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琴 江蘇漫修(上海)律師事務所
劉萍 江蘇漫修律師事務所
審判研究ilawtalk
守護孩子們,拒絕校園欺凌…… 來自審判研究 00:00 18:49
寫在前面的話:為什么關注校園欺凌?
關注校園欺凌這個現象,我是始于去年看了《和陌生人說話》的一期節目,當期節目的主題為 “我不是‘ 神女 ’ ” ,節目的主人公王勝男(王晶晶)遭遇了長達八年的校園欺凌,而這段經歷也改變了她的一生。
節目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
本來很小的一件事,因為孩子們的不成熟,因為沒有得到父母、老師的重視,未被妥善處理,從而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因為關注,才發現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常常引發社會熱議。
作為法律人,一直想為孩子們針對校園欺凌做點什么,以避免更多的悲劇發生。那天徐琴律師來找我,問我是否有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對于因校園欺凌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有什么感受?愿意一起去做點什么嗎?
我們一拍即合,當時并沒有完整的規劃或計劃,想著就是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作為一名女律師,平常的工作相對繁忙,但是女性特殊的身份又注定我們有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特殊的職責。
關心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沒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脫的。
“上饒10歲男孩被同學父親刺死惡性事件”被報道后,大家談及此事時都痛心疾首,為死去的男孩和從此失去父親的女孩痛心不已,也都認為學校和家長沒有處理好這件事。
這個惡性事件的爆發,使得原本不受重視的校園欺凌走入了社會大眾的視野。而同為家長的我們似乎更有共鳴。心里總想著我們律師能做點什么?我們總該做點什么吧。
我想到劉萍律師曾是一名檢察官,有深厚的刑事法律功底又熱心公益,于是第一個找到她商量。我們就這樣簡單地開始了。
起初,只是在小型的聚會上,為幾個孩子和家長普及一些法律知識;慢慢地,我們研發了一系列的課程和講座,其中有針對學生的(區分小學和初高中版本),還有針對家長、老師和社會其他人員的。早期只是幾個律師在做,慢慢地,加入的律師和小伙伴越來越多。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前夕,我們以 “對校園欺凌說‘NO’” 為題,連續在幾所學校進行了大型的公益授課,對象主要為小學六年級和初一的學生,孩子們聽的很認真,提問和總結也非常到位。
我和劉萍律師,我們兩個人都非常樂意在六一節的今天,把我們關于呵護孩子們、拒絕校園欺凌的一些做法、體會與更多法律同仁作一個簡單分享,我們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們都擁有一個明媚的未來!
什么是校園欺凌,都有哪些表現
2017 年11月22日,在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聯合頒發的《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中,對中小學生欺凌界定為:“發生在校園(包括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上述方案給出了一個相對明確的表述,如果我們再來觀察校園中的具體情況,可以把校園欺凌概括為五種主要表現形式:
1 . 肢體欺凌:對受害者進行物理攻擊,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甚至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工具攻擊受害者。
2 . 語言欺凌:當眾嘲笑、辱罵以及替別人取侮辱性綽號等。
3 . 財產欺凌:強索金錢或物品,毀壞對他人的財物等。
4 . 社交欺凌:孤立他人,以令其身邊沒有朋友。
5 . 網絡欺凌:在網絡發表對受害者不利的網絡言論、曝光隱私以及對受害者的照片進行惡搞等。
校園欺凌都有哪些危害
毫無疑問,校園欺凌對于學生受到良好教育、健康成長是非常有害的,這種有害不僅是對于學生個體,還包括校園秩序(教育秩序)。
當然,通常情況下,我們首先會想到被欺凌者是校園欺凌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同樣應當注意到,校園欺凌中受害的不僅是被欺凌者,欺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
首先,對于被欺凌者來說:
1. 侵害被欺凌者的身體權、健康權甚至生命權。侵害身體權、健康權甚至生命權主要是肢體欺凌所帶來的的危害,這類危害最容易引發訴訟。
在裁判文書網上以“校園欺凌”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民事案由有48個案件,而民事48個中有33個是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糾紛。從比例上來看,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糾紛占比高達68%,案件絕對數量少主要是因為絕大多數校園欺凌糾紛都私下和解了。
對身體的傷害輕則小傷,重則傷殘甚至死亡。
如18年昆明就發生了三名女生對一名女生欺凌的案件,結果導致受害者不慎墜樓致九級傷殘的校園欺凌事件;甘肅隴西縣渭河初級中學也發生過校園欺凌致死的案件。
這些都是媒體報道出來的事件,還有很多事件不為我們所知。
2. 心理傷害。無論是肢體欺凌,還是語言欺凌、財產欺凌、社交欺凌、網絡欺凌,對被校園欺凌者在心理上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尤其是學生,處于成長期,心理承受能力相對更差,一旦心理受到傷害,如果沒有及時被家長、老師發現進行疏導,很難撫平,嚴重的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傷害在法律上稱為精神損害,有損害就有賠償。
我國《侵權責任法》是肯定精神損害賠償的,在裁判文書網上以“校園欺凌”、“精神損害”兩個關鍵詞進行搜索,也搜索出來了18個案例,并且大多案例都肯定精神撫慰金這一項賠償。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校園欺凌確實是會對被欺凌者造成心理上的傷害。
3 . 影響學業,進而影響被欺凌者的人生軌跡。在學校受到欺凌會直接導致被欺凌者不想上學、害怕上學,因為在學校有太多不愉快的經歷。當然,現實生活中一般會被父母堅持送去上學的。
但是,即使上學,因為害怕,因為討厭學校,也不太可能全身心地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繼續投入學習,這必然會影響到學業。
對于成長期的學生而言,影響學業實際上影響的就是人生。
王晶晶法律宣判當天寫了一條微博:“高中三年校友們的校園暴力,跟風辱罵,蕩婦羞辱,我今天在他一個人身上討回來些許,不過我的人生也不能重來了”。
此外,對于欺凌者來說:
欺凌者作為學生,正在接受校園教育,本身心智也尚未成熟,他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
1 . 可能涉嫌違法犯罪。學生大都是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并不是違法犯罪的免罰金牌。雖然法律上有責任年齡的規定, 16歲以上未成年人是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并在一定條件下也要承擔行政責任,14-16周歲的未成年人對于八大類犯罪需承擔刑事責任。
此外,即使未達到責任年齡,暫時無需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欺凌容易形成習慣,壞習慣的養成最終亦是由自己買單。
有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校園欺凌事件的學生在各種違紀和犯罪行為中的發生概率高于沒有參與校園欺凌事件的學生,當他們24 歲時,60% 曾被逮捕,約40% 會被逮捕2 至3 次,成為暴力犯罪的高危人群。
2 . 給家庭經濟造成負擔。民事責任的承擔,雖有年齡限制,但是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不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無法轉移給家人承擔,民事責任卻可以。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的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賠償責任轉移給監護人必然會給家庭造成經濟負擔,有時這類負擔并不輕。
3 . 影響學業,影響自身健康成長。一旦欺凌事件曝光,大多會被冠上“壞孩子”名號,會被身邊同學排斥,從而導致欺凌者不愿上學,也必將影響欺凌者的學業。
此外,欺負同學其實是社交障礙,是心理問題,影響自我健康,甚至影響自己的人格發展。
哪些原因導致了校園欺凌
校園欺凌現象源自于復雜的現實背景,其產生原因包括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及社會因素等。考慮到欺凌行為發生于學生之間,這里主要從學生角度尋找原因。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 學生心理不成熟,自制力較差、易沖動等性格特點是誘發校園暴力的主要原因。與努力想辦法、情緒管理、解決問題相比,欺凌更直接、更容易,學生的認知和社交能力發展的過程,采取欺凌作為解決問題的簡單辦法很容易。所以說,欺凌是一種社交障礙。
2 . 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對須承擔的后果缺乏認識,多數欺凌者在實施校園欺凌時并未意識到其行為已觸犯了法律,只局限于其行為會受到學校和家庭的批評,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傷害認識不足;學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喜歡跟著起哄,甚至很多情況下不清楚狀況瞎起哄。
3 . 青少年個體的某些個性特征容易產生欺凌行為。如有些學生有極強的報復心理,將所遭受的挫折、不滿和批評當成是對自己人格的侮辱,使其成為校園欺凌的發動者;有些學生性格懦弱、逆來順受,或性格孤僻、內向自卑,極易成為被欺凌者。
4 . 學生對校園欺凌認知、應對能力不足。根據調查顯示,84%的學生對校園欺凌事件表示憤怒,48% 的學生對該類事件表示恐懼, 11% 的學生表示無所謂。
同時,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并不知在此類事件中如何使得自己的權益得到合法有效的保護。有22% 的學生選擇以暴制暴,還有10%的學生選擇默默忍受。但這種做法并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更是導致新的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那么,如何防范校園欺凌呢
在校園欺凌中,主要有幾個角色:欺凌者、隨從者、吆喝者、受凌者、旁觀者、保護者。
現實中,學生不大可能成為保護者,我們也一向不主張學生成為保護者,保護的任務應該留給有能力的成年人。而隨從者、吆喝者一定程度上也屬于欺凌者,所以主要分為三大類:欺凌者、受凌者、旁觀者。
那么,作為學生應該如何防范、應對校園欺凌,需要結合并區分不同角色而言。
首先,我們要杜絕成為欺凌者。
青少年的不成熟導致容易成為欺凌者。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制力較差、易沖動,同時又沒有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嚴重危害性,而成為積極的欺凌者;二是缺乏明辯是非的能力,而跟著起哄,成為隨從者、吆喝者。
所以,我們要提升認知,欺凌別人并不代表自己強大,是非常愚蠢的行為,真正的強者不會恃強凌弱。同時,我們應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無知者無畏并不完全是褒義,若因為自己法律意識淡薄,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為已觸犯了法律,未認識到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傷害有多大,才會肆無忌憚地去欺凌他人,那樣的無畏太恐怖。
其次,切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寫了一首詩,叫《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詩的內容是,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的時候,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們奔我而來,那時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道理如斯,校園欺凌中,即使旁觀者,也不能是沉默的大多數。雖然未成年人能力有限,不適宜直接站出來幫助被欺凌者,但是旁觀者的學生們具有幫助他人尋求保護的能力,如及時向老師、主管人員、家長報告。
最后,自我強大,防范被欺凌,加強應對欺凌的能力;若被欺凌,理性應對,學會求助。
自我強大包括兩方面的強大:一方面是體格上的,一般校園欺凌都是選擇身體看起弱小者,所以我們應注重鍛煉身體,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如此被欺凌的可能性就小了。同時,若被欺凌,應對能力也強,倘若我們經常跑步,一旦遇上欺凌,能通過跑步快速逃離欺凌;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除了成長可以讓我們心理強大外,閱讀也可以。
王晶晶在采訪中說,她之前很害怕那些欺負她的人,后來她看過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黑羊效應》、《烏合之眾》,看完之后,她覺得欺負她的人挺可悲的。所以,一旦遇到欺凌,心理遇上障礙,要學會尋求解決之道,學會用閱讀開導自己。
另外,遭遇欺凌,要理性應對,學會求助,大聲說出來。理性應對,現場以最能減少損害的方式(三十六計,跑為上計)。同時,勇敢說出來,學會求助,可以求助于家長、求助于老師、求助于警察等。
校園欺凌的治理是一項大工程,需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我們要從多角度研究,防范、治理校園欺凌,為祖國的花朵們營造安全的成長環境!
愿每個小天使都被愛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