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又叫踏青節,公歷4月4或5或6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冬至后的第104天。雖然作為節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漢代已有了明確的記載,《歷書》:“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時年八節指: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
清明前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因此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之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跟著節氣走,陽歷以太陽為基準,如二十四節氣;陰歷是月亮為基準,通常說的初一十五月圓月缺。
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歷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后,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宋元時期,清明節從附屬于寒食節到取而代之,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所以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節冷食、蹴鞠、蕩秋千與上巳節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民族掃墓節,除了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秋千,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而改名。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節植樹的習俗,開始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受佛教的影響,觀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許多人便認為柳條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道:“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便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1)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2)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3)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掃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并相傳至今。
1)清明——杜牧(杜樊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清明夜——白居易(詩王、詩魔)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歌,遙聽弦管暗看花。
3)清明日園林寄友人——賈島(詩奴)
今日清明節,園林勝事偏。
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杜草開三徑,文章憶二賢。
幾時能命駕,對酒落花前。
4)清明后登城眺望——劉長卿(劉文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5)清明即事—— 孟浩然(詩星、孟襄陽)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6)臨安春雨初霽——陸游(放翁)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7)閭門即事——張繼(懿孫)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8)清明——黃庭堅(黃山谷、豫章先生)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