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追綜藝《婆婆和媽媽2》,發現婆媳關系真是每個家庭的必修課!婆媳關系和諧,家里空氣都是甜的;婆媳關系尷尬,本該最放松的家便成了修羅場。
黃圣依婆媳關系就很融洽,那位八十高齡老太太堪稱是高情商好婆婆典范。
比如,黃圣依平時不下廚,為迎接婆婆手忙腳亂燒了幾個菜,有點不好意思,婆婆馬上就來了一句:圣依,今天辛苦了;
楊子沉迷cosplay“霸道總裁”,懟黃圣依“笨”、“這都不會”……卻屢屢被親媽駁回。
而陳松伶家,氣氛卻非常緊張。
陳松伶婆婆剛來家里就給兒媳婦下馬威,粘著兒子不放,無視兒媳的熱情;
從東北老家帶來紅腸、面包等特產給兒子,卻只給兒媳帶了幾袋大蒜;
到了采訪環節,婆婆開始花式夸兒子優秀、上進,卻只字未提陳松伶。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婆婆對兒媳有多不待見。要知道,陳松伶可是中國香港影視歌三棲女藝人,張學友欽點女主角,TVB一線花旦……
可別管舞臺上多么閃耀,不食人間煙火,回到家里依然繞不開婆媳關系這道亙古難題。
同樣,不管你多優秀或多成功,也躲不開婆媳關系這道檻。這其中考驗著每個家庭成員的智慧。
婆媳沒有血緣關系,兩個女人同時深愛著同一個男人,于是組成了家庭。
本質上說,婆媳是生活在同一個家庭里,必須經歷由陌生到熟悉過程的兩個女人,而文化傳統卻要求我們“進了門就是一家人”,做媳婦就要盡孝,做婆婆就要慈愛。
這種愿望當然沒錯,可卻讓很多人陷入一種誤區,對婆婆或兒媳有過高期待。
閨蜜玖玖就曾跟我吐槽過她婆婆的差別對待。
有段時間工作忙,她婆婆便主動提出幫忙收拾房間,她很欣慰,直到發現婆婆給兒子熨燙了所有衣服,整齊碼好;自己的衣服呢,婆婆只是隨意疊放。衣柜里丈夫的區域干凈整潔,而自己的區域卻松松散散。
末了,玖玖發出了那句抱怨過無數次的結語“還是親媽好啊,婆婆怎么能比?”
閨蜜的情況不是個案,很多新家庭的妻子都會下意識把婆婆跟媽媽相比,比來比去發現婆婆更偏袒兒子,待自己不親近……最后心寒地得出結論:婆婆拿自己當外人。
對此,我想借心理咨詢師吳迪老師一句話:“其實最好的婆媳關系,就是止于婆媳,沒有關系?!?/strong>
聽起來或許沒人情味兒,但打消不切實際的錯誤幻想,才能更客觀、理性地看待事情的全貌:婆婆和兒媳成為親人本就是后天的機緣巧合,各自做好分內事就夠了。除此之外互相喜歡最好,如果不能,就彼此尊重。于情于理都不用埋怨。
在過去幾千年的父權社會中,階級、出身、身份、財產都掌握在夫家手中,所以把婆婆當成媽,獲得婆婆的認可和肯定,對于女人而言不僅是為了幸福,也是生存的基本要求。
可在今天,小家完整獨立,女性有了謀生能力,得到婆婆認可已經不再是有關生存的本質問題,而是添加在生活中,有關和諧幸福的小花絮。
婆媳矛盾的核心
為什么婆媳關系成為很多家庭的導火線和敏感點?
缺乏邊界意識
很多人沒有清晰的邊界意識。
陳松伶婆婆的行為就是典型沒有邊界感:她在兒子家里的沙發、椅子上鋪滿了白色毛巾,說是可以防塵,不顧約定,私自進入陳松伶和張鐸臥室整理房間;為了擦玻璃直接站在窗戶外面,看起來很是危險……
盡管陳松伶一直在以委婉的方式告訴婆婆,這是她們夫妻倆的家,但婆婆依然多次僭越。
她們矛盾的本質,是陳松伶婆婆沒有搞清楚自己是兒子一家的客人這個事實,冒然行使主人權利。而在一個正常的家庭中,婆婆需要“讓位”,讓小家庭成員自己做決定的。
婆婆沒有邊界感,或許是因為沒有意識到父母跟子女是一種漸行漸遠的關系吧。
臺灣女作家龍應臺在《目送》一書中這樣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也為人母。在兒子慢慢長大,自己慢慢變老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兒子的路,需要自己走,母子一場其實是一項漫長而充滿溫情的告別,他終將由母體走向自己的世界。
明白了這些,便能放下一些執念。
丈夫的“缺席”
陳松伶婆婆強勢僭越,好在陳松伶和老公原則性強,不姑息錯誤,婆婆的僭越才只能是“小打小鬧”,成不了家里的主旋律。
假如沒那么幸運呢?假如陳松伶性格溫吞懦弱一點,任由著婆婆的性子來;或者張鐸不明事理,偏袒媽媽呢?
處理不當婆婆越權的問題,具體后果可參考電視劇《雙面膠》。
劇中的婆婆跟小兩口生活在一起沒多久,就開始“糾正”夫妻二人的相處模式:她不許兒子亞平給樓上的兒媳麗娟倒水,頤指氣使命令兒媳婦刷碗,卻讓兒子看電視。她要扭轉局面,替兒子管教兒媳。
發展到后來就是麗娟生了孩子,婆婆直接讓人把孫子抱走。
影視劇是虛構的,可屏幕上那位強勢的婆婆跟現實生活中陳松伶越權的婆婆,不是很像嗎?
不同的是:張鐸處理得很好,所以婆婆懂得收斂一些;而電視劇中的亞平默認、縱容,最終讓一個家庭崩塌。
著名心理學家、咨詢師武志紅曾在其著作《為何家人會傷人》中提到,婆媳關系這個詞語本身就是一個謊言,因為它聽上去像是婆婆和媳婦的二元關系,卻忽視了本質——這是婆婆、媳婦和丈夫的三角關系。并且,這個三角關系的核心是丈夫,而不是婆婆和媳婦。
丈夫夾在妻子和母親之間,沒必要每天都得哄兩個女人開心,但在原則性問題上一定要做到:不糊涂,有分寸,不愚孝,有擔當。
陳松伶丈夫張鐸的做法就很值得一學:
媽媽不顧兩人反對,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客廳,他半開玩笑拿起媽媽送的大蒜晃著,說“蒜了吧”!化解了緊張氣氛,讓兩個女人忍俊不禁笑出來,同時也以幽默的方式拒絕了媽媽的好意;
媽媽多次為難兒媳,態度冷淡,張鐸溫柔地提醒:其實松伶也同樣可以冷淡地對你,但她沒選擇那樣做……
婆媳之間產生矛盾的環節,細究起來大多是小事,但就是這一樁樁小事,考驗著一個男人的擔當和智慧。
育兒問題,是矛盾關鍵點
生孩子后的第一年是很多家庭婆媳矛盾的觸發點,兩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不同,教養孩子的方法自然也有很大不同:
想讓孩子說英語,說普通話,可公公婆婆卻操一口濃重的東北口音;
想讓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可婆婆總是允許孩子一邊寫作業一邊看電視;
想讓寶寶長大后情緒穩定,可婆婆經常拉高聲音說話,甚至用訓斥、威脅的方式逼孩子就范……
最糟糕的是,母親跟婆婆兩套標準很難讓孩子有一個明確目標,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相反,一家人統一意見才更利于孩子明辨是非,建立起行為標準。
所以在婆媳意見不同時,孩子的母親有權利和義務根據科學原則執行正確的育兒方法。婆婆固然疼愛孫女,但母女才是更直接、更親密的親屬關系,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最該身體力行和為之負責的,首當其沖是母親。
前段時間,西班牙王妃曾跟王太后因為小公主而公開產生過分歧。
王太后開開心心左擁右抱兩個外孫女,想要一起合照,結果王妃萊蒂齊亞立即用手攔住女兒身體,背對鏡頭,擋住了記者的長槍短炮。王太后不忿,王妃卻依然堅持不讓鏡頭對著女兒。
萊蒂齊亞王妃總是盡量少讓女兒出現在公眾宣傳中,比起皇室公主的優雅大方,她更希望女兒有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即便當著媒體的面,冒犯到婆婆,也堅持保護孩子排第一。
為王妃雙手點贊!
首先成為一個自洽、完整獨立的個人
在進入任何一段關系之前,首先應該保持自己的獨立完整,之后才能積極有耐心地處理一段復雜的外在關系。
我很欣賞伊能靜的婆婆章宏女士,那胸襟氣度和看問題的深度,再加上與人為善的性格……何止是一個好婆婆,做很多人的人生導師或在公司任職很高級的職位都綽綽有余。
伊能靜比丈夫秦昊大了十歲,又離過婚有兒子,而秦昊媽媽從沒反對過這段感情。
秦昊在節目里回憶媽媽第一次得知他和伊能靜談戀愛時的反應,只是停頓了一下,說了一句:“找一個這么有名的干嘛呀?”
多年之后,伊能靜在節目中問婆婆:“第一次聽說兒子跟伊能靜在一起,真實感受是什么?”婆婆頭也不抬,自然而然答道:“只要兒子看好了,我就信任。”
章宏女士很少談自己,僅有的一次,是伊能靜問她:這一生最快樂的事兒是什么?她舉重若輕答道:“你肯定以為我要說嫁給你爸。其實不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你是不是做自己了,不要依附于誰?!?/strong>
連見過大風大浪的伊能靜,都說她婆婆是“大智若愚”的高人:既尊重兒子,善待兒媳,又活得通透快活。
她婆婆像是那種苦難來了我不怕,還能鼓勵、引導全家人走出去;幸福來了我接得住,不作不鬧懂得享受人生的老太太。這樣的人自然能讓家庭更牢靠安穩。
所以說,一個優雅的婆婆或兒媳,一定不單純是“當婆婆”或“當兒媳”這一件事上做得優秀,而是她本身就很優秀——眼明心亮看得開,做事有邊界感,有除了家庭之外獨立的精神生活和追求。
樂觀,積極,熱愛生活,這樣的人不僅會收獲幸福的家庭,也一定能過上從容,快樂的人生。
寫在最后:
婆媳關系是婚姻的副產品。讓兩個沒有任何關系的人在同一屋檐下長期和平相處,甚至還要水乳交融的確是一件很難的事。
好在兩人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深愛著同一個男人——僅此一條,便有了合作的基礎。如果再能積極向上地熱愛生活,眼光朝前看,或許是可以成為伙伴或朋友的吧!
作者 | 七伴
編輯丨許涼涼、七伴
主播 | 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