上,人們有理由期待,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廣范圍內向市場放權,以激發出中國經濟更持久、更深厚的活力、效力與競爭力。
把“政府盲目干預的手”換成“市場的手”
背景:回首20多年來經濟體制改革的脈絡,可以清楚看到市場化改革逐步加深、日趨清晰的步伐。黨的十四大首次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此后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進一步加強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體會】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王小廣: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實際是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作用日趨加大的過程。從“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新提法意味著改革向著市場化目標又邁出重要而關鍵的一步。
應該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仍然沒有完成,經濟體制改革不徹底、不到位,一些關鍵領域與核心環節的改革正處于攻堅階段;雖然多數商品價格已經實現了主要由市場來決定,但包括利率、匯率、能源及一些公共產品的要素價格市場化仍然滯后,而僅僅依靠市場的基礎性作用還難以打破制度的藩籬,需要市場進一步發揮決定性的作用,通過這只“看不見的手”深入到最關鍵的改革環節中,完成改革攻堅。
過去,“政府之手”直接配置資源過多,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變成一只“閑不住的手”,干什么事都要政府審批,這樣不僅降低了經濟發展效率,影響市場機制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也造成發展過程中許多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妨礙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完善。當前,需要進一步樹立“小政府、大市場”的觀念,把決定權交給市場,把改革向縱深推進。
打破“藩籬”,讓市場要素“自由流動”
觀察:當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面臨嚴重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一癥結“久病難醫”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有些地方政府采取“攤大餅”的方式,片面追求經濟速度,以土地優惠、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投資者進入本已過熱的投資領域,造成一些企業僵而不死,市場優勝劣汰無法實現,產能過剩愈演愈烈。
【體會】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
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基礎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打破行政壟斷、政府管制和地方保護,消除市場間的障礙與壁壘。
對本地和外地企業差別性征稅;對一些已經產能過剩的行業實行電價優惠政策,形成不平等的競爭,加劇這些行業產能過剩;對非公有制經濟存在一些歧視性規定……現實中政府之手扭曲資源配置追求局部利益的情形隨處可見。一些地方招商引資的政策過于優惠、土地廉價,還有一些減免稅等,說到底還是有單純追逐GDP的導向,政府職能轉變沒有到位。
過度的政府干預會扼殺經濟活力和社會創新能力,因此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簡政放權,為市場松綁,除去不當的管制。要以實現商品要素自由流動為改革的突破口,理順市場價格體系和定價機制,更充分地發揮市場競爭優勝劣汰作用,使進入與退出成為一個動態、良性運轉的過程。
同時,在市場化逐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保障市場主體的權益,包括保護企業與消費者的合法利益,降低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減少行政審批;杜絕各種霸王條款,讓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形成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
不當“運動員”,當好“裁判員”
體會:兩組數據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張名為“審批的萬里長城”的圖上顯示,行政審批多的時候要蓋一百多個章才能辦成一件事,再加上各種檢查費,讓創業者不堪重負;另一組數據則是,今年第三季度,隨著新一屆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審批事項已達221項,全國新設市場主體同比增長了18%,其中民營企業數量增長了31%。
【體會】
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趙振華:
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中間的“和”字意蘊深遠。這體現了市場與政府兩者間的關系,既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兩方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讓“市場之手”發揮作用,不等于“政府之手”就可以一放了之。而是需要兩只“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市場之手”缺不得,而“政府之手”也松不得。也就是說,在堅定推進市場化改革解決政府“越位”問題的同時,要解決好政府的“缺位”問題。
政府作用如何更好地發揮?關鍵是做好“規則”的制定者,更好發揮監管職能。首先要通過實現宏觀調控保持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其次要彌補市場缺陷,在防止壟斷、縮短收入差距和提供公共產品等方面有所作為,增強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大力發展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同時,要培育市場公共競爭環境,強化政府的引導和調節作用,制定科學的規則與標準,嚴格市場執法,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好市場秩序。例如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政府角色可以通過制定如技術、能耗或環保等方面的標準,引導市場實現優勝劣汰。
改革必須要劃清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必須把直接控制經濟的全能型政府改造為提供公共服務的服務型政府。政府不當“運動員”,要當好“裁判員”。通過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把該放的權放開、放到位,把政府該管的事情管好、管到位。同時還要認識到,加快推進政府改革,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最終還需靠法治。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市場、企業、社會的關系,規范行政權力運行的方式和邊界;嚴格依法行政,強化對行政權力的法律監督。唯有“把該管的管好,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方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創新動力,使改革紅利惠及人民群眾。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給政府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真正把轉變政府職能落到實處,以利于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本報記者溫 源 馮 蕾)
(來源:《光明日報》2013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