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尷尬是我們事先沒想到的,連門都不進的常回家看看真是名符其實“看看”,兒女們為什么真的就只看看其中必有原委。
【事件概述】事件中的周老太已年過七旬,有5個子女,幾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只剩下她一個人生活。周老太多次要求與子女一起生活,可5個子女均不愿意。
大兒子說:母親難以相處,無法和她共同生活,自己收入少,家庭負擔重,沒有辦法履行贍養義務;
二兒子說:母親有退休金,收入高,完全能夠維持日常生活及看病花銷,不需要他們操心;
二女兒說:自己曾經和母親生活過,但相處中一直爭吵不止;
小兒子則稱:自己生意失敗,家里四個人都沒工作,實在沒有贍養母親的能力。
兒女們理由似乎都有道理,就是沒有一個幫助周老太實現兒女常伴左右起碼要求。無奈之下,周老太將5名子女告上了法庭,要求他們承擔起照料自己生活并為自己治病的責任,盡到關心、服侍自己的義務,讓自己安度晚年。誰知判決生效后,周老太在家中盼了許久,5個孩子連人影都沒有見到,老人為此非常傷心。今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施行,周老太向法院申請執行生效的判決。
【隨意評說】該事件來龍去脈的確有些叫人哭笑不得,雖然社會上對“常回家看看”入法,一開始就看法不一,就連主張派也對未來面臨執行難存有困惑。因為,不能以司法程序強制于人。筆者在想,如果真的出現“強制”,那么事態只會向反面發展,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激化矛盾,更不排除導致惡性事件發生。大費周章的將“常回家看看”如法,無非是著重體現國家和社會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問題的“關注”,讓老人老有所依,然而在法律強制下的“回家看看”不僅缺乏誠意,更糟糕的是產生敵意。
所以老百姓對“常回家看看”入法并不買賬。曾經做得好的會有一種被脅迫的感覺,做的不好的依然固我,因為論罪大不了哪去。其實將“常回家看看”入法,筆者始終感覺是件可悲的事,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孝為先”的美德,現在,居然輪落到不以法律來約束都難說出口的地步,我們又何來“美德”可贊。
周老太有五個兒女讓旁人看來,老人晚年生活無憂才對呀,為什么老人卻無依無靠,這不是法律層面所能解決的問題。這正是我們多年來社會倫理教化缺失的結果,虛頭巴腦說教不是不接地氣的問題,而是缺乏人性最靈魂的內容。周老太這一家子的現象普遍存在,我們周圍人有的樓前樓后都懶著看老人一眼,好的便每個月到老人家聚餐一次就完事,與其如此倒不如不來,添亂有添堵。
當然,事情總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周老太的遭遇,問題還是出在兒女身上,如果兒女們不是平日里只考慮自己,如果不是周老太老伴去世后兒女上門減少,沒有及時撫慰老人這顆孤獨的心,何須出現一家人對薄公堂。所謂“老人不好相處”絕對不是免去照顧老人的理由。
筆者是一個剛送走兩位老人親歷者。老娘去世后,老爹就變得暴躁和多疑,甚至還給我們兒女間制造矛盾,一度我們哥們、姐妹間也有過猜忌。我們答疑解惑的方法,就是隨時通報情況及時求證,此時千萬不能藏著掖著。因為我們注意到老娘走后,老爹開朗的性情大變,甚至有時還不可理喻,誰做得越多受到埋怨就越多。對此兒女們不能計較,雖然時有些不快。不過,后來一想到當年他(老爹)刻苦鉆研技術不甘人后那股闖勁對我(我們)的影響,還有就是每逢開支買上一大包豬頭肉讓我們這些小饞貓美美“大餐”一頓,想到這些就可以釋懷許多。老人家是在家中安靜走的,等社區醫務人員確認死亡后,筆者為老人家擦拭身體,穿上平日里他喜歡衣服,放平老人蓋好布單,等候哥哥、姐姐、妹妹們的到來,大家到齊后,筆者從他們的臉上看到與我同樣的的感覺,有眷戀,有不舍,但沒有悲傷。因為我們做兒女的問心無愧。隨后大家有商有量處理老人家的身后事。
筆者之所以用這段回憶敘事,是不想機械的評判周老太一家人是非、對錯,而是想說,對老人的敬、對老人的愛,本應該深入骨髓的,縱然老人有諸多不對的地方,但(他)她畢竟是生你養你的父母,這是多大的恩,是要用一生去報答的。別讓自己在贍養老人上留有遺憾,別讓我們的后輩如此這般傳承。其實,我們的身體力行遠比“常回家看看”入法重要得多,試想當我們老邁時,我們的兒女,可能還是唯一的兒女,連門都不進的“回家看看”又會是何種滋味?文/隨意【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