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篇報道,筆者首先將自己放在一個學生或者就是一個窮學生的角度來看問題,我究竟會不會演講“比窮”?為什么不呢?。既然校方認為這是獲得助學金是公平、公正的做法,那么自己為什么在開具的證明只是作為輔助材料,而演講才是關鍵環節時候做些努力?我自然會精心編排煽情的故事,最好是讓包括評委在場的所有人為我的“精彩”而一把鼻涕一把淚,如果能贏得全場同泣,如此“貧困”還不夠“慘”嗎?
當我得到助學金,我會暗自嘲笑比我還困難,但不愿講出口的同學,我更會嘲笑明明很窮卻不自量力的與富家子弟比富有的同學,我當然不會關心是不是有人在講風格禮讓和照顧。因為我更懂得真金白銀會讓我自信,只顧及面子扛不了多久。之后他們(同學)會步我的后塵將“助學金”娛樂化,通過編劇和表演能唾手可得又何苦死扛。那么試問我的這種做法是否公平,“貧困”判定是否公正,如果實際做不到依據材料人人走訪,我的演講自然成功的概率比較高。
然而,我更可能是,因為貧困而自卑的那一種,我不愿自揭傷疤,但在現實面前我沒得選擇,或許故事一樣感動人,但這是以傷害人格自尊為代價的。因為我必須讓個人和家庭隱私完全暴露在眾人面前,是一種赤裸裸的“二次傷害”。一個“比窮”式的演講,看似“公平公正”其背后隱藏的是“惡”先前的我是極端的自私和利己,后來的我則是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所以筆者以為“比窮”演講,校方忽視了演講本身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這個社會有炫富的,也有比窮的,前者必遭災禍,后者以求平安。我們擱置炫富就談比窮,官員有比窮的,是因為可以幫助化解部分來源不清的財產,富人有比窮的,是為防止晚間遭板磚、背后捅刀子,那么讓貧困生“比窮”除了讓“真正”的貧困生得到救助外,還免去了校方的車馬勞頓之苦,可見把“比窮”引入大學助學金管理機制的范疇多有不妥。這樣用演講“比窮”替代應有的走訪、落實貧困生的實際情況,不利于管好、用好助學金的工作。將國家一項實實在在針對寒門學子的惠民政策娛樂化和游戲化,失去了助學金的本意。更糟糕的是這樣形式會導致部分學生對助學金的功利思想和自卑情緒的蔓延。從根本上曲解助學金的意義。
目前,沈陽該大學有了一個明確的態度:“公開演講的方式也是一年多以前才使用的,出發點是好的,以前學生沒有反饋說這種方式不好,我們也就疏忽了?,F在看來,這種方式的確會對貧困生的自尊心有所傷害。我們已經著手修改測評認定的方式了,可能會借鑒兄弟學校、學院的好辦法,盡量做到讓同學們滿意。”助學金制度就是為了實現教育的公平,體現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以保證更多的貧苦子弟應該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這也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大量的人才的現實需要。
在我國目前資助制度還很不完善,資助規模、力度,不夠大、不夠強的現實狀況下。演講“比窮”顯然不利于助學金制度的健康發展,因為,這種做法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申請助學金的基本條件:1.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學校規章制度;3.誠實守信,道德品質優良;4.勤奮學習,積極上進;5.家庭經濟困難,生活儉樸。而“比窮”演講恰恰比不出愛國、愛黨;更比不出誠實守信。因此讓貧困生“比窮”只能會既沒了公平,還傷了寒門學子的自尊。文/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