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自 |“女兒派”( nverpai)
作者 |女兒派·鹵蛋媽
播音 | 武冰潔
視覺設計 | 樊薇
欄目主持 | 杜潤楠
前陣子適逢假期,免不了參加各類飯局,我也因此看到了餐桌上的千面人生。
有一次參加一個婚宴,并不太熟絡的人被隨機分到了一桌。
吃到一半,服務員端上了一盤大閘蟹,一桌人你推我讓,最后讓一個老者先動筷子。
這時候,同桌的一個11歲左右的的小男孩也踮起腳躍躍欲試。沒等他起身,老爺爺已經夾走了一只大閘蟹,其他人也陸續動筷。
小男孩一時氣急,將筷子摔到桌上,大吼:“為什么不讓我先吃?”一桌人面面相覷,尷尬至極。
孩子又哭又鬧,媽媽一邊拽走他一邊哄:“爺爺壞,等會媽媽再給你買,全給你吃。”
還有一次,去一個遠方親戚家做客。
吃飯時,他家小孩直接把一道紅燒雞翅端到自己面前,全程盯著那一盤菜猛吃。
我很客氣地提醒:“要不要吃點其他菜,小朋友可不要挑食哦。”他置若罔聞,依舊埋頭吃。
雞翅吃完,他把碗往前一推,跳下椅子:“不吃了。”
奶奶這時卻在一旁責備起媽媽:“讓你多買點給孩子吃,你不聽。”說完,奶奶自顧自夸起孫子來:“我家樂樂前幾天又被老師表揚了,都說這孩子以后肯定能考上清華北大,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一桌人笑了笑,沒有說出口的話也都咽進了肚子里。
還有一次,我們幾個老朋友相聚。朋友家孩子都上小學三年級了,卻還要媽媽追著喂飯。
席間,我們正聊得開心,孩子的一句話,打破了這種和諧歡快的氣氛。
原來,媽媽夾了一塊肉給孩子吃,沒想到孩子嚼了兩口,就哇地一下全吐到了碗里,大聲埋怨:“呸呸,真難吃,媽媽,我要回家!”
禮儀大師威廉·漢森說過:“善于觀察的人,只用一頓飯的工夫,就可以知道你父母生活的背景怎樣,你的教育背景如何。”
飯桌上的細節,藏著一個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很多家長無視餐桌禮儀,對孩子不雅的吃相視若無睹,甚至無底線地縱容。
卻不知道,餐桌并無小事。
真正的家庭教育,就藏在小小的一方餐桌上,藏在平常的一日三餐里。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你是因為什么事跟對象分手的?高贊回答里有這樣一條:因為一頓飯。
她寫道:和男友交往快半年了,雙方都覺得挺合適,就趁著假期帶男友回老家給父母看看。
男友第一次上門,自己父母十分重視,做了一桌好菜。飯桌上,男友的表現卻讓人大失所望——一路風卷殘云,嘴里塞得滿滿的,又去不斷夾菜到碗里。
這頓飯之后,女孩便跟男友提出了分手。
她最后是這樣說的:“從小父母就一直跟我說,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因為你代表的不止你一個人,還代表著你的父母和家庭。
近幾年流行起一句話:吃品見人品,餐桌見三觀。
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兩個人合不合適,一起吃頓飯就知道了。
知名學者馬未都曾講過一個故事:
一位爸爸跟兒子及其朋友吃飯,吃完后,這位爸爸對兒子說:“你這個朋友,不可深交。”
兒子很疑惑,爸爸解釋道:“你看他夾菜時,習慣把筷子插到菜里翻上來,扒拉兩下夾起自個兒的菜,根本不顧及別人,這種人就很自私。”
飯桌上的教養,影響著孩子的婚姻和交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甚至預示著他一生的成就。
中國人的餐桌,吃的是飯,組的是局,看的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聽很多做HR的朋友說,現在很多企業將餐桌作為面試的最后一關,以餐桌上的表現作為考核標準來選拔人才。
可以說是,成也餐桌,敗也餐桌。
用餐時保持良好的儀態修養,是顯現個人品質最有效的時刻。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從小就教會孩子好好吃飯。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短視頻:一個媽媽帶著3歲的兒子去看太爺爺,一家人樂呵呵地在一起吃飯。
太爺爺由于年紀大了,拿筷子時手會發抖。
小男孩見此,停下吃飯,湊到太爺爺面前,很貼心地一勺勺喂太爺爺吃飯。一老一少,配合默契,雖然太爺爺吃得慢,但小男孩非常有耐心,互動畫面非常有愛。
一些細心的網友表示:“孩子喂老人的動作有模有樣,這指定是大人平時經常喂老人被孩子學到了。”
民間一直有“桌前教子”的傳統,如今卻慢慢被遺忘。
吃得好,吃得精,父母們一門心思想著如何給孩子飯碗中添加營養,卻對孩子飯桌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飯桌上的規矩和禮儀,看似沒什么了不起,卻在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中顯山露水。
飯桌才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修道場。
刻在骨子里的教養,細節處也不馬虎的優秀習慣,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文章授權轉自 | 女兒派,關于養育女兒的干貨,這里都有;關于養育女兒的苦甜,這里都懂;愿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責任編輯 | 杜潤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