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是1982年科學院成立的基金管理機構于1986年轉成。我本人是從1988年開始申請,盡管基金委一開始就設立了青年基金,但那時我們都已經年過40,和這位老師一樣,只能直接申請面上基金項目。
記得當年我以講師身份獲得第一個面上基金5.5萬元。我從別人那兒得知評審專家對這位老師申請項目的意見。當年還沒有返回同行評審意見的規定,有的意見只能從別的渠道零散獲得。
例如有一年我們主管科研的副校長帶領科技處長到基金委地球科學部了解評審專家對我校幾位著名教授基金項目的評審意見,因為他們的基金項目當年沒有獲得批準。據了解有評審專家對這位老師近兩年申請基金項目頻繁更換題目感到詫異。
評審專家認為,如果一項國家級項目申請人隨意更換項目選題(或者選題不慎重),同行專家有理由質疑申請人的研究基礎。尤其面對更換研究方向跨度較大的項目選題,同行難以相信申請人在這么大跨度研究方向都有相應的研究基礎。
而研究基礎對于一個面上基金項目卻十分重要。因為對于青年基金還可以有所容忍,因為畢竟年輕人科研經歷有限,而對于一個工作近30年的高校教師,評審人就會認真評價你已有研究基礎。
那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盛行SCI論文,有時評審專家只有靠感覺。最后,這位老師直至退休也沒有獲批一項國家基金項目,很是遺憾。
這個“教訓案例”說明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時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即項目選題一定慎之又慎,一定要盡量爭取一次選準。
項目選題是否準確,一般從評審人對一個項目評審意見的第一句話大致能夠判斷:例如“本項目選題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創新,,”就表示對選題的充分肯定。盡管也許研究內容可能設計太分散,研究方案和方法不盡合理先進等,這些都可以在來年重點進行修改。
如果選題基本準確后,即使第一次沒有批準,申請人可以依據同行意見認真修改,第二次就很可能獲批。尤其現在國家基金委出臺的新規定:兩年沒有批準的同一個項目需要停一年。這樣的政策對于評審人也是一個值得注意問題,即只要申請人對前一年項目依據評審人意見進行了認真負責的修改,第二次就應該給予通過,不要無故耽誤人家的科研進程。
據我體會,一般項目第二次評審有時會到第一次評審人那兒,評審人會認真考慮申請人的修改情況。以前有一位教授告訴我一個這類“教訓案例”,一位評審人看到一份對前一年意見基本沒有修改,也沒有說明而是原封不動重新提交的申請書,斷然拒絕。
因此,我主張并建議申請人修改申請書時參照修改學術論文那樣,對評審專家的意見進行“點對點”的修改,修改部分要特意做出說明。我以前是用黑體字表示修改部分,這也顯示了申請人對待評審專家意見的認真態度,這會得到一點好的印象分。
結合最近科學網上博友們公布的一些評審專家意見,我重點注意到一些未獲批準項目同行意見,確實也有評審人認為:“項目創新性不夠,類似研究別人已經發表了相關成果等這樣表述的意見”。
具體情況我自然不清楚,但是這類問題應當引起申請人注意,一味強調“無良評審人”于事無補。不良評審人一定有,但我始終認為是少數。這可以從我們周邊那些學問做得好的人基本都可以獲得過國家基金項目(有的連續獲得多項),反之學問做得差的基本沒有或者很難獲得國家基金項目的事實得到證明。
我也為此寫過一篇“評審專家當自重“的博文,以喚起同行專家們的良知,為了提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聲譽,評審專家一定不能過于感情用事。
但是,作為我們廣大項目申請人能做到的就是認真選好第一個項目題目,在充分調研同行研究基礎上,苦思冥想提出具有一點創新意義的科學問題,厘清研究思路,設計合理方法技術路線,尋找合理團隊成員等。我以前在科學網上提交的與國家基金申請相關博文有如下幾篇,可供感興趣的申請人參考:
1. 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的公正性(2012年8月21日)
http://bbs.sciencenet.cn/blog-673617-604274.html
2. 國家基金項目申請書中的科學問題與關鍵問題(2013年2月22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64247.html
3. 再談國家基金項目申請中的幾個問題(2013年3月1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66119.html
4. 回憶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一件往事(2013年5月5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86845.html
5. 國家基金助我老有所為(2013年8月26日早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719707.html
6. 評審專家當自重(2013年8月30日早上)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720833.html
7. 談國家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評審(2013年9月15日)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725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