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新公司通過股權能更好地將伙伴們捆綁在一起,同舟共濟,共面風雨。因此在建立創業團隊的時候,股權分配是必須考慮的問題。
創業公司早期的核心成員有四類:創始人、合伙人、核心員工與投資人。一個科學的股權架構需要滿足這四類人的訴求。創始人希望掌控公司的發展方向,因此需要保障創始人的控制權。合伙人作為公司所有者之一,希望在公司有一定參與權及話語權。核心員工對公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股權能夠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確保留住核心人才。而投資人追求的是高回報,常常會要求優先清算權和優先認購權以確保自身利益。
1.創始人
在創始人建立創業團隊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股權分配問題。
根據創業團隊的貢獻大小與分工,有絕對控股型、相對控股型、不控股型(股權高度分散)三種模型。
(1)絕對控股型:股權高度集中,絕對控股股東一般擁有公司股份的50%以上,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
(2)相對控股型:公司擁有較大的相對控股股東,同時還有其他大股東,所持股份比例在10%~50%之間。相對控股型,大家可以民主討論,有權反對,但除少數幾件大事外,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拍板決定。
(3)股權高度分散型:股權高度分散,公司沒有大股東。
對于創始人而言,控制權至關重要。對于互聯網公司而言,創始人占股平均約為20%。在現實情況中,隨著公司的不斷融資壯大,創始人的股權將被不斷稀釋,很難一直保持對公司的絕對控股權。但是并非只有控股才能控制公司。
2.合伙人
股權分配背后對應的是如何搭班子。先找到對的合伙人,然后才是股權配置。應該給既有創業能力、又有創業心態的合伙人發放股權。
在創業團隊獲得股權的同時,應該同時做好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就是創始團隊只需要用遠低于外部估值的價格就可以獲得股份。但同時股權的兌現也和服務時間、勞動成果等掛鉤,受到約束。
許多創業團隊的合伙人變動非常頻繁,如何做好合伙人股權的退出機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合伙人股權戰爭最大的導火索之一,就是完全沒有退出機制。如何避免因合伙人退出而導致出現股權糾紛,有以下一些建議。
(1)限制性股權
限制性股權即公司給出股權,股東承諾未來的服務期限及業績。
(2)股權分期兌現
股權分期就是規定公司股權按照股權所有者在公司工作的年數或月數逐步兌現。它還能有效平衡合伙人之間出現股份分配不公平的情況。
(3)約定回購機制
股份約定回購機制的關鍵是回購價格的確定。
(4)預期管理
建議合伙人之間首先就退出機制的公平合理性充分溝通理解,做好團隊的預期管理,然后再做具體的方案落地。
3.核心員工
在創業公司發展早期,團隊和核心員工的穩定性尤為重要,核心員工的流失會對創業公司造成很大的打擊。另外,創業公司資金有限,很難開出足夠高的薪資以留住核心員工。為了將核心員工與公司捆綁在一起,并提高公司經營效率與凝聚力,實踐中慢慢發展出一種以公司股權為標的,對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及其他員工進行長期性激勵的制度,即股權激勵。
(1)股權與期權的差異
股權是指股東基于其股東資格而享有的從公司獲得經濟利益并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而期權是指公司授予某些人(一般為公司高管、核心員工等,以下稱為“激勵對象”)在未來一定期限內,以預先確定的價格和條件購買公司一定數量股權或股份的權利。
(2)設置期權池
一般來說,期權池有三種形式,分別是特定人(通常是創始人)代持、設立有限合伙企業作為期權企業持有公司期權池、設立有限責任公司作為期權企業持有公司期權池。
(3)期權池的分配
期權池的主要激勵對象應當是公司的核心員工、重要人才。對于確定核心員工、重要人才的標準,是否設置考驗期,是否采用激勵股權與績效掛鉤的方式,公司都應制定相應內部制度。
考慮到后續“合伙人”的加入,建議公司第一次發放激勵股權最好不要超過期權池總數的一半。
(4)激勵股權的授予
通過與員工簽署股權激勵協議,列明授予激勵股權的關鍵事項,主要包括授予的數量,考驗期長短及條件、行權價格、授予起始日、授予期限、行權確認期等。
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員工與公司之間的關聯度,讓員工與公司一同發展,那么如果發生員工離職情況,處理方式應當與上述目的保持一致。
如果公司決定讓正常離職、未違反公司制度的員工繼續持有已行權部分的激勵股權,那么還要觀察其是否有其他離職后義務,比如競業禁止等,如果發生違反離職后義務的情形,則該員工已行權的激勵股權應當被收回。期權激勵可視化流程如下頁圖所示。
4.投資人
一些投資者可能擁有優先清算權。簡單地說,優先清算權是指在流動性事件發生時,投資者在其他股東包括大多數員工之前,首先享有拿回其投資金額的權利。優先清算權是風險投資協議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條款,決定公司在清算后蛋糕怎么分配,即資金如何優先分配給持有公司某特定系列股份的股東,然后再分配給其他股東。
對于創業者而言,在拿到一份風險投資協議時,不要只盯著估值和融資額,需要仔細研究優先清算權的觸發條件。在判斷優先清算權條款時,需要判斷優先清算權條款的類型、優先清算倍數、投資者在啟動該條款時是否有參與分配權、是否有分配權上限等。一般而言,低倍數的優先清算權對創業者有利,相對客觀的條款為1倍或幾倍的優先清算權,附帶有上限的參與分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