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向無訟閱讀獨家供稿,轉載請注明出處。
《盤點裁判文書說理存在的10大問題(上)》一文總結了我國裁判文書說理常常出現的6個共性問題,它們分別是:
1、千篇一律,空話、套話較多;2、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缺乏統一;3、法律規范與案件事實之間邏輯推理不當;4、缺乏對法律規定的適用解釋;5、事實推定不當;6、事實表述不充分。
本文將在上文的基礎上,繼續為您盤點裁判文書說理存在的一些普遍性問題。
七、事實認定缺乏證據分析。
當前裁判文書的格式,要求在“經審理查明”中寫清事實以及證據的認證采信情況。然而這種裁判文書結構有著顯而易見的缺陷,經過審理后確定的案件事實,是通過證據、自證以及不證自明、推定技術等建構起來的事實,所以應當先審核證據,后依據證據確定案件事實,而先寫事實,再羅列證據,即先結論后原因,不符合正常的邏輯順序。
以民事判決書為例,當前普遍的做法是,在寫明事實后,“以上事實,有原告提交的XXX,被告提交的XXX證據為證,足以認定”,有些還加上“以上證據來源合法、客觀真實、與本案有關、能相互印證、給予采信,足以認定”等公式化語言,此種對事實和證據的說理,存在兩點不足:
1.當事人對于證據的質證意見在裁判文書中被法官忽視,當事人的程序性權利得不到尊重;
2.對于證據論證過于簡單,沒有從真實性、客觀性、合法性三方面充分論述證據的證明力,忽視對于證據采納與否的理由說明。證據是建構案件事實的基礎,無證據即無案件事實,缺乏對于證據的論證分析的裁判文書有時很難讓人心悅誠服。
八、爭議焦點表述不當。
民事案件的爭議焦點是審理案件的主線,是案件的核心問題。這就要求法官在庭審活動中必須能夠迅速準確找到每個案件的爭議焦點,從而明晰審判思路。準確歸納爭議焦點是作為審判法官必須具備的能力。目前在庭審實踐中,歸納爭議焦點還存在諸多問題。
主要表現是爭議焦點歸納得過于寬泛、籠統、過于瑣碎、重復和交叉,如在一起借款合同糾紛中,法官歸納的爭議焦點有二:
1.原告支付的款項是否屬于借款;
2.原告支付的款項是否作為人才引進的一次性獎勵,這兩個焦點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證實其中一個焦點比如牽涉另一個焦點。
法官有時還會遺漏焦點,如在一起侵權糾紛案中,判決書歸納爭議焦點采用了一句概括式的語言,而隨后展開論證和說理卻大部分對應不上。爭議焦點歸納出現問題,常常導致案件裁判思路不清、遺漏主要事實,影響了審判效率和公正。 ?
九、對當事人提出的程序性事項未給予回應。
如當事人提出對方當事人不是適格訴訟主體、不應當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申請相關審判人員回避等問題、對當事人反映的法院程序性違法事宜,裁判文書說理部分往往三緘其口、避而不談,熟悉審判實務的法官都知曉,當事人適格是對案件進行實質處理的前提條件,在庭審中需要首先查明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對于不適格的當事人,則裁定駁回起訴。
但在大多數判決書中,法官更關心案件事實與法律適用,對于當事人是否適格等程序性事項不說理或說理不夠透徹,過于簡單。忽視對于程序性事項的說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法院判決的公信力。
十、對程序性事項表述不全面。
裁判文書不僅是對當事人糾紛給予實體裁決的載體,同時還應當展示案件審理的全過程以及裁判形成的經過。當事人可以從裁判文書中記載程序性事項的來判斷審理程序是否合法、公正。當前我國裁判文書的首部一般寫為:“……一案,本案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或由審判員XXX獨任審判),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XXX等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p>
該審理過程表述過于簡單,對于原告起訴時間、上訴人上訴時間、合議庭組成人員、管轄權異議情況、是否發回重審、是否有中止審理的情況、是否有當事人訴訟請求變更、是否進行財產保全或證據保全等程序性事項疏于記載,對于案件審理全貌記載不足。
強化、細化裁判文書對于審判程序性事項的記載,不僅體現審判程序公正、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而且使‘固化’的審判活動重現在當事人和社會公眾面前,便于其監督,對法官嚴格依法辦案也是有力的約束和促進。
我國現階段裁判文書在說理方面之所以還存在著上述不盡如人意之處,是因為在我國的司法制度和實踐中尚存在以下幾方面制約因素:
一、激勵機制缺位,審判人員缺乏精雕細琢的動力。雖然我們每年都有類似優秀裁判文書評比、案例選編等活動,但該類活動評選結果與審判人員的待遇、升遷等并不直接掛鉤。因此,對于我們的審判人員來說,表達上的精益求精求,既不能獲得精神上的收益,也不能提升自己的收入,因而在目前靠工作數據衡量業績的大環境下,制作出量多、質量合格的裁判文書才被認為是理性人的最佳選擇。
對于英美法系的法官來說,上級法院的判例對下級法院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有約束力,一個有著良好的法律推理和解釋的司法判決,具有長久的法律力量,說理透徹、論證縝密的判詞因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成為穿越時空的永恒經典,這將意味延長了自己工作成果的“生命力”。而相比之下,作為大陸法系的法官,我們的審判人員缺乏這樣的動力。
二、裁判文書培訓教育缺失。我國一、二線城市法官學歷水平高,通常受過系統的法學教育,但三、四線城市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很大一部分沒有接受過系統專業的法律教育,其中不少人是“五大生”(即通過自考、電大、業大、職大、函授五種非全日制取得的學歷文憑)和黨校生。
“五大生”中,自考制度較為嚴格,自考生水平尚可,其余的在職學歷含金量究竟如何,其教學水平及學員質量有沒有保障,恐怕全國人民都清楚。限于篇幅,我就不多談了。他們或多或少存在著諸如法律實務教育匱乏、自身閱歷尚淺、審判經驗不足等業務短板。
雖然近年來我國對于法官的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但培訓次數和人員覆蓋率還遠遠不夠,而且現有的培訓多是對新頒布的法律法規的學習,裁判文書寫作方面的培訓已成為被遺忘的角落,一直游離于法官培訓的視野戶外。
三、司法資源有限,法官疲于應付。在我國現階段,司法資源匱乏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法官辦案壓力和難度越來越大,法官一年幾百件案子都很正常,一些法官長期超負荷工作,以東莞第三人民法院為例,2017年法官人均結案300多宗,平均每人每個工作日結案2宗。
在這樣一個嚴峻的現實條件下,審判人員能夠作出正確裁判、達到每年的結案指標已經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很難再顧及其他。因而,我國的審判人員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審判而忽略裁判文書寫作,認為只要裁判結果是正確的,裁判文書出現點瑕疵是無關緊要的事,從而對裁判文書制作水平的提升并沒有給以足夠的重視。
結語: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書常常以一篇篇精美絕倫、妙筆生花的“論文”出現。英國學者羅森把法國簡明扼要的判決書比喻為素描,把英國的判決書評論為“洋溢著生命和色彩”。判決書是代表司法機關而非個人制作的,判決書作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體現了國家審判機關的尊嚴、權威與聲譽。
小小的一紙判決,有利于解決訴訟爭議、化解矛盾糾紛、實現案結事了;有利于彰顯司法公正、樹立司法公信、弘揚法律權威;有利于打造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增強隊伍素質,有利于形成審判經驗、繁榮法學研究、促進理論創新。法律的威嚴和神圣不僅僅體現于法典是否完備和法庭審判的嚴厲上,而且還體現在一份份言之有理、論之有據、節奏鏗鏘、邏輯嚴密的判決書中,法官要精益求精,要努力制作精良合格的司法產品。
編輯/董唯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