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先秦文學27講(二)
第四節《詩經》的內容
教學目標
結合《詩經》的作品及其作者和創作背景,分析《詩經》的內容。
重點難點分析
在全面了解《詩經》內容的基礎上,要能夠說出不同內容的特點和意義。這就需要結合作品產生的時代和作者的身份、地位去加以把握。《詩經》的思想傾向大體不出頌美與刺譏兩大類。或美或刺,主要取決于產生的時代。西周前期,社會安定,主要是頌美之作。此后,政治衰敗,詩歌以刺譏為主。美刺的對象又與作者的身份有關。《大雅》中上層貴族的作品主要針對王朝的大事。《小雅》和《國風》的作者地位較低,他們的美刺由多從個人生活狀況出發。此外,《頌》詩用于廟堂祭典,自然都是頌美之作。
教學內容
《詩經》中《風》、《雅》、《頌》的類別不同,內容也有區別。《頌》用于廟堂祭祀,主要是頌贊之作。《雅》出自各級貴族之手,內容主要是頌贊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較高,詩的內容多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有些作品屬于周朝的史詩。《小雅》的作者多為下層貴族,他們通過詠嘆自己的生活,表達對王朝政治的看法。《國風》來自各個不同的地區,它的內容也更為豐富,廣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區,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
《詩經》的內容主要有下面幾類:
1、頌贊詩
這類作品主要出自《頌》詩和《大雅》。其中很多是祭祀詩,所祭的對象不同,但其中都充滿了頌贊之詞。詩中歌頌祖先的盛德和武功,祝愿子孫永受福佑。例如《周頌·維天之命》: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
詩中歌頌周文王德行純美受自天命,贊揚文王的純德流惠子孫。還有些作品不是直接用于祭祀的場合,但也表達頌美之意。例如《魯頌》中的幾首詩都是作于魯僖公之時,是頌揚魯僖公的。《大雅》中有些作品是送給當時的諸侯或大臣的。例如《烝民》是周宣王時尹吉甫送給大臣仲山甫的;《韓奕》是韓侯來朝見周天子,詩人送給韓侯的。這些作品除了贊美對方的德行和功勞,還大力頌揚周天子的威德。此外,《小雅》中的《天保》、《鴻雁》、《庭燎》也屬于此類作品。這些作品在頌美的同時,表現了當時統治者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
頌贊詩中有些作品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和《商頌》中的《玄鳥》、《長發》等,分別記載了商、周兩個民族的發展史。《生民》贊頌周民族的始祖后稷,詩中敘述了有關后稷降生的神話傳說,描寫了他在農業方面的非凡的才藝。《公劉》描述后稷的曾孫公劉率領周族從邰(今陜西武功縣西)遷到豳(今陜西鋰邑縣西南),建立城邑的過程。《綿》描述后稷十二世孫古公亶父玄領周人由豳地遷岐地的周原(今陜西岐山縣東北),周民族在此發展壯大起來。《皇矣》表現周太王至文王三代的歷史,著重寫周文王伐密伐崇,進一步壯大周族實力,為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礎。《大明》寫王季和文王父子兩的婚姻家庭,著重贊美武王伐殷的勝利。上述五篇作品,全面反映了周民族艱苦創業,由發祥到建國,逐步強盛的歷史。這是古代詩歌中極為可貴的史詩。
1、怨刺詩
從西周幽、厲二王開始,政局動蕩,王室衰微,社會矛盾加劇。抒寫憤懣,抨擊現實的怨刺詩在這種背景下大量出現。此類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國風》。相對而言,二《雅》對現實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朝政方面。詩人為國事而憂憤,對當權者提出激切的勸諫。如《大雅·瞻卬》從天降災厲寫起,指責周幽王為政無道:“人有土田,女(汝)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進而又斥責幽王寵信褒姒,造成國政大壞,希望他能改過。《大雅·蕩》批評周厲王,不僅向他指出天命無常,而且借周文王的口吻警告他:“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小雅·十月之交》中把天時不正的原因歸結為“四國無政,不用其良”,作者對自己“無罪無辜”卻落得“讒口囂囂”深表憤慨。《小雅·巧言》中激烈抨擊現實中賢愚不辨,賞罰不明。《小雅·巷伯》中更是發誓要把陷害自己的諂佞小人“投畀豺虎”,“投畀有北”,“投畀有昊”。這些作品都敢于大膽地針砭時弊,帶有濃厚的憂患意識和諷喻特色,它對后代文人詩歌影響很大。
《國風》的作者生活地位較低,其中的怨刺詩也更能反映社會下層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詩人往往從自己的生活狀況寫起,抨擊現實的不公,揭露當時嚴重的貧富對立。《魏風·伐檀》中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發出了強烈質問:“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魏風·碩鼠》中把剝削者比作大老鼠,抨擊他們殘酷地剝削勞動者:“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為此,詩人發出了反抗的呼聲,表達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示“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揭露和諷刺統治者的荒淫無恥是《國風》中怨刺詩的一項重要內容。衛宣公為自己的兒子公子伋娶齊女為妻,聽說新娘貌美,就在黃河之濱建一座新臺,將她占為己有。《邶風·新臺》諷刺衛宣公這一穢行,把他比作一只瘌蛤蟆。《鄘風·墻有茨》嘲諷衛國宮廷的丑事。《齊風·南山》揭露齊襄公與胞妹魯魯桓公夫人的淫亂行為。《鄘風·相鼠》則直接指斥統治者行為齷齪,人不如鼠,詛咒他們“不死何為”。另外,《秦風·黃鳥》批判了秦穆公用人殉葬的殘忍做法,為無辜而死的“三良”鳴不平。《國風》中的這些作品潑辣犀利,表現了鮮明的愛憎,閃耀著進步理想的光輝。
3、征役詩
表現戰爭和徭役的作品在《詩經》中占了很大比重。中原地區長期遭受北方游牧民族侵擾,抵御游牧民族入侵是關乎華夏民族生存的大事。《小雅·采薇》的作者參加抵抗(犭嚴)狁的戰爭,從軍一年,備嘗艱辛。詩中百感交集地寫道:“靡室靡家,(犭嚴)狁之故,不遑啟居,(犭嚴)狁之故”,“豈不日戒,(犭嚴)狁孔棘”。詩人一方面為思念家室而憂傷,一方面又流露出保家衛國的自豪感。《小雅·出車》描寫周宣王時大臣南仲北征(犭嚴)狁,詩中不僅敘寫軍旅生活的艱辛,還極力贊揚南仲的軍威,渲染大軍凱旋時的興奮心情。而《秦風·無衣》則表現秦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戎狄: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些充滿愛國熱情的詩篇至今仍使人受到強烈的感染。
但并非所有的戰爭都是抵御外侮,更何況戰爭和勞役畢竟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詩經》中很多作品都是表現征役之苦。如《唐風·鴇羽》、《邶風·式微》、《小雅·北山》都是抱怨無休無止的“王事”使主人公有家難歸,訴說在外行役的辛勞和悲苦。《衛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等篇則表現思婦在家懷念征人的痛苦: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王風·君子于役》)
主人公看到傍晚時分雞歸巢、牛羊返圈,不禁觸景生情,深切地惦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從女主人公的深情傾訴中,人們能感受到無窮的征役給千千萬萬個家庭造成的不幸。
4、婚戀詩
表現愛情、婚姻題材的詩是《詩經》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們主要出現在《國風》中。這些作品有的寫戀人幽會的喜悅、男女不期而遇的歡樂,如《邶風·靜女》、《鄭風·野有蔓草》;有的寫相思的痛苦、失戀的愁怨,如《王風·采葛》、《鄭風·狡童》;也有的表現對愛情的堅貞,對家長的反抗,如《鄘風·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詩中的少女愛上了一位垂發少年,她大膽地表示:只有他才是我的心上人。她不僅發誓至死也不改變,并且抱怨父母不理解她的愛情。
婚戀詩中有的表現家庭生活的和諧,例如《齊風·雞鳴》。但更多的還是那些棄婦詩,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鄭風·遵大路》等。它們描寫主人公忠于愛情而被遺棄的命運,控訴了那個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衛風·氓》的主人公是一個熱烈純真的女子,她在婚前對自己的情人一往情深,在婚后日夜操勞,希望用自己的無私付出換來美滿幸福的生活。但丈夫卻另有新歡,狠心地拋棄了她。她痛定思痛,發出了悲憤的控訴。最后,對那個負心男子表示了決絕的態度: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她善良而剛強的個性,都在這如泣如訴的詩句中表現出來。這些飽含血淚的棄婦詩,道出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受壓迫、受凌辱的婦女的心聲。
5、農事詩
周朝以農業立國,《詩經》中有不少表現農事及相關生產勞動的詩。《雅》、《頌》中的這類作品往往和祭祀有關。《周頌》中的《臣工》、《噫嘻》、《豐年》、《載芟》、《良耜》,《小雅》中的《楚茨》、《大田》、《甫田》,是周代春夏祈谷、秋冬報成的樂歌,它們真實地再現了當時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情況,是了解周代社會的極其珍貴的史料。農事詩中最生動的詩篇當屬《豳風·七月》,詩中按季節順序描寫了當時的生活與風俗,舉凡農耕、蠶織、狩獵、祭祀等,都敘之甚詳。人們不僅能從中了解當時的農業生立狀況,還能看到農夫們的悲慘生活。他們從春到秋,辛勤地在田間勞作,到了冬季,還要為統治者修房、鑿冰、服各種勞役。而最好的勞動成果,卻被統治者無償地占有。農夫們住在滿是鼠洞的破房子里,有時以瓜菜充饑,在寒風凜冽的嚴冬,他們悲憤地唱道:“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七月》不僅是周代社會生動的風俗畫,更是勞動者的歌唱與吶喊。
此外,《詩經》中還有一些表現其它勞動生活的作品,《周南·芣苢》是周代婦女采集芣苢時唱的歌,《召南·騶虞》、和《鄭風·太叔于田》等是描寫狩獵的作品,《小雅·無羊》再現了當時畜牧業的發達。這些作品都贊美了勞動的快樂和收獲的喜悅,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6、禮俗詩
《詩經》中很多作品用于當各種禮儀場合,還有的表現當時的社會風俗。禮俗詩的內容相當廣泛,幾乎遍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周南·桃夭》是婚禮上的賀詩;《周南·葛覃》是女子歸寧父母的詩;《周南·螽斯》是祝人多子的詩;《鄭風·豐》和《齊風·著》是迎娶新娘的詩;《召南·采蘋》寫女子出嫁前的祭祀活動;《陳風·宛丘》寫陳國的巫風歌舞;《鄭風·溱洧》寫鄭國三月上巳日在水濱“招魂續魄,祓除不祥”的春游社交場面: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士,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青年男女在游春盛會上,手持鮮花,主動邀請,盡情戲謔。詩中有逼真的場面,有生動的對話,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小雅》中的禮俗詩也別具特色。它們往往表現周代上層社會的面貌和各級貴族的思想情趣。在這些作品中,表現宴享之禮的又占了絕大多數。其中有的用于天子享諸侯之禮,如《蓼蕭》、《湛露》、《彤弓》。更多的還是用于一般貴族聚會的鄉飲酒禮。如《鹿鳴》、《伐木》、《魚麗》、《賓之初筵》等。《鹿鳴》的首章寫道: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詩中以鹿鳴起興,盛贊宴會上禮儀隆盛,氣氛和諧,進而點明宴飲的意義。周代這種貴族的宴飲非常普遍,它起著維系人倫關系,弘揚道德規范的作用。這些宴享詩主要產生于西周前期社會較為安定的年代,詩中充滿著祝頌的成分,風格中正典雅,婉曲醇厚,代表了貴族的生活理想和審美好尚。
《詩經》以其豐富而廣泛的內容,向我們展示了周代社會生活的巨幅畫卷。
同步思考題
1、《詩經》的作品主要分為哪幾類,各舉出幾篇代表作品。
2、《詩經》中《風》、《雅》、《頌》的內容各有什么特點?
小結
本節分析了《詩經》的內容。要求大家結合講義,去閱讀相關的作品。
閱讀篇目《大雅·生民》、《小雅·采薇》、《王風·君子于役》、《鄭風·溱洧》、《衛風·氓》、《秦風·無衣》、《豳風·七月》
第五節  《詩經》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教學目標
分析《詩經》的藝術成就,介紹《詩經》對后代文學的影響。
重點難點分析
在《詩經》的藝術成就中,重點是賦、比、興的手法,難點是比和興的區別。要在閱讀講義的同時,聯系朱熹的解釋和作品中的實例去用心體會。
教學內容
《詩經》的藝術成就
《詩經》產生于北方,風格平易質樸。除少數史詩中含著民族起源神話以外,《詩》中一般不表現超現實的事物,也沒有浪漫的奇想和荒誕的情節。這一點與后起的楚辭有明顯區別。在此基礎上,《詩經》在藝術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這些成就突出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鮮明的形象性
《詩經》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詩。這些詩不以刻劃人物為主,但其中有了較為鮮明的主人公形象。詩人往往通過感情的直接傾訴,使人感受到他們的不同個性。同是思念戀人的歌,《鄭風·狡童》中的姑娘在失戀時悲傷地唱道:“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而《褰裳》中的女主人公則詼諧地戲謔對方:“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同是棄婦詩,《邶風·谷風》中女主人公的哀婉纏綿和《衛風·氓》中女主人公的剛毅果斷,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帶有一些細節和行動描寫,使主人公的情態宛然可見。《周南·關雎》的主人公因思念心愛的姑娘而“寤寐思服”,“輾轉反側”; 《邶風·靜女》的主人公因找不到前來約會的戀人,急得“搔首踟躕”;《衛風·伯兮》寫女主人公在丈夫離家后無心膏沐,以致“首如飛蓬”;《王風·黍離》寫主人公走在路上憂思滿懷,“行邁靡靡,中心搖搖”,都很有生活氣息,使主人公的形象更為鮮明。
《詩經》中有的作品運用了景物和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烘托感情。如《小雅·采薇》用“楊柳依依”反襯主人公離家服役時的悲愁,用“雨雪霏霏”來烘托他遠戍歸來時的哀苦;《王風·君子于役》用傍晚禽畜歸窩的景象襯托女主人公思念丈夫的愁緒;《陳風·月出》以月光和美女相映襯,把主人公幽邃的情思和空靈淡雅的畫面融為一體。這方面最為突出的作品是《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中把蕭瑟的秋景、凄迷的夜色和主人公懷人不得見的悵惘心情交織在一起,情景交融,魅力無限。
2、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前人把《詩》中的表現手法概括為賦、比、興。宋代朱熹對賦比興的解釋最為妥貼。他說:“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詩集傳》)賦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詩》中,它是一種積極修辭手段。詩人往往用這種手法對客觀事物展開具體細致的描繪,《豳風·七月》用賦的手法,以時令和物候的變化為背景,詳細描寫農夫們一年四季的生活狀態,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小雅·無羊》用賦的手法,把牧場上牛羊和牧人的情態刻劃得栩栩如生:
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
或降與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或負其餱,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爾牧來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爾羊來思,矜矜兢兢,不騫不崩。麾之以肱,畢來既升。
……
這種描寫可謂窮形盡相,筆筆如畫。賦的手法用于抒情,則有利于充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把倏忽變化的情感和浮想聯翩的思緒呈現在讀者面前。有時,詩中還用賦來表現人物對話,構成意趣盎然的生活情景,如《鄭風·女曰雞鳴》、《齊風·女曰雞鳴》就采用對話的形式,寫夫妻間的床頭絮語,表現了融洽和諧的家庭生活氣氛。賦對構成《詩》的寫實性和形象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同上)比就是比喻。《詩》中的比喻生動貼切,豐富多樣,并帶有鮮明的感情色彩。例如,詩人把心愛的姑娘比作美麗的木槿花,比作皎潔的明月;把丑陋的統治者比作癩蛤蟆,比作老鼠;用“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比喻意志堅定;用“中心如醉”、“中心如咽”形容內心的憂傷;用“墻有茨,不可掃也”比喻宮廷內的丑事難以講述;用劈柴離不開斧子比喻娶妻不能沒有媒人。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動形象,富于情趣。有時,詩人運用博喻,把一連串比喻排列在一起,從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如《衛風·碩人》中用“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來刻劃莊姜的美貌;《大雅·常武》中用“王旅啴啴,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來顯示周朝軍隊的強大氣勢,非常精彩傳神。《詩》中還有通篇用比的作品。如《豳風·鴟鸮》假托一只小鳥訴說其不幸遭遇,以比喻下層人民的生活慘況,是一首新穎別致的禽言詩。
朱熹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同上)興用于一篇或一章的發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興句與后面的內容沒有內在的聯系,只是起個引子的作用。例如有的作品用“山有……隰有……”起興,就是民歌中一種常見的套語,并不包含什么實際含義。但多數興句具有類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產生聯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氣氛。如《周南·關雎》用雎鳩鳥的和鳴起興,引出對窈窕淑女的贊美;《邶風·谷風》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開端,給全詩籠罩上一層陰暗色彩,預示著矛盾的爆發和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有些起興的意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可在詩中產生多重藝術效果。如《周南·桃夭》的第三章分別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之夭夭,有蕡有實”,“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起興,祝福新娘出嫁后“宜其室家”。鮮艷的桃花烘托出一種喜慶紅火的氣氛;同時,桃樹果實豐滿,枝葉繁茂,又象征著主人公婚后生活美滿,家族興旺。巧妙的起興使這首詩生趣盎然。
比和興都是形象化的詩歌表達方式,二者的區別是什么?一般來說,比是用一種事物比喻另一種事物,兩種事物之間一定要有某種較為直觀的相似性。而興則是通過具體物象來感發意志,引起聯想,物象與詩義之間不一定要有什么邏輯上的聯系。凡是觸景生情、托物言志、啟發感悟、引申發揮等,都屬于興。比興手法常常在結合在一起,引譬連類,含蘊無窮。
3、富于表現力的詩歌形式
《詩經》中主要是四言詩,每句二拍,每拍兩字。這是在原始歌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期詩歌樣式,適應了當時勞動、舞蹈的節奏和語言發展水平。但不少作品又突破了四言的格局采用從二言到八言不等的句式,形成了參差錯落,靈活多變的詩體。
《詩》與音樂配合密切,普遍采用了回環復沓,重章疊唱的形式。每詩由若干章組成,每章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對應地更換幾個詞,反復詠唱,造成回環往復,層層遞進的藝術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柏舟》、《無衣》、《蒹葭》等詩。又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夫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夫苢,薄言捋之。采采夫苢,薄言袺之。采采夫苢,薄言襭之。
全詩共12句,兩句一組,反復歌唱。通過動詞的變化,表現了迅速敏捷的采摘動作和收獲物有少到多的過程,展現了熱烈歡快的勞動場面。清代方玉潤稱贊此詩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之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
《詩經》的語言是經過提煉加工的書面語,其特點是準確生動,豐富多彩,特別是動詞和形容詞運用得巧妙精當。例如,光是表示手的動作的詞匯就有50多個。眾多的動詞、形容詞使作品對意思的表達極為精細準確。《詩》中還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詞語,增強了作品的形象感和音樂美。雙聲詞如參差、踟躕、栗烈、流離、悠遠等;疊韻詞如綢繆、輾轉、窈窕、沃若、     等;疊字如關關、呦呦、依依、采采、欽欽、蒼蒼、諄諄等,它們或刻畫形態,或模擬聲音,或形容色彩,或表示內心活動,都能做到“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流利婉轉,音韻和諧。《詩》中有很多詞匯,如“瞻望”、“佇立”、“翱翔”、“顛沛”、“一日三秋”、“憂心如焚”、“赳赳武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至今還為人們習用。
《詩經》的影響
《詩經》揭開了中國詩歌史上光輝的一頁。它對后世的影響首先是它的寫實精神,其中很多作品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產物。詩人直抒胸臆,敢于大膽地反映現實,旗幟鮮明地頌美與怨刺。這種強烈的現實性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一個優良傳統。其次是《詩經》的賦比興手法以及純熟的創作技巧,被后代詩人大量借鑒。特別是比興,在古代詩歌中已不單純是表現手法,而是生動的形象與深厚的內容、蘊蓄無窮的風格的統一。它是我國詩歌史上最重要的創作原則。另外,《詩經》靈活多樣的詩歌形式和生動豐富的語言也對后代各體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魏晉時期,曹操、嵇康等人都學習《詩經》,創作四言詩。文學史上的賦、頌、箴、銘等韻文也都與《詩經》不無關系。
同步思考題
1、什么是賦、比、興?舉作品中的實例說明它們的特點和作用。
2、《詩經》為什么大量采用重章疊唱的形式?
小結
本節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詩經》的藝術成就。此外,《詩經》產生于北方,它的總體風格是質樸平易,注重寫實。這些特點和成就同時也就是它對后世的影響。
閱讀篇目《小雅·無羊》、《周南·關雎》、《周南·芣苢》、《邶風·靜女》、《鄭風·狡童》、《鄭風·搴裳》、《秦風·蒹葭》、《豳風·鴟鸮》
第六節 歷史散文的形成與《尚書》
教學目標
介紹古代歷史散文的形成和《尚書》的寫作特點。
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尚書》,要掌握《商書》和《周書》的寫作特點,能夠說出它在古代散文發展中的地位。
教學內容
古代散文是伴隨著史官記事而出現的。我國有著悠久的史官文化傳統,早在殷商時代,朝廷就有了記載史事、掌管典籍的人員,甲骨文中稱為“史”、“尹”、“作冊”等。《尚書·多士》中說:“唯殷先人,有冊有典。”這些“冊”與“典”既是記錄下來的各類歷史資料。周朝的史官有“內史”、“外史”、“左史”、“右史”“大史”、“小史”等不同名稱。《漢書·藝文志》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盡管記言記事的區分未必如此嚴格,但有各種史官記載國家大事和君主的言行,則是可以肯定的。這些史官以其歷史記載為統治者提供借鑒,在其中體現了一定的歷史、政治和哲學觀點,其記述由簡到繁,由質樸無華到略具文采,推動了古代散文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歷史散文集是《尚書》。《尚書》即上古之書,是一部古代歷史文獻匯編。相傳戰國時《尚書》有百篇,經過秦火焚毀,亡佚大半。漢初經師傳授的《尚書》用漢代通行的隸書記錄下來,稱作今文《尚書》,后來又陸續發現了一些用先秦文字記錄的篇章,稱作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后來又已亡佚,今存古文《尚書》25篇是東晉人所作,不作為本課的論述對象。在28篇今文《尚書》中,包括虞、夏、商、周之書。《虞書》和《夏書》是春秋戰國人根據古史傳說編纂而成的,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而《商書》和《周書》則主要是商周兩代的官方文獻,基本可以代表當時散文發展的水平。
《尚書》以記言為主,與甲古卜辭和銅器銘文相比,其中的文章篇幅更長,內容也更豐富了。這些文章分為典、謨、訓、誥、誓、命等類別,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體式。它們總的特點是質木古樸,讀起來佶屈聱牙,艱澀難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演進之跡甚為清晰,有些作品運用了較為成熟的寫作技巧,已具有一定的文學因素。
首先是這些作品由簡到繁,說理日趨細密,逐步具備了完整的篇章。《商書》中的《湯誓》是商湯伐桀時的一篇誓詞。文中反復強調天命,說明伐桀的原因,如:“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道理講得非常簡單,只是在篇末申明賞罰,以作勸懲。而發展到周初,收在《周書》中的那些訓誥如《大誥》、《康誥》、《酒誥》、《召誥》、《多士》、《無逸》、《多方》等,說理就更加繁復周密,頗為講究立意謀篇和論證手段。如《無逸》是周公對成王的一篇訓辭,文中首先提出中心觀點:“君子所,其無逸”,然后便征引商周兩代歷史,說明“無逸”才能享國長久的道理,接著又具體提出對成王的要求:“繼自今嗣王,無淫于觀、于逸、于游、于田,以萬民為正之供。”最后列舉殷中宗、高宗、祖甲及周文王的榜樣,要求“嗣王其監于茲。”文章中心明確,論證周詳,各部分之間聯系緊湊,堪稱初具規模的論說文。
其次是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段,使說理帶有一定的形象性。《商書》中的《盤庚》三篇是盤庚遷殷時對臣民的講話,在上篇中,他針對大臣反對遷都的情緒,反復勸說,把遷都可使國運昌盛比作“若顛木之有由蘗”;要求臣下聽命奉職,“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又征引先賢之言說:“遲任有言曰:'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篇中還用“予若觀火”比喻自己對情況十分明了,指責大臣用浮言惑眾:“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這些比喻和引言生動貼切,富于生活氣息。在其他篇章中,還有不少類似的例子,它們為作品增添了文學色彩。
還有些作品運用了較多的語氣詞匯,表現了說話人的口氣,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如《周書·立政》記周公對成王的告誡:“嗚呼!休茲知恤,鮮哉!”“嗚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今文子文孫,孺子王矣!其勿誤于庶獄,惟有司之牧夫。……嗚呼!繼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殷勤懇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周書·秦誓》中秦穆公對臣下的悔過之辭,更是飽含著沉痛之情。這類作品在表達思想的基礎上,帶有一定的感染力。
另外,《尚書》中也不乏敘述和描寫之筆,有些篇章寫出了一定的情節和場面。如《周書·顧命》寫成王崩,康王繼位,從成王臨終前交代遺囑,一直到康王舉行繼位大典的過程,都敘述得具體周詳,井然有序。至于典禮的場面,諸如禮器之擺設、賓相之排列,以及各類人物的活動,更是歷歷在目。而《周書》中的《金縢》,寫周公攝政時的一段故事,不僅有具體的敘述和描寫,而且頗具傳奇色彩。
總之,《尚書》中的作品已形成完整的篇章,無論是記事記言,都有了一定成就,它標志著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同步思考題
1、《尚書》的文章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說它標志著古代散文正在走向成熟?
小結
本節主要介紹了古代史官的設置,具體分析了《尚書》的寫作特點。要把它和以前的各種文字記載加以比較,說出它在散文史上的進步。
閱讀篇目《無逸》
第七節 《春秋》 《國語》
教學目標
1、講述《春秋》的有關常識和寫作特點。
2、講述《國語》的有關常識,分析其思想特征和寫作特點。
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國語》的寫作特點。難點是《國語》的思想特征,要能把握其思想傾向的復雜性,結合春秋時代社會變革的特征去把握這種復雜性。
教學內容
春秋時代,歷史散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周代朝廷和各諸侯國都有史官的設置,編寫了不同的史書。國君身邊還有各類瞽史,經常講誦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聞。這些內容后來也被編入史書,促進了歷史散文的文學化。春秋末期,王綱解紐,文化下移,官方保留的史料散落到民間,私人開始編修史書,出現了《春秋》、《國語》、《左傳》等各具特色的歷史散文。
《春秋》的名稱、作者和內容
《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墨子·明鬼》下篇就曾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1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春秋》是一部魯國的編年史,相傳孔子曾對它加以修訂,后來被儒家當作經書。書中按年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
《春秋》記事的特點
《春秋》的記事極為簡略,每記一事,只寥寥數語,不帶什么文學色彩。但它的語言簡練明白,遣詞造句都很講究。如僖公十六年載“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飛,過宋都。”簡潔明了,錯落有致,比起佶屈聱牙的《尚書》,確實有了很大進步。后人稱贊《春秋》“謹嚴”、“簡而有法”,它對古代散文尚簡傳統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春秋》在記事中體現出鮮明的思想傾向,常常通過用語和行文寄予褒貶愛憎裁定是非曲直。對僭號稱王的吳楚之君,即貶稱為“子”,凡悖禮作亂,以下殺上者,都斥之為“弒”。魯隱公四年春,衛公子州吁殺衛桓公而自立為君,后來又被衛人所殺,《春秋》記載此事說:“衛州吁弒其君,衛人來告亂”,“九月,衛人殺州吁于濮。”一“弒”一“殺”,褒貶自明。再如莊公三十二年慶父使人殺魯君子般,《春秋》寫道;“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公子慶父如齊。”暗示慶父對子般被殺負責。《春秋》這種以一字為褒貶的寫法和微婉含蓄的風格,對后代散文也有不小的影響。
《國語》的作者、成書時代和編寫體例
《國語》是一部按國別記載的史書,它的成書大約在戰國初年。司馬遷和班固都認為是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作,但現在看來,其作者恐非一人,大概是戰國早期人根據所掌握的各國史料所編訂。由于以記言為主,故稱《國語》。書中記載的史事上起周穆王,下至魯悼公,有些內容與《左傳》相重合。有人認為它與《左傳》都是解說《春秋》的書,稱《左傳》為《春秋內傳》,稱它為《春秋外傳》,并不妥當。實際上,《左傳》與《國語》兩書各成體系,作者也不是一人。
《國語》的內容
由于史料來源不一,《國語》的內容也頗為龐雜。總起來看,其思想傾向近于儒家,書中既尊禮,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作者大力提倡代表周代社會等級制度和行為規范的禮,書中記載了很多重禮的言論,如“夫禮,國之紀也”,“禮以紀政,國之常也”(《晉語四》),“夫禮,所以正民也”(《魯語上》)等等。與此同時,國君的品德修養也受到高度重視,有的篇章提出:“天道無親,唯德是授”,“唯厚德者能愛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晉語六》),“國大而有德者近興”(《鄭語》)。《周語上》記內史興對周襄王說:“晉,不可不善也,其君必霸。逆王命敬,奉禮義成。敬王命,順之道也;成禮義,德之則也。則德以導諸侯,諸侯必歸之。且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忠所以分也,仁所以行也,信所以守也,義所以節也。……臣入晉境,四者不失,臣故曰:'晉侯其能禮矣,王其善之!’樹于有禮,艾人必豐。”他把禮與德看作關系國家興衰的關鍵,又進而提出了忠、信、仁、義等具體的道德準則,對晉文公的霸業也持肯定態度,這些看法都具有春秋以來的時代特色。在日益加劇的社會變革中,人們更加認識到民的重要作用,神雖然仍舊受到崇敬,但其地位已逐漸下降。長勺之戰前,曹劌問魯莊公憑借什么同齊國作戰,莊公說:“余不愛衣食于民,不愛牲玉于神。”曹劌說:“夫惠本而后民歸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其政事,君子務治而小無不聽,求福無不豐。”(《魯語上》)他認為,神與民固然都很重要,但“民和”是神降福的前提,歸根結底,又取決于當政者“布德于民而平其政事”。在講到君民關系時,一些篇章強調尊重民意,保民安民。邵公勸厲王弭謗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周語上》)伍舉諫楚靈王說:“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外匱,是聚民得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為之?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楚語下》)這些以民為本的觀點,包含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是對西周以來敬天保民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國語》的寫作特點
《國語》的作者既非一人,各篇作品的寫定時間亦有早晚,有的篇章可能是保留春秋時代的史料,有的則可能出自戰國人之手,因此,全書的風格也有較大差異。總起看來,其藝術成就雖不及同時的《左傳》,但比《尚書》和《春秋》卻有了長足進展,其中不乏精彩之筆。書中側重記載那些與治亂興衰有關的言論,在其中寄寓歷史教訓。其語言樸素自然,接近于日常口語。為使道理易于接受,論者往往廣泛征引譬喻,侃侃而論,形成了婉而多諷,平實而剴切的文章風格。如《晉語八》“叔向賀貧”一節,寫韓宣子憂貧,叔向反倒向他祝賀,韓宣子不解,于是叔向發表了一番議論:當年欒武子貧而有德,國家賴以為安,其子孫也受到庇護;郤邵子富而無德,“侍其富寵,以泰于國”,結果“其身尸于朝,其宗滅于絳”,“一朝而滅,莫之哀也”。“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為能其德矣,是以賀。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之不暇,何賀之有?”叔向以賀貧為由,圍繞富與德的輕重,引出深刻的道理,文章平易中肯而又風姿搖曳,娓娓動人,后來柳宗元的《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就是借鑒此文而寫成的。
《國語》中還有些人物對話寫得風趣生動,情態宛然。如《晉語四》記晉公子重耳在齊流亡,貪安忘返,文姜與子犯將他灌醉,放到車上載離齊國。重耳酒醒,“以戈逐子犯,曰:'若無所濟,吾食舅氏(指子犯)之肉,其知饜乎!’舅犯走且對曰:'若無所濟,余未知死所,誰能與豺狼爭食?若克有成,公子無亦晉之柔嘉,是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將焉用之?’遂行。”重耳的暴怒,子犯的幽默,都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相比之下,《左傳》的有關記載倒顯得過于簡略無華。又如《晉語九》“董叔將娶于范氏”一節,也幽默而富于諷刺,堪稱絕妙的小品文。
《國語》不以記事見長,但作者在記言時往往用簡略的語言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形成首尾完整的故事,又善于通過簡要的敘述,再現歷史人物的形象。如《周語上》“邵公諫厲王弭謗”一節,先這樣交待事情的起因:
厲王虐,國人謗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短短數十字,就把背景介紹得清楚明白,厲王的一怒一喜,生動表現了他的殘暴與愚蠢,使其殘民以逞而又自鳴之態躍然紙上。文章結尾,又補充交待說:“王不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作者意在揭示弭謗的惡果,以寄寓教訓。但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節和文章結構。《國語》中這些篇章,達到了記言與記事的完美結合。
《國語》中還有一些章節,在事實的基礎上做了較多增飾。作者有意吸收一些民間傳聞,甚至加以適當的想象和虛構,造成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如《晉語》記驪姬讒害太子申生,以及晉諸公子爭立,情節曲折動人,富于傳奇色彩。其中驪姬深夜向晉獻公進讒言和優施為驪姬說里克等處,描繪當時的情景細致入微,顯然帶有想象和虛構的成分。另外《吳語》和《越語》亦以曲折恣放,富于文采見稱,特別是關于戰爭的描寫,更是有聲有色,情文并茂。這些生動的文筆,不僅出自史官的記載,而且吸收了宮廷說唱和民間傳說的內容。從文學發展的角度來看,它們比《尚書》和《春秋》的簡略記載,有了很大進步。
同步思考題
1、《國語》中最能代表時代特征的進步思想是什么?
2、《國語》記載人物言論的基本特點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特點?
小結
本節介紹了《春秋》、《國語》的基本常識及其思想傾向和寫作特點。《春秋》記事雖很簡略,但對后世影響很大。《國語》則代表了春秋時代歷史散文的長足進步,值得重視。
閱讀篇目《邵公諫厲王弭謗》、《叔向賀貧》
第八節 《左傳》的編纂和思想傾向
教學目標
介紹《左傳》的有關常識,分析《左傳》的思想傾向。
重點難點分析
《左傳》的思想傾向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難在《左傳》的思想比較復雜,特別是作者維護舊禮制的態度,是由當時社會變革的特點決定的,既有保守的一面,也表現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民本思想是《左傳》的進步思想,要能具體說出它的內涵和進步意義。
教學內容
一、《左傳》的書名、作者、編寫體例和內容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漢哀帝時,劉歆為《左傳》爭立學官,認為它和《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一樣,都是解釋《春秋》的作品。因而稱之為《春秋左氏傳》。后來,西晉杜預作《春秋經傳集解》又把它和《春秋》合為一書,實際上,《左氏春秋》本是獨立的編年體史書,其內容與《春秋》有聯系,但卻不是解經之作。
關于《左傳》的作者,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他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中說:“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傳春秋》。”班固則進一步指出,左丘明是“魯太史”。但自唐代以來,不斷有人提出異議。現在看來,此書非成于一人之手,大約是儒家一派學者雜采各國史料及傳聞編纂而成。其成書約在戰國初年。
《左傳》的記事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此外,還附錄了魯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韓、魏、趙三家滅智氏的史實。書中生動反映了這一時期巨大而深刻的歷史變遷,再現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有關的諸侯、卿大夫等各類人物的活動。
二、《左傳》的思想特點
《左傳》的思想傾向基本上屬于儒家,其中有保守的一面,也有進步的一面。從保守的一面來看,作者面對劇烈的社會變革,態度相當矛盾。書中對舊制度的崩壞和舊貴族的衰微,流露出深深的惋惜。昭公三年,齊國晏嬰到晉國“請繼室”,事畢之后,與晉國叔向有一段充滿感慨的對話:
叔向曰:“齊其何如?”
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于陳氏。……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事宜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屢賤踴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將焉辟之!……”
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讎,欒、郤、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晏子曰:“子將若何?”
叔向曰:“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
齊晉兩國的狀況正是春秋末期奴隸主貴族“季世”的真實寫照。身為舊貴族的晏嬰和叔向,對此感到憂心忡忡。書中載入這段對話,生動展現了當時宗法關系日益窳壞的現實。作者清醒地看到了統治者的腐朽、民心的向背以及舊貴族不可避免的沒落趨勢,但其同情又顯然在晏嬰、叔向這一類人物一邊。
正是出于上述立場,作者極力維護代表血緣宗法和等級關系的舊禮制。書中常以“禮也”、“非禮也”作為評價人物的標準,并且借其中的人物之口,反對“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等違禮行為,提倡“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的倫理規范。作者處處維護周天子的權威,對齊桓、晉文等霸主擅行征伐頗有微辭,但又肯定他們尊王、勤王的行動。書中敢于揭露統治者的丑行,卻又反對“犯上”與“弒君”。對當時出現的順應歷史潮流的革新措施,如魯國施行初稅畝,政國作丘賦、鑄刑書,晉國鑄刑鼎等,作者或直接斥為“非禮也”,或借孔丘等人物之口加以非議,暴露出維護舊事物的保守立場。
從進步的一面來看,《左傳》集中反應了春秋以來日益興起的民本思想。在社會變革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人的重要作用,商周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天命、神權觀念開始動搖。《左傳》以肯定的態度記載了那些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進步觀點。例如桓公六年,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莊公三十二年,史躄說:“吾聞之,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更可貴的是,作者通過大量史實,說明民心的向背關系到統治者的命運和國家的興亡。僖公二十八年,楚國在城濮被晉國打敗,楚國榮季說:“非神敗令尹,令尹不勤民,實自敗也。”哀公元年,吳師欲伐楚,楚令尹子西說:吳王夫差“視民如讎,而用之日新。夫先自敗,安能敗我?”陳國逢滑也說:“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禍之適吳,其何日之有?”果然,夫差不久便身死國滅。在此基礎上,書中進一步宣揚了民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襄公十四年,晉悼公對師曠說:“衛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師曠卻答道:“或者其君實甚。……若困民之主,匱神乏祀,百姓絕望,社稷無主,將安用之?……天之愛民甚矣,豈使一人肆于民之上,以從其淫,而棄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昭公三十二年,史墨針對魯君被季氏所逐,死于國外,發表評論說:“魯君世從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雖死于外,其誰矜之?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進步觀點,是從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深刻認識,它對維系宗法等級的舊禮制,無疑是一種挑戰。
從民本思想出發,作者把對民的態度作為評價人物的重要標準。書中多方面揭露了“殘民”、“困民”的統治者,贊揚了“恤民”、“用民”的政治家。例如,作者對子產為政能夠尊重輿論,并能使百姓得到實惠,因而受到國人擁戴,對此,作者又大加稱贊。書中引鄭人的歌謠說:“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在表現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作者也堅持這一標準。書中堅決反對大國對小國的誅求和侵略,贊揚那些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維護國家利益的人,猛烈抨擊賣國害民的小人。宣公二年,宋國羊斟為泄私忿,故意使宋師敗績,《左傳》在記載此事時,通過“君子”之口,斥責他:“非人也,以其私憾,敗國殄民,……殘民以逞。”作者看到,國家的敗亡不僅使統治者的宗族社稷遭到毀滅,而且給下層人民帶來災難。他把國與民聯系起來,大力提倡愛國保民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書中具有進步意義的重要內容。
當然,《左傳》的民本思想又很不徹底。書中一面提倡人重于天與神,一面又有不少宣揚天命、占卜和鬼神迷信的言論。例如,莊公十四年,申繻對魯莊公說:“妖由人興也。人無釁焉,妖不自作。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他認為妖的出現取決于人的行為,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又不否定妖的存在,說明其思想未能完全擺脫有神論。作者記述這些言論,一方面表現了歷史的局限,一方面也是由于此類記載出于史官的傳誦,在古代,史官兼具巫卜的職能,因此,書中出現這類記述,也就不足為奇了。
同步思考題
1、《左傳》的作者對當時的社會變革持什么態度?
2、什么是民本思想?《左傳》中的民本思想有什么具體表現?
小結
本節介紹了《左傳》的有關常識,分析了它的思想傾向。其中民本思想是《左傳》富于時代特征的進步思想,要結合《左傳》的具體記載加以深入了解。
閱讀篇目《鄭伯克段于鄢》、《燭之武退秦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字的演變及神秘含義
子居:清華簡《耆夜》解析 | 中國先秦史
朱自清:《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禮》《春秋》三傳
《詩經》《左傳》
施注蘇詩卷三十三 ----- 卷三十四
聲律啟蒙卷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乐山市| 宁明县| 阳山县| 恩平市| 德兴市| 涟水县| 蓬安县| 兰州市| 庄河市| 大英县| 大理市| 原阳县| 天水市| 仁布县| 潜江市| 甘德县| 兴和县| 襄樊市| 远安县| 秭归县| 莱芜市| 康乐县| 原平市| 邵武市| 鹤山市| 汨罗市| 碌曲县| 视频| 黄浦区| 霍城县| 太原市| 如皋市| 宁阳县| 靖江市| 会昌县| 岳阳市| 繁昌县| 晋州市| 图木舒克市|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