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代中西方自然地理環境對其文明的影響

古代中西方自然地理環境對其文明的影響

1.              古代西方的自然地理環境及影響

    作為西方文明的搖藍的希臘,地處歐洲南部,位于地中海環繞著的巴爾干半島的南端。它的地理范圍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東面的愛琴海和西面的愛奧尼亞海的群島和島嶼,以及小亞細亞西南沿岸,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東部沿岸地區。希臘半島本身就位于巴爾干半島的南部,在它的南端,又形成另一個半島---伯羅奔尼撒半島。半島本來就是一種三面環水的陸地,海岸線自然很長,而希臘半島的中部和南部更是海岸線曲折綿長,且多海峽和港灣,因此,希臘擁有相對于陸地面積而言的世界上最長的海岸線。即使最深的內陸,距離海岸也遠不過50公里。

    希臘半島的陸地部分山多土薄,山脈丘陵縱橫交錯,僅有一些支離破碎的小塊平原又為難越的關山所阻隔。希臘的北、中、南三部分陸路交通,因大山、丘陵作梗,在古代始終處于行路難的狀態。所以希臘內陸各地的交通也多靠海運,尤以愛琴海的航運居多。因為多山,希臘的耕地缺乏,現在希臘全國耕地的面積只占國土面積的18%,古代可能更少。而且耕地的地力狀況不好,大多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希臘的糧食不能自給。

    希臘的氣候屬于典型的地中海式的海洋氣候,天氣溫暖濕潤,四季早晚溫差不大,既無歐陸冬天的寒冷,也無非洲夏日的炎熱。且天空晴朗,陽光和煦充足,適合戶外運動。夏天每日早晨有風吹入海中,傍晚又有風吹回海岸,而且潮汐不大。海流罕見,船舶可以自由而安全地航行。加之島嶼密布,大陸海岸又環繞 地中海四周,航海者總是能容易地見到陸地。因此,愛琴海是古代航海業的天然搖籃。

    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古代希臘和以后西方的政治、經濟、價值觀念和民族精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認為其影響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為關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塊平原,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臘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亞里士多德曾論述過這種城邦人口的規模,他認為一個城邦最適當的人口限度應該是足以滿足自我需要而又是觀察所能遍及的最大數目。[8]一般認為城邦的公民數額不應超過10000人。正是這種小國寡民的城邦才有條件建立那種公民直接參與的民主政治,而且極不容易形成專制。

    2.平原少、土地貧瘠,只利于種植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糧食不能自給,這使得希臘人只有通過商業貿易才能維持生存和發展。而對希臘來說,這種貿易只能是海外貿易,這就決定了古希臘民族從整體上相對而言,決不是一個農業民族,而是一個工商航海貿易占據重要經濟地位的商業民族。古希臘曲折的海岸,眾多天然的海灣良港,溫和的地中海型的氣候,晴朗的天空,風平浪靜的海洋,又為這種工商航海貿易提供了最為便利的條件。

    古代希臘的經濟結構至少是一種農、工、商并重的一種經濟形式,而且,即使是農業,同古代中國的農業相比,希臘的農業也有面向市場的特點,決不同于古代中國的自然農業經濟。

    3.商品經濟必須以平等作為交換原則,商業貿易的進行與發展亦要求有相應自由的環境,以及顧及商業貿易者整體利益的政策。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臘人平等觀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商品經濟造成的一個社會后果就是以財產的多寡而不是以門第的高低來劃分社會等級。金錢、財產,能使人們出現階級分化,也能使人們趨于平等,雅典政治家梭倫的改革已向人們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4.小國寡民的城邦一旦由于人口的增加而無法負荷時,希臘人就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公元前8-6世紀的古風時代,希臘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海外殖民運動,其殖民范圍遍及大部分地中海沿岸和整個黑海沿岸地區,參加殖民活動的44個城邦共建立了139座以上新的殖民城邦。大殖民運動不僅緩和了希臘的社會矛盾,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而且它還與大規模的航海貿易活動相結合,練就了古希臘民族勇于開拓進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中,對大海發出了由衷的贊嘆:

 

    “大海給了我們茫茫無定、浩浩無際和渺渺無限的觀念;人類在大海的無限里    感到他自己的無限的時候,他們就被激起了勇氣,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

 

    古代羅馬的自然地理環境與希臘大同小異。羅馬位于發中海中部亞平寧半島的中部地區,與希臘同屬于半島式的地理環境,同屬于溫和的地中海類型的氣候。但與希臘相比,意大利的海岸線比較平直,無更多的良港,航海條件不如希臘。意大利的土地較之希臘也相對肥沃一,農業條件比希臘略好,但羅馬的小麥等糧食產量只能滿足其需要的1/3,其余的糧食也要從北非、西西里等地輸入。在布匿戰爭結束之前,即公元前2世紀中葉之前,羅馬尚處于一個以自耕農為社會基礎的共和國時期。而在布匿戰爭之后,這種情形有了改變,隨著大量奴隸的輸入,奴隸制莊園的出現,一種面向市場的奴隸商品經濟替代了原有的獨立的自耕農經濟。隨著羅馬版圖的擴張,羅馬帝國的出現,以及整個希臘和希臘化的東方納入羅馬,羅馬帝國時期的商品經濟規模更為擴大,發展水平更加提高。著名西方學者M.羅斯托夫采夫認為:公元2世紀的羅馬帝國的商業和以往一樣是一種世界性的商業,而范圍較前更大。“羅馬帝國同它所有的鄰邦以及一些居地并不接壤的民族統統發生了商業關系。高盧、多瑙河流域、日耳曼尼亞等地彼此之間商業往來很活躍。羅馬工業制造品甚至遠及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波羅的海沿岸。”[9]這位對古代西方經濟的研究極有成就的學者甚至用“資本家”、“資產階級”這些現代詞匯來稱謂那些羅馬帝國時期城市的商人階層。羅馬的經濟結構,商品經濟的比重極大,決不同于古代中國的農業型自然經濟。羅馬帝國的版圖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它的“內湖”,其文明類型更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其民族精神更顯一種侵略征服、開拓、勇于進取的風尚。

    總的來說,羅馬文明是希臘文明的繼續和發展。而且由于疆域的擴大,多民族帝國的形成,羅馬人逾越了希臘人狹隘的城邦視野,發展了希臘化時代的,充滿世界主義精神的斯多亞哲學,并將其用于實踐。羅馬法明確地將斯多亞學派那種主張人生而平等的自然法作為其公民法和萬民法的基礎,規定殘殺奴隸的, 要以普通殺人罪論處。羅馬斯多亞哲學家、皇帝馬可·奧里略曾這樣構畫他的理想國家:“一種能使一切人都有同一法律的政體,一種能依據平等的權利與平等的言論自由而治國的政體,一種最能尊敬被統治者自由的君主政府。”[10]

    2.古代中國的地理環境及影響

    古代中國地處東亞大陸,以氣候帶上說,基本屬于溫帶。在寒帶、溫帶、熱帶這三個基本的氣候中,溫帶是最適合人類生存,居住和發展的。黑格爾曾說:“歷史的真正舞臺所以便是溫帶,當然是北溫帶,因為地球在那兒形成了一個大陸,正如希臘人所說,有著一個廣闊的胸膛。”[11]而中國恰好處于北溫帶,這種氣候條件,成為古代中國文明得以滋生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

    古代中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早在2000多年前其版圖就“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12]中國地勢西高東低,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的面積都很大,山脈多東西走向,河流因而也多東西走向,所以古代中國的交通也是東西行路易,南北跨越難。

    中華文明的主要發源地是黃河流域。這片約800000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和沖擊平原孕育了中華文明的第一片曙光。由于疆域的遼闊,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除了黃河流域,還有長江流域、遼河流域等等。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雖有數個,但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屬于封閉的或半封閉的大陸大河文明。

    古代中國文明產生了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的內陸大河流域。它的東部與東南方是浩翰的太平洋。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曾這樣描述東方的大海:“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莊子·秋水》)浩渺難望其涯的太平洋在古代中國一直被視為“大壑”、“大瀛海”,是難以逾越的畏途。

    中國的北方則是荒涼的蒙古草原——戈壁。《漢書·匈奴傳》的描述是:“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在戈壁以北,是絕無人跡,濃密陰冷的西伯利亞原始針葉林,再往北則是冰封的北極。

    中國的西北更是沙漠連天,景象極為荒涼“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13]在大漠南北,又有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等雪山橫亙。《后漢書·西域傳》稱西北“梯山棧谷,繩行沙庭之道;身熱首病,風災鬼難之域。”中國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極為艱險,漢武帝時的張騫和東漢時的班超、班勇父子奉命出使西域,歷盡艱辛,最遠也只達西亞。

    中國的西南方,則聳立著地球上最為險峻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其上縱橫著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岡底斯山、可可西里山等高大山脈。全世界148000以上的山峰,有8座屹立在青藏高原。這片世界屋脊“完全隔斷了古代中國與南亞次大陸的直接聯系。”

    古代中國這種自然地理環境對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民族性格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古代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決定了農業是古代中國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部門,也決定了古代中國人一開始就是一個農業民族。在氣溫和雨量都較為適中的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中華民族的先人從6000-7000年前的彩陶文化時期,就逐漸超越獰獵和采集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業為基本方式的農耕時代。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都有大量的農具和谷物遺跡。歷史典籍中的記述證明了古代中國最初的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尚書·無逸》有“先知稼墻之艱難”的告誡。《論語·憲問》有言:“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殷人周人都屬于農業部族。殷商西周,農業雖已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但漁獵、采集等直接源于自然的生產方式還占有相當的比重,這種情形至春秋戰國時期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孟子·梁惠王》所反映的當時民眾的生活狀況來看,谷物生產、蠶桑業及小家畜飼養是當時人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漁獵、采集已不再提及。牛耕的普及、鐵器的使用、使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成為富國強兵的基礎。“耕戰”是當時諸候列強競相施行的國策。

    秦漢之后,大一統的帝國把“重本抑末”即重農抑商作為國策,這種政策幾乎貫徹了以后古代中國的整個歷史。這決定了古代中國文明是一種典型的農業文明,而絕大多數作為農業生產勞動者的中華民族,自然是一個農業民族。

    正如古希臘小塊的平原有助于形成它天然的政治單位---小國寡民的城邦一樣,古代中國廣闊的平原也有助于形成一種大的帝國和一種專制的政體。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家孟德斯鳩認為:古代中國擁有較大的平原,境內天然的屏障不多,河流也不寬,如果不實行極端的統治,就會形成一種割據的局面。“因此,中國是一個專制的國家……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沒有這么遼闊,政府的專制的精神也許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況卻正相反。”[14]盡管古代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形成與中國的宗法制有直接的關系。還可能有其他一些次要因素,但比照古代中國歷史的具體狀況,我們應該承認,孟德斯鳩的看法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中國歷史實際的。至于君主專制的政體和帝國對古代中國的人道主義會產生哪些影響,本文將在后文予以專門論述。

    古代中國四周的天然屏障,造成了古代中國文明是在基本上與外界隔絕的狀態一下獨自發生、完成的,而不同于其他古老的文明。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希臘這些古代文明,因其所處的西亞、北非、南亞、南歐的地緣關系,在文明的發生期就彼此滲透,互相影響,從而使這些古代文明之間,形成了一種親緣關系。而古代中國文明基本上是一種獨自發生,獨自完成的文明,中華民族也是一個頗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盡管現在有許多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商代文明間接源于中東,但他們都承認中國文明的獨特性。[15]這種文明的獨立性一方面使中國文明完整地保留其民族傳統,保持了代代相傳、陳陳相因的連續性,另一方面亦使中國人養成了自我中心主義的頑癥。時至今日,世界歷史上出現的幾個文明,除了中國文明,都是幾度斷了香火,出現中輟、斷層,流失了母土,磨盡了原味。它們幾乎都經過了與其他文明的沖撞、融和,產生了一種轉型再生的新文明。唯獨古代中國文明保持著獨立的系統和一以貫之的連續性。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離,其文化又長期地高于周邊地區,這使得古代中國人逐漸養成了一種“中心意識”,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而將“四方”的人,分別稱之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這種自我中心主義的態度不僅在中國農業文明與當時周邊的游牧文明和未開化邊民的對比中驕傲地保持著,而且在16世紀西方步入近代文明之后,依然在保持著,直到1840年那場可悲的鴉片戰爭。這種盲目的“世界                                                                                                                                                                                                                                     中心”意識嚴重影響了古代中國人對其他民族的認識。“蠻夷”這些貶意明顯的稱謂,說明古代中國人還沒有普遍的、生來就是一樣的、平等的自然人的概念。他們所說的人,都是具體的種族的人和階級的人。古希臘人把非希臘人也稱為“蠻族”(Barbaroi),但希臘文Barbaroi并無貶意。只是翻譯的緣故,才有所謂非希臘人的“蠻人”稱謂。公元前5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歷史》一書,不僅記述了希臘的歷史,而且對埃及、巴比倫、敘利亞、波斯、西徐亞的歷史都有相當多的篇幅加以敘述。希羅多德在書中對各民族都一視同仁,絕無入主出奴之偏見。他認為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優點,不應該彼此歧視。他雖然盛贊希臘文化,但也尊重那些所謂“蠻族”的文化。

    封閉的大陸大河文明,造就了古代中國人內向、保守、好常惡變的民族性格。實際上,中國有漫長的海岸線,絕非內陸國家。可能是因為中國當時可耕種土地數量較多,僅依靠男耕女織和自然經濟就完全可以解決生計問題的緣故,古代中國人很少涉及甚至言及大海,更無希臘式的航海貿易和海外殖民。瀕海居民,與海的關系也僅限于魚鹽之利。周初姜尚受封于地瘠民貧的營丘濱海處,“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16]春秋時的管仲也曾向齊桓公進“官山海”之策,主張官營食鹽的生產和銷售。[17]這些涉及到海的經濟活動,僅限于近海而且還不普遍,更談不上什么規模。先秦諸子也很少言及大海,孔子只說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18]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主張如不能施行,就乘木筏到海外,跟隨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勇氣勝過我,(除此)沒有什么可取的。孔子這句話表述了這樣的含義:只有象子路那樣勇敢好義的人,才敢追隨我乘著木筏出海。可見大海在這位古代中國圣賢的心中,是一種畏途險境。古代中國文人騷客對海和認知,也僅停留在“煙濤微茫”的神秘莫測之鄉。這種對海的畏懼和疏遠使古代中國人難以體會到希臘民族揚帆航海所感受到的那份自由與開闊。與此相反的事實是,古代中華民族長期的尚農重土的生活方式,逐漸養成內向、保守、喜常惡變、;因循守舊的民族特性。他們被一小塊土地牢牢地束縛在一個狹小的天地里,注重順應自然的節奏去生活,而缺少主觀創新之開拓。作為農業民族,古代中國人受農業生產由播種、生長到收獲這一循環過程以及四季交替周而復始規律的啟示。使他們產生了一種循環論的思維方式。自然界的“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的自然現象,政治生活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朝代盛衰更迭,更強化了這種循環觀念。這使得古代中國人更傾向于在傳統中尋找醫治現時弊政、混亂之良方。因此,三代之制,堯舜之德,周公之禮,不時被人引用。中國歷史上的改革,更多的是“托古改制”、“復古更化”。這種對自然、對社會的認知方式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潛能之發揮,束縛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實際上,古代中國人制造和駕馭舟楫的能力并不比其他民族遜色,但由于太平洋的遼闊浩翰,難以征服和農業型自然經濟的雙重制約和束縛,古代中國的航海貿易一直僅限于東南一帶的沿海地區,而且也都屬于近海貿易。貿易的規模也多限于象牙、犀角、玳瑁等奢侈品,對整個的國家經濟影響極小,與廣大民眾的生活也較少發生聯系。以上這些情況造成了古代中國雖非內陸國家,卻形成了內陸國家民族封閉、保守的民族特性。梁啟超說:

“海也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者也。陸居者以懷土之故,而種種之系累生焉。試一觀海,忽覺超然萬累之表,而行為思想,皆得無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卻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財產為孤注,冒萬險而一擲之。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此古來瀕海之民,所以比于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 [19]

總的來說,古代西方文明是一種海洋文明,是一種動態的文明。由于沒有更多的土地用以提供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頻繁的航海貿易和殖民活動促進、發掘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潛能,這使得西方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更多的強調人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崇尚人的力量。而古代中國因其封閉的農業型自然經濟,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土地,所以是一種大陸文明,是一種靜態的文明。男耕女織的生活能否美滿,更多的要看是否風調雨順,年景好壞。因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更多的是強調人應尊重自然和順應自然,從而相對地忽略和束縛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人的潛能的發揮。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談自然地理環境 對古代中國文明與古代希臘文明的影響
【學術熱點】自然地理環境對古代中西方文明的影響
解讀古希臘之二:西方文明源頭的總結對照中國文明的反思
城邦情結對古希臘文明的影響
以地理環境為角度,淺談先秦中國和古代希臘文明起源的差異
希臘文明升起之謎——論“言必稱希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平顶山市| 双城市| 尚志市| 禹州市| 登封市| 镇沅| 文登市| 祁连县| 明星| 云和县| 筠连县| 无极县| 商河县| 鹤峰县| 曲松县| 平泉县| 大丰市| 资源县| 襄城县| 松溪县| 长葛市| 响水县| 怀安县| 东宁县| 新沂市| 屏南县| 江陵县| 沅陵县| 阳春市| 新丰县| 界首市| 娄底市| 绥棱县| 青浦区| 皮山县| 滦平县| 红原县| 江北区| 团风县| 苍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