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開
前不久,看到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新聞:
一個被吊銷駕照的小伙子,為了繼續從事運輸,使用假駕駛證件,被交警查獲。
他的父母竟然質問警察:“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 你們為什么罰那么重?”
雖說這個新聞有點極端,但生活中,“他還是個孩子”這話是不是特別耳熟?有些父母以“孩子小,不懂事”為縱容孩子的借口,對孩子無底線寵溺。
這種寵溺不是愛,如果從小沒有規則意識,缺乏應有的人生邊界,最終會在社會里吃苦頭。
周末去電影院,電影開始沒多久,有手機屏幕一直晃來晃去,我側頭看去,一個小孩一邊玩手機,一邊看電影,還不時跟家長說話,發出歡呼聲。
小孩子反復在椅子上站站坐坐,椅子翻轉時發出很大的聲音,孩子很開心,大聲笑著。
一小伙子客氣地跟孩子家長說:“請管管孩子好嗎?太吵了,他站起來還總擋著別人的視線。”
孩子的家長非但不覺得孩子行為失當,還說:孩子不就這樣?你大人還跟孩子計較。
旁邊一名觀眾看不下去,出言駁斥他,這下更激怒了這名家長,他伸手推人,還罵罵咧咧“關你什么事!”
稻盛和夫曾說:“過分強調尊重孩子的自性,結果變成放任自流。只給自由,但與自由結對成雙的義務,不能不教。”
孩子很純粹,并不具備完善的是非觀和規則感,父母的責任在于,教導他們,若適應一個有序的社會,其本能行為應有什么樣的規則和底線。
孩子的天性需要合理的約束,就如水流,有岸才能成為波瀾壯闊、有序流動的江河大海,否則就是災害。
上個月出差,在飛機上,后座是一對父母帶著一個漂亮的小女孩。
落座不久,小女孩脫掉鞋子,手扶著前排椅背,站在座位上蹦跳,我旁邊的小伙子默默忍著,空姐過來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帶,小女孩終于坐下了。
好景不長,很快,她開始鬧,要看ipad,一邊玩游戲,一邊用腳踢前排的椅背。
踢了好一會兒,前排的小伙子忍無可忍,回頭對小女孩的父母說:“請你管管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踢了。”
女孩的媽媽帶著鄙夷的口氣說:“你家沒孩子啊?孩子就這樣。”
小伙子無奈按了鈴,空姐過來,一臉笑容地勸告女孩家長。
只安靜了一會兒,女孩又開始踢得砰砰直響。小伙子回頭說:“不要再踢了。”
旁邊一位大爺看不去,對女孩家長說:“孩子不懂事,大人要懂事。”
小孩天性活潑好動,做事沒有輕重,父母真正愛孩子,就要懂得約束他們的本能,教導其是非規矩,絕不縱容。
釋放天性成了許多家長縱容孩子的說辭,但華麗外衣下,掩住的是孩子缺乏規矩、沒有邊界的行為意識。
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人有兩種,一種是被過度打擊的,而另一種則是被放縱的,因為他們不知道規則和底線在哪里。
有次去迪士尼玩耍,在玩具店,看見一個小男孩手里緊緊抱著一把海盜塑料刀,仰頭大聲喊著:“我就要!我就要!”
他的媽媽站在旁邊,場面有點尷尬。
我帶著兒子在旁邊貨架,聽到男孩媽媽說:“我們是不是說好了,今天只玩耍,不買玩具的?”
小男孩根本不管,搖擺著身體哭喊:“我就要!”
媽媽蹲下來問他:“媽媽知道你很想要,但我們有過約定,你記不記得?”
小男孩點了點頭,媽媽又說:“這個玩具店會一直開著的,等再來迪士尼兩次,我們就又可以買一件玩具了。我們那時候再把它買回去,你覺得怎么樣?”
小男孩看看媽媽,又看看玩具刀。媽媽趁熱打鐵:“媽媽很遵守規則的,下一次可以買玩具的時間,如果你還沒改變主意,我一定按照約定買下它。”
小男孩趕緊說:“我不會改變主意的!”
媽媽說:“好的,那我們說定了!你現在可以把刀放回去嗎?”
小男孩開開心心地把玩具放回去了,看到這一幕,我心里感動極了。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從這個孩子身上,我清晰地看到了其父母的樣子,看到了家庭對孩子的良好教養。
父母養育孩子,要為孩子建立起規則的意識,使他們根植于心、心內有尺,外化于行、行為有度。
在年幼的孩子價值觀尚未成形時,為他們培養健全的規則意識,是為人父母者的重要任務。
在這個過程中,要努力學會兩種態度。
溫柔而堅定的態度
父母不要認為告訴孩子規則就一勞永逸,教育是需要投入耐心及智慧的長期過程。
心理專家李子勛說:“良好的親子關系本身就是教育。”
我們要在堅定執行規則的同時,尊重孩子,溫柔教導,接納孩子循序漸進的進步。
讓孩子從心底認同規則、內化于心,而不是在家長的暴力壓制下內心抵觸、被迫接受。
以身作則的態度
父母自己也要遵守與孩子約定的規矩,以身作則。
如果教育孩子,公共場所不能插隊喧嘩,過馬路不能闖紅燈,文明禮貌,遵紀守法,那么,自己也要做到。
身教的力量遠遠大于說教。
曾經見過一句話,特別喜歡:要幫助孩子,在愛和規則里,讓他成為自己。
最棒的父母,就是用愛與規則,構建起孩子人生大廈的堅實基礎。
一個知道規則邊界、明白什么事不能做的孩子,才能踏踏實實去做能做的事,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