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的怪誕行為藝術:不是我奇葩,實在是世道太暗黑
“
閱讀和寫作是一種力量
不限于表達自我
也不止于賺錢養家
”
——砍柴書院
?
今天帶來的幾個人物故事,
來自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
說到“竹林七賢”。
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才華?本領?琴棋書畫?
今天要給大家講的,
是他們奇葩的一面,雖說奇葩,
但更映射了一個動亂時代的人性悲劇,
讓人不免在嬉笑中唏噓不已。
——砍柴說
眾所周知,曹魏的天下,是從劉家人手里強搶過來的。哪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曹操的后人皇位還沒坐熱乎呢,司馬家的人已經迫不及待,磨刀霍霍,有樣學樣了。
司馬氏奪權,卑鄙冷酷,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誰用得上就拉攏誰,誰擋了道就殺了誰。屠殺成了屢屢上演的戲碼,天下一片血雨腥風。
嵇康、阮籍、阮咸、劉伶、山濤、王戎、向秀,這七個大名士常在河內郡山陽縣(今河南修武)的竹林里聚會宴游,得了“竹林七賢”的雅名。
他們,不幸生活在這一史上最黑暗、最殘酷、最虛偽、最無恥的時期。
詩性人格的理想是開出自由的花。于是,在血腥屠刀的逼迫下,他們被迫以荒唐、怪誕的行為來張揚自己的個性,寄托對自由的向往。
?
嵇康:可惜了,世間再無《廣零散》
公元262年一個艷陽高照的秋日,洛陽的刑場,見證了超越生死的藝術精神。
帶著刑具緩步走來的是嵇康。連日的監禁,使他臉色憔悴,但他神色從容,依然器宇軒昂。
嵇康的兄長嵇喜懷抱弟弟心愛的古琴來送他一程。當日,來跟嵇康道別的有一萬多人。
嵇康抬頭看看日影,時候還早,他伸手示意兄長把琴遞過來。
斷頭臺上,嵇康手揮五弦。
肅殺的刑場上,頓時飄蕩起神秘鏗鏘的旋律。
一曲終了,余音繚繞。
只聽嵇康傷感地說:“當年好友袁孝尼要跟我學彈這支曲子,我沒教他;從今以后,《廣零散》成為絕唱了!”
說畢,從容引頸受戮,鮮血濺了一地。這一年,嵇康年僅39歲。
說到嵇康的死,就不能不說說史上那封最著名的絕交信。
嵇康的朋友山濤升官了,推薦嵇康去接替他的職位。
嵇康回應他的是一篇滔滔雄文——《與山巨源絕交書》。
這封絕交書,中心意思說白了就是:我不會跟你山濤去做官的,我不會跟司馬昭他們這些亂臣賊子玩兒的,趁早死了這份心吧!
竟敢公開挑釁我!司馬昭惱羞成怒。他想,是時候跟嵇康算總賬了。他駕輕就熟,找個由頭,定了嵇康的死罪。
消息傳出,三千太學生發動學潮,向朝廷請愿,請求免了嵇康的罪,還要拜他為師。
司馬昭尋思:這廝不聽我的話,粉絲群又這么龐大,非殺不可了。
于是嵇康被帶到刑場。
殘暴的專政者,砍下了嵇康那顆不屈的頭顱;然而,有一種永恒,卻超越了劊子手屠刀上的鮮血,定格在世人心中。
阮籍:只想做一只高潔的鳳凰,世道卻逼我成為絕望的酒鬼
?
司馬氏當政,阮籍實在不愿與他們合作,但是他身處狼窩,命懸屠刀之下,想要保持內心清白,難乎其難。
他只想做一只高潔的鳳凰,卻淪為失伴的孤鳥。
于是阮籍借酒來麻醉痛苦的心靈。
阮籍早就有“酒癡”雅號。
鄰家女子當街賣酒,頗有些姿色。阮籍就約了他的忘年交王戎,經常去她攤位上買酒喝,喝醉了就隨便倒在她身旁呼呼大睡,成了大街上一道奇異的風景。
美女的老公心想,這個酒鬼該不會性騷我漂亮老婆吧?于是他留心觀察,結果發現這人毫無歹意,這才把心放到肚子里。
阮籍不單借酒澆愁,還借酒裝傻。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時,司馬昭想奪取曹魏天下,已是公開的秘密。想篡位的野心家,自己不忠,自然不便提倡“忠”,于是就大力倡導“孝”。
阮籍想借機出出司馬昭的丑。
宴會上,有人來報告說,有個兒子殺了自己的母親。阮籍大聲說:“啊,殺父親才行,怎么能殺母親呢?”一座人大驚失色。司馬昭黑了臉:“殺父親,不是罪大惡極嗎?你咋說話呢?”
阮籍答道:“禽獸認識自己母親而不知父親是誰,殺父親,就是禽獸;殺母親,就連禽獸都不如了。”因為有酒蓋臉,回答也算機智,司馬昭也不好發作了。
司馬昭要拉阮籍入伙,計劃讓他兒子司馬炎娶阮籍美麗的女兒。
阮籍一百個不樂意,但是雞蛋又不能跟石頭硬碰吧;阮籍自有應對之法。
他一連大醉60日,奉命去提親的人天天去阮家,天天面對醉得東倒西歪的家長,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撈著。
最后司馬昭沒轍了,知難而退,這門一頭熱的親事就黃啦。
清代文人漲潮在《幽夢影》中說:“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間大不平,非劍不能消也。” 然而,在那個荒謬的時代,文弱如名士者,手里哪來的劍?
要繼續保持名士的氣節,就只剩了一條路可走:借酒麻醉神經,甚至不惜用酒來消磨生命,換取精神的獨立與超脫。
然而,酒也只能使人麻醉一時,清醒時分最難忍受。
阮籍常常駕一輛馬車,隨馬把自己拉到哪里,到無路可走時就嚎啕大哭。幾百年后,王勃作《滕王閣序》,沒忘了感慨一句:“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
劉伶:你們為什么要鉆進我的褲襠里來
?
劉伶,人稱“酒龍”,也是一資深酒鬼。
劉伶長得丑,據說身高一米五都不到。
魏晉時代盛產顏值控,丑人上街都要防別人吐唾沫、扔石塊;還好劉伶不愛湊熱鬧,喜歡獨個兒喝悶酒,喝多了就把衣服都脫光,赤身裸體待在屋里。
有人碰巧看到這駭人一幕,就譏笑他有傷風化。
劉伶乜斜著醉眼反駁道:“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間為衣褲,你們這些人為什么要鉆進我的褲襠里來呢?”
一次,劉伶又喝多了,跟一粗人起了爭執,那粗人擼起袖子,作勢要跟他打架。劉伶慢吞吞地說:“我的肋骨跟雞排一樣,不禁老拳打呀。”粗人聽了這話,把老拳收回,大笑走開。
有一回,劉伶酒癮犯了,纏著他夫人討酒喝。他夫人急得把酒潑了,酒缸也砸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勸他:“你喝得太多,不是養生的法子,酒得戒呀。”
劉伶說:“我自己戒不了,得在鬼神面前發誓才能戒;你幫我把敬神用的酒肉準備好。”
滿桌酒肉上齊了,劉伶跪下來禱告:“天生這個劉伶,以酒為命,一喝就要喝一斛,五斗就可以把酒癮治好。女人的話,聽不得呀。”接著就在神案前喝酒吃肉,很快又醉成一灘爛泥了。
劉伶曾寫過著名的《酒德頌》一文,塑造了一位“唯酒是務,焉知其余”的大人先生形象,洋溢著逍遙自在的精神。
與阮籍一樣,劉伶的痛苦也不能靠酒消除。
劉伶常常坐一輛鹿拉的小車,隨身攜帶一壺酒,讓仆人拿把鐵鍬跟著,囑咐他:“我要是死了,你就地挖個坑把我埋了拉倒。”
劉伶的肆意縱酒,實質上不過是對強權的無聲反抗,他以荒唐和滑稽來對抗荒謬。
?
王戎:我的小氣要刷新你的想象力
?
王戎從小就聰明過人。
他七歲時,小伙伴們看到路邊李子樹上果實累累,都像猴子一樣爬樹去摘,就王戎巋然不動;因為他猜得出,這樹上的李子是苦的。于是被譽為“神童”。
王戎也愛喝酒,他經常和阮籍組隊去喝。
除了喝酒,他還有愛財的癖好。
王戎出身豪族,“舊時王謝堂前燕”中的王家就是他的家族;他的官也做得不小,只不過為了避禍,長期行政不作為。
王戎家里根本不缺錢。但是他的小氣,卻刷新了人們的想象力。
他家有一棵良種李樹,他要賣李子賺錢,為防別人得了好種子也育出良種,就把李子核一個一個鉆了才把李子拿去賣。
侄兒結婚,他只送了一件單衣。婚禮完畢,想起來肉疼,巴巴地又跑去要了回來。
出嫁的女兒,問他借了幾萬錢,回娘家時沒及時提還錢的事,王戎一臉不耐煩。女兒趕緊掏出錢來還給他,王戎這才喜笑顏開。
王戎還有一個固定的娛樂項目,就是每晚關起房門跟老婆一起算賬數錢玩。
愛財到這份上,不顧壞了名聲,可不是傻么?
孔夫子說:“世道清明,就一展才華;世道渾濁,就裝傻。”
好個王戎,難道你是要以近乎變態的慳吝,來掩飾自己的內心,通過裝傻來保護自己不被毀滅嗎?
?
悠悠青史,記下了這樣一群人,他們在世外桃源似的竹林里飲酒、歡談、長嘯,欲學大鵬展翅,逍遙自由行。
當暗黑的大網已無情地撒下,他們不甘心被網羅其中,他們在亂世中浮沉。
荒唐與蔑視交織,癡狂與自由同行。
他們以別樣的抗爭昭告世人:自由,是人生最值得守護的東西。
人的天命,不在于安于眼前的茍且,延伸生命的長度;而在于捍衛精神的自由,拓展生命的寬度。
作者簡介:初初,砍柴書院第一期特訓營學員,寫手一枚,愿在文字中覓得精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