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艾灸療法來防治疾病,由于現代白領工作比較繁忙,沒有好的飲食習慣,很多人的脾胃都不是很好,這時就需要艾灸養生保健了。
艾灸調理脾胃的方法
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響到體質的強弱。脾胃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氣機的作用。
飲食物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后,下行于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與脾的運化轉輸功能密切配合,以完成其通降傳導作用。
脾運化水谷功能正常,才能化生精、氣、血、津液提供足夠養料,使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及全身組織得到充分營養,若脾運化水谷功能減退,機體的消化吸收機能會發生障礙,導致臨床上會出現因胃失通降,不僅影響食欲,且因濁氣上蒸而出現口臭、惡心、曖氣、腹脹、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和氣血不足等癥。
1、調理對象
功能性消化不良、氣候變化或飲食不當易出現腹部不適,經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人群。
2、適應癥候
經常餐后腹脹、噯氣、打嗝,便秘,食欲不振。或便溏、食欲亢進。
3、穴位組方
調理方:脾俞、胃俞、關元、足三里。
基本方:命門、腎俞、中脘、神闕。
中醫主張以人為本,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一個人脾胃功能正常,五臟機能比較正常,那么他的身體就會強壯有力,反之,如果脾胃功能差,那么身體則會虛弱。因此,脾胃調理以補腎和脾胃為主。
所選調理方中,胃俞為胃的背俞穴,是胃經氣輸注之處,具有直接調理胃腑的功能,在選用時多與脾俞協同使用。
中脘是腑之會穴,是胃氣在腹部所匯集的地方,具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健脾化濕的作用。
4、操作方法
首先溫補命門,方法同上。
命門施灸后,再灸脾俞、腎俞。背部施灸后,再灸中脘、神闕、關元、足三里。中脘灸3~5分鐘,艾熱滲透要較深,擴散面要大,才能達到調脾和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