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經典的活血化瘀方,由桂、芍、苓、丹皮、桃仁組成。進一步分析,不難發現,這也是一首氣、血、水同調之劑。站在氣、血、水同調的角度理解本方,其臨床應用范圍會更廣泛。試分析如下:
桂枝——《本經》謂: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劉渡舟先生總結為“三氣”即:治咳逆上氣、開結氣、補中益氣湯。故,能調氣分。
芍藥——《本經》謂: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氣,止痛,利小便。現多用于“結實而拘攣”之疾。
茯苓——《本經》謂: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咳逆,利小便。
桃仁——《本經》謂:淤血,血閉瘕邪。可消瘀血于有形。
丹皮——《本經》謂: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可消瘀血于無形。
一方五藥,涉及氣、血、水三方面。
其中的藥對組合,甚是精彩:桂配芍藥、桂配茯苓、桂配桃仁、桂配丹皮;芍藥配茯苓、芍藥配桃仁、芍藥配丹皮、桃仁配丹皮等等。其中,拳頭組合當屬桂與其他四藥的組合。
桂芍相配,即半劑桂枝湯,黃煌教授曾經說過:桂枝湯如何調營衛?即桂調動脈,芍調靜脈,動脈病變必加桂,靜脈病變必加芍。人體血液循環,動脈導血離心,靜脈導血回心,此兩味藥,從大的框架上調節著血運。
丹皮桃仁組合,消散瘀血于有形或無形。
桂苓相配,是半張具有“水劑之魁”美稱的苓桂術甘湯,調整著由于血運不利引起的水代謝障礙。
桂苓芍三者配伍的參與,更是加強了水液代謝功能。真武湯,附苓芍同用;桂苓丸,桂苓芍同用,其中用意似已呼之欲出了。
故本方是“血不利則為水”的完美詮釋。
臨證時,對于桂苓丸證的把握,黃煌教授從面征、腹征、腿征及精神神經等方面論述精詳,易遵從之。
本方有單用機會,但合方或加味應用時更多,如與柴胡劑、半夏劑、黃芪劑等,可隨癥加減化裁,使之適應于的對之證。
總之,本方是氣血水同調之劑,臨床應用廣泛,用之得當,效不凡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