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死盯娛樂圈,關注明星生活的年代,我們很慚愧對“史學奇才”林嘉文的了解太少了,甚至有人認為是中學生自殺事件又添一例,可當我們仔細閱讀網報完報道,就會讓我們感到無盡地唏噓和嘆息,僅僅是“史學奇才”的名號?當然不是,而是18歲這讓人羨慕的年齡,誰沒有過18歲?
韓三平曾拍攝過一部《18歲的天空》青春偶像劇。講述了一段校園中老師、學生的故事,集中地展示了一個老師(古越濤)是如何把一個事非多端的班級調整到了一個陽光四射的團隊,面對同學們一幅不屑的態度,他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全班孩子們真切的感悟到素質教育是陽光教育。他讓孩子們親身體會到并接受了他所推行的一種素質教育模式。他決定用自己特有的素質教育方法令學生們脫胎換骨。他希望所有的孩子要有自己的空間,要在輕松的環境下讀書,他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是陽光少年,他用自己的行動還給孩子們一個十八歲的天空。人們喜歡這樣形容18歲:它是一道麗亮的風景,處處鳥鳴,處處花香,處處賞心,處處悅目。它是一面冉冉上升的成熟旗幟,迎風展揚它的傲人風采。
然而,我們從林嘉文身上我們卻無法讀到應有的“陽光”,并非他不優秀,而是這顆“史學奇才”的希望之星,像一顆流星在夜空劃出一道光亮,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因為就在人們對林嘉文給予希望的時候他選擇了自我“毀滅”,最終他的一生定格在兩部“驚世駭俗”的著作厚度。據悉去年年底,林嘉文曾出版史學專著《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歷新政》和《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一書。林嘉文兩部著作得到史學界的高度評價。
應該說,作為天才少年,林嘉文的不幸在史學界甚至整個學術界,確實是始料未及的。也許林嘉文的死就是學術界滿天繁星里隕落的閃亮的一顆,而作為一名普通高中生,患有抑郁癥讓他對自我價值產生困惑,加上高中學業的負擔以及糟糕的身體狀況,他選擇離開卻是在情理之中。
近年來,中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生,而且其中不乏成績佼佼者。遠的不說就以經過媒體報道并證實為不是假新聞。
*2014年3月5日上午,距離2014年的高考僅有3個月,華容縣二中高三女生小欣(化名)卻在第一節課下課后,從教學樓6樓一躍跳下,一條鮮活的花季生命戛然而止。有消息人士說,小欣跳樓前,還留下一封遺書,稱活著看不到希望。
*2014年5月5日下午1點多,岳陽一中學16歲初三年級的學生在某商務中心大樓墜亡。有消息稱,可能因為孩子的家教很嚴,加之讀書壓力大,才跳樓自殺。據悉,墜樓者寫有遺書留給父母。
*2014年10月27日早上6點50分左右,岳陽市二中發生一起學生墜樓事件,校方發覺事故后,迅速撥打了120急救中心電話并送往岳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進行急救,遺憾的是,該墜樓學生終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該生的書包里發現了一封遺書,初步懷疑為自殺。
*2014年11月21日,華容縣一中學高二學生在學校墜樓身亡。當日上午11時許,就讀于華容縣一中的高二一學生從學校科教樓4樓墜樓身亡。據目擊學生介紹,該生在科教樓三樓上完第三節實驗課后,獨自走上四樓跳樓。
2015年又怎樣?有媒體報道,2015年上半年就發生學校學生墜樓事件65起,平均每三天發生一起,九成以上死亡。自殺的中學生導致孩子脆弱的緣由是多方面的,但結局只能由家庭去承擔。所以,給孩子的人生路途中鋪設起安全的防火墻,讓悲劇不再重演,是每個家庭、學校應該提前預設的教育責任。
據新聞媒體披露:近幾年我國每年自殺人數總計為10多萬人,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居高不下,其中學生自殺的情況以中學生最為嚴重。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學術會議上的一份資料顯示,在中國,15歲至30歲的青年死亡的第一原因是自殺。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全球1/3的國家中,青少年是自殺風險最高的人群。北京大學曾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活著!還是選擇死去”一度在中學生中間流傳,但是我們很少人對這么恐怖的流行當回事。
也許林嘉文自殺事件,也屬于小概率的個案。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教育方式的不足與缺失。物質豐盈,精神蒼白,是這一代青少年的致命傷。過于關注他們的物質生活和知識學習,卻沒有給予他們的精神世界發育和建設足夠的重視與幫助,才是最大敗筆。
沒有人愿意看到這樣的悲劇,人們更不愿看到這樣的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這與他是不是“史學奇才”無關。而是要警醒我們在于正視青少年自殺現象,將其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來破解,并通過林嘉文不幸中覺醒。要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對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關注;要完善自殺危機干預舉措,加強社會管理和社會風險控制;要做好自殺事件后補救性心理危機的后干預,防止失范感染。我們所關注也不僅僅是林嘉文這個“史學奇才”,而是18歲這本該陽光燦爛的群體,因為我們無法回避一個現實,那就是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是造成青少年采取極端方式解決問題的主要原因!(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