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純潔的幼小心靈里種下一顆怪異的種子,即使這顆種子以愛心為名義,它也會結出畸形而扭曲的果實。
雅安地震再一次掀起了社會上的捐款大潮,前兩天,孩子從學校回來,對我一伸手:“媽媽,給錢,我們要捐款了。”“要捐多少?”“老師說自愿,但總歸捐得越多越有愛心。”“你拿你自己的零用錢捐吧。”“那怎么夠!有同學說要捐一千的。我捐一點點太沒愛心了。”我無語。吃過晚飯,打開電腦,孩子又叫我去看,他打開一個新聞網頁,跳出一張大照片,一個滿臉得意笑容的小男孩被一群翹著大拇指的同學圍著,手里拿著一張捐款證書。標題是“某某小學生兩千壓歲錢偷偷捐雅安災區”。“看,他捐了兩千元的。”看樣子,孩子這種錢越多就是愛心越多的觀念已經牢不可破了。
當學校一邊高叫著“自愿捐款”,一邊對捐款多的學生大肆宣傳,讓那些榜上無名的孩子們垂頭喪氣。有些學校甚至把捐款金額和三好學生、品德優秀等聯系起來。對孩子們來說,這難道不是一種暗示嗎?錢就是愛心,錢就是三好,錢就是自尊!
當愛心成為一場攀比和炫耀,它就成為一種傷害。學校應該引導孩子們學會幫助他人,關懷那些災難中的同胞,這是教育者的職責。但是孩子們獻出的愛心應該是出自他們內心深處真實的愛心表現,事實上,對于沒有經濟收入的小學生來說,他們捐的每一分錢都是家長的勞動果實。用他人的勞動果實換取自己的榮譽和虛榮,這樣培養成的愛心其實就是一種不勞而獲。
這么簡單的道理,學校不知道嗎?據網上報道,有些學校硬性規定捐款金額,還有的學校讓孩子們在雨中排隊進行捐款,這些是出自培養愛心的本義呢,還是為了給學校揚名,給校長加分?
捐款,本來就應該是自愿的,硬性攤派不管落到誰的頭上,誰都會不舒服,要求一個毫無掙錢能力的孩子捐款,就是變相地向家長進行攤派。然而家長再不情愿,又能怎樣呢?你的孩子在學校里!大多數家長妥協是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們在學校里能有一個好的環境,能過得愉快。
不管是地震還是泥石流,不管是汶川還是雅安,家長們掏錢也掏習慣了,捐夠錢的孩子們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老師、學校得到了上級表揚。整件事就到此結束。錢捐到哪里了,買了些什么,給了災區同胞什么樣的幫助,再也沒有人關心、過問。
在純潔的幼小心靈里種下一顆怪異的種子,即使這顆種子以愛心為名義,它也會結出畸形而扭曲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