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我校全體語文老師去**學校聽了三節課,感概很深。他們的教學設備是比我們的要先進,但教師們精彩的課堂設計使我們汗顏,學生課堂的積極討論讓我們羨慕。回來后,老師就聚集在一起,我們需要思考和討論的是如何讓我們的課成為符合新課程精神的有效高效的好課。
一、我們要明確自己在“教什么”和“怎樣教”
也許有老師會說,“一個教師可能對為何教不會去細想,但教什么和怎樣教不可能不清楚吧?”。寧波大學王榮生教授就曾指出,“我們的許多語文課,任課老師還真的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常常連教參這么規定、考試這么出題這種極為勉強的理據都找不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避免別人對自己的語文課品頭論足,首先對所教的內容要有自覺的意識,自己要說得出而且是理直氣壯的說出自己的課堂在教什么,自己在怎么教。
首先教的要是語文的內容,要從語文的角度實施教學。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的語文課堂出現了“亂耕人家的天,荒了自家的園”的現象,語文課被上成了政治課或思品課,這是需要注意的問題。由于新課程給了我們語文老師較大的發揮空間,老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運用多種資源,組織學生多種活動,師生之間對話頻繁,教師似乎也知道自己在教什么,有時還能說出一些道道來。但稍一考察,就可斷定其所教的內容與語文關聯不大,對學生的聽說讀寫不發生直接的影響。一堂課充斥了大量與語文關聯不大甚至是毫無關聯的東西,其語文教學的效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當然什么是“語文”,什么不是“語文”,自己的“園”與別人的“田”如何辨認、由誰劃分,這些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但有一點可以明確,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從語言出發,從文本出發。要教好語言,要讀好文本,就要引導學生多讀,可以高聲誦讀,也可以靜靜默讀,可以一目十行,也可以細細品味。沒有瑯瑯書聲的語文課堂語文味必然少了許多。
其次教學內容要少而精,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習的目標。這次課程改革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為老師們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空間,課堂教學的信息含量大大豐富。但這樣一來也容易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上陷入失控狀態。有時我們聽一節課,40-45分鐘的課堂通常安排十幾、二十幾項內容,只見老師東抓一把西摸一下,看起來什么都有了,結果是什么都沒有教、什么也教不會。有的內容老師每次遇到都要講,但每次都是蜻蜓點水般講一下,結果是等于沒教。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來說,一堂課內容過于繁雜,也必然是對語文進行了肢解。因此教學內容相對集中無疑是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益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做好取舍工作,圍繞學習目標,抓住主要的內容。
再次教學內容要與語文課程目標一致。語文課程之所以是語文課程,是因為課程與教學內容受目標的規限和指引。不是教師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自己對語文教學的風格、個性理解不能片面化。從課堂上教什么的角度看,教學的風格或個性主要表現為老師對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創生,對教學內容所作的創造性地開發,也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的顯現。但是任何一位教師這種開發和張揚又是有界限的,因為教師并不是課程的全部。任何一位語文老師不能代替課程,或者篡改課程。我們上課的基點準星要對準語文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上,否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迷失方向。
第四教學內容和方法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實際上是要求我們老師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選擇或研制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和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心中有學生”首先就體現在這一點上,這是真正的因人施教。針對不同的學生,選擇使用有所差異的語文教學內容,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自己的學生逐步達成共同的課程目標,這是一堂語文好課的最高境界。
二、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
這里的“幫助”必須注意兩種情況:一是教師給學生提供幫助決不是牽著學生鼻子走;二就是一定要避免出現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袖手旁觀的現象。這種“提供幫助” 的精神,葉圣陶先生稱之為“嚼飯哺人”,胡適先生稱之為“度人金針”。這正是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
其一,要幫助學生激發起良好的學習狀態。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是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幫助的一個基本著力點,而這一點又常常為我們所忽視。課堂上要“激發”而不是指責,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探索精神要來自學生自身。
學生的學習效率毫無疑問在一種心理感到安全,思想自由寬松,樂意進取、樂意參與,情緒高亢的狀態下才會達到最高。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首先要考察的內容,就是課堂的教育氛圍和環境:教師會設計什么樣的教學情景,營造什么樣的課堂氛圍?進一步來說,新課程的語文課堂應該有什么樣的教育氛圍才能激發起學生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第一,自由。我們要求課堂要有規范,要有紀律,但是課堂規范和課堂紀律最核心的實質與理念就是自由。所謂自由就是解放學生的頭腦,解放學生的心理,讓他們無拘無束,這是一個基本點。第二,寬松。要允許學生說錯話,說真話。要讓孩子打開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經驗和體會充分地表露出來。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不能夠將孩子的經驗、認識真正整合起來,那么孩子的經驗就無法完成認知再構,形成新的體驗,更談不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變了。第三,就是民主。課程就是教師幫助學生經歷、體驗轉變的過程,教師和學生是同事、伙伴、協作者的關系。我們的課堂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學生敢想、敢說,愿意想、愿意說。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狀態。
其二,要幫助引導學生在真正意義上轉變學習方式。新課程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就是要徹底改變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方式。陶行之先生曾說過:“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正是他在1919年5月把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全部課程的“教授法”改為“教學法”。他還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80多年過去了,陶先生的話還沒有過時。學習方法轉變的關鍵是解決學生怎么學的問題。比如說朗讀,可以有學生自由讀,教師領讀,全班齊讀;還有對課文怎么分析,怎么理解,等等。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的學習方法仍然僅僅停留在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接受狀態,那么新課程理念就無法得到落實,學生個性就無法得到張揚,更談不上以學生發展為本了。
三、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客觀地說,新課程背景下要上好課需要老師許多新的業務能力,在備課時要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老師不斷地關注、學習和研究新知識、新問題。
一是研究文本。我們聽一些名教師上語文閱讀課,給人印象最深的一般都是他們的那一份從容和自信。他們的從容和自信從哪里來?就來自于他們對文本的高屋建瓴和深入透徹地把握和駕馭。我們自己在上課的時候,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自己認真研讀課文,課文中的方方面面自認為心中有數的時候,上起課來底氣會顯得特別足,而且對文本鉆研得越深就越不怕學生質疑,無論是討論還是講評都會顯得從容自信。現在教學資源極其豐富,特別是教參以及網上資源,為老師們提供了對文本的各種各樣的解讀,這在給老師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許多老師滋生嚴重的依賴性,不再去獨立思考和研究文本,這種現象是極不可取的。其實對于我們老師來說,即使對文本的思考和研究達不到教參的高度和深度,但只要是我們自己進行了思考和研究,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內功”修煉的過程。長期堅持下去,必定有所成就。
二是研究教法。在課改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啟發式教學仍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渠道。語文課堂既不以單純的感知為出發點,也不以直接告訴學生現成的知識結論為出發點,而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誘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問題作為教學的出發點。但從課堂表現來看,有些老師的提問缺乏導向性,不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不能真正的調動起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因此對課堂提問一定要加強研究。首先是設計問題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對課文而言,覆蓋全文,具有“牽一發而動全篇”之效;對學生而言,這一點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其次要能追問。光有問題,而沒有追問,那么問題永遠只能是個平面的問題,難以轉化為學生實實在在的思維訓練,也難以形成老師敏銳洞察、果斷把握學生思維流向及流程的教學機智。有時候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回答哪怕就是追問一個簡單的“為什么”,可能立刻就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遺憾的是老師們此時常常缺乏追問而導致學生的思維“熄火”。
三是研究學生。商家常說,顧客是上帝。所以商家要千方百計地去了解、收集、研究顧客的情況特別是其需求,不研究顧客的商家必定是失敗的商家。新課程則說,要以學生為本,所以我們每一位實施新課程的教師也要千方百計地去研究學生的情況,不研究學生的教師也不會成為成功的教師。有人做過這樣的比方:如果仍把課堂教學比作“倒水”與“裝水”的話,過去教師是只顧著把自己桶里的水倒完就算完成任務,一只只“裝水的瓶子”里到底裝了多少水老師是不問的,而此時這些“裝水的瓶子”的狀況是不一樣的,有的瓶口斜在那里,有的倒在地上,有的連瓶塞都沒有打開。新課程要求教師首先要了解這一只只“瓶子”的狀況,想方法把斜著的、倒著的扶正,瓶塞沒打開的打開瓶塞,然后再把水準確無誤地倒進“瓶子”里,這才真正的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因此我們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課程實施的水平,不研究學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