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難”是實現法律正義的最終阻礙,也是當事人申請執行的直觀感受,近年來在最高院的大力支持下,執行工作得以有效改觀。但與之相比,執行救濟程序的規范仍有待完善,特別是在司法實踐過程中,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以及案外人提出的異議,是執行行為異議,還是執行標的異議,以及如何救濟等,有時難以判斷。本文聚焦執行行為異議和執行標的異議的區分,通過梳理案例、法律依據、流程圖表等為讀者闡釋上述問題。
案例(一)之執行行為異議
2018年1月12日,法院判決王某向劉某支付貨款35萬元,判決生效后,王某未在規定期限內支付貨款,遂劉某向法院申請執行。法院在收到劉某強制執行申請后,依法作出查封裁定,查封王某名下兩套總價值67萬元的房屋,同時未向王某送達該查封裁定。后王某知道該查封事項,遂向法院提出執行行為異議。
案例分析
對執行行為的異議主要是指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法院的執行行為違法,要求法院變更或者停止執行行為的請求。例如:認為法院執行行為違法,妨礙其輪候查封、扣押、凍結的債權受償的;認為法院拍賣、變賣、或者以物抵償措施違法,侵害其對執行標的優先購買權;認為法院拍賣措施違法,妨礙其參與公平競價及執行法官的行為違法等,都可以提出執行行為異議。
本案中,法院超額查封王某名下財產,同時也并未向王某送達該執行裁定,實屬違法。王某作為該案件的當事人,有權以法院執行行為違法為由,向執行法院提出書面異議,執行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王某若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對執行行為異議的救濟途徑
案例(二)之原判決、裁定正確的,執行標的異議
2017年8月12日,被告張某向原告劉某借款45萬元,雙方約定當2017年底歸還,到期后張某一直未還,故劉某訴至法院要求張某歸還借款45萬元,法院于2018年3月1日判決支持劉某的訴訟請求,但張某拒不履行。無奈之下,劉某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于2018年4月19日依法查封了被執行人張某的房子,案外人陳某于2018年4月23日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以其為該查封房屋的所有權人為由,要求解除對該房屋的查封,并提供了相應證據。
案情分析
所謂執行標的的異議是指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行為所針對的標的提出的不同意見。這里的案外人是指執行案件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
在本案中,張某和劉某是案件的當事人,陳某是案外人,房子是執行標的物,故陳某可對該執行標的提出異議申請,執行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異議。此時,如果執行法院裁定駁回該異議申請,陳某若對該裁定不服,可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以其享有房屋的全部或部分權利為由,將劉某作為被告提起案外人異議之訴。同時,如果法院裁定中止執行,劉某可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將陳某作為被告提起許可執行異議之訴。
案例(三)之原判決、裁定有誤的,執行標的異議
2016年6月,王某與吳某因商品房買賣糾紛訴至法院。原告王某訴稱其購買被告吳某住宅一處,雙方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后,王某依約支付全額購房款78萬元,但吳某拒不交房及配合辦理房屋過戶手續,故王某訴至法院。后法院判決吳某履行過戶手續,但吳某拒不履行。無奈之下,王某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該房屋過戶手續。在執行過程中,案外人趙某知曉此事,以該涉案房屋系其名下合法財產為由向法院提出執行異議。
案情分析
若案外人認為原判決、裁定存在錯誤,可申請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或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需在原判作出六個月內)。
本案中,趙某可先向執行法院提出對執行標的的異議,如對法院作出的執行異議裁定不服,可自執行異議裁定送達之日起6個月內,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法院申請再審,需注意此時不可再提第三人撤銷之訴。
若該判決生效期仍在六個月內,趙某可依法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若此時要想中止執行的進行,需提供相應的擔保或向執行法院提出執行異議,由執行法院裁定是否中止,需注意此時不可再申請再審。
對執行標的異議的救濟途徑
律師建議
鑒于執行異議程序繁瑣,故建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或案外人在提出異議之前,首先應根據提出異議的主體、異議效果及作用的不同,判斷應提出執行行為異議或執行標的異議;
其次,根據原判決、裁定是否存在錯誤,從而選擇啟動審判監督程序、第三人撤銷之訴(判決生效六個月內)或執行異議之訴;
最后,由于上述救濟途徑縱橫交錯,因此需留意時效,避免喪失訴權。
來源:海普睿誠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