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胃痛和飲食關系不大,但跟情緒關系密切。
壓力大,心情不暢或者生悶氣的時候,胃痛就會隨之而來。
疼痛的性質能間接反映疾病的本質,就好比氣滯引起的胃痛是脹痛,就好像在胃里不斷打氣一樣,這氣越來越多的時候,胃部就要爆炸一樣,俗話說的頂心頂肺。
大家都知道,情緒跟肝臟有脫不了的干系,情緒不好,肝氣郁結,就不能發揮正常的疏泄作用。所以胃痛有時候還會伴隨著兩脅肋疼痛,那是肝經管轄的區域。
而且肝臟天生就愛欺負脾胃,一言不合就打壓脾胃,還把這種壓力釋放到脾胃里面去,脾胃的日子當然就不好過了。
除非心情好起來,不然肝臟過的不舒坦,脾胃也妄想安于一隅。
什么情況下,這種胃痛會緩解呢?打個嗝,放個屁,把胃里的氣釋放出去。
針對這種胃痛,有個中成藥,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胃蘇顆粒。
這個中成藥的前身叫胃蘇飲,創始者是已故近代名醫董建華教授。
組成:紫蘇梗、香附、陳皮、香櫞、佛手、枳殼、檳榔、雞內金。
既然氣滯是始作俑者,解鈴還須系鈴人,這里頭集結了大批的理氣之藥。
紫蘇的葉和梗均能入藥,紫蘇梗是紫蘇的干燥莖,紫蘇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做菜時能做調味料,味辛性溫具有很好的行氣作用,能理氣寬中。《本草經解》中說“紫蘇梗本乎地親下,下氣尤速”,幫助濁氣往下走。
香附是治療氣結的專業戶。《本草綱目》中李時珍稱贊其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氣血不分家,當肝郁疏泄不濟的時候,體內的氣機流動就會像口渴的將士一樣出現疲態,行動遲緩,如果恰逢這個時候有個像曹操一樣的統帥告訴你不遠的地方就有一片梅林,大家的士氣是不是馬上就振奮起來了,馬不停蹄地往前沖,而充當曹操這個角色的就是香附。
陳皮和佛手都能行氣,都是廣東的道地藥材,而且是藥食同源。佛手是一種水果,潮汕人喜歡將其做成蜜餞沖水泡飲有理氣化痰的效果。陳皮是橘皮陳化所得,最為出名的來自新會梅江,現在好的陳皮價值連城,已經成為了文人墨客桌上的茶飲。
香櫞是佛手的親戚,同屬于蕓香科柑橘屬,長得酷似檸檬,氣味和檸檬差不多。這里不難發現,有獨特香味的藥材,行氣效果都不會差的去哪里,這叫芳香行氣。而且陳皮、佛手、香櫞都能化痰濕,脾胃受傷以后,不能運化水濕,最容易釀成痰濕。而脾恰恰是喜燥惡濕的。
枳殼是枳實的親戚,兩者都能行氣,區別就在于枳殼性格溫和,而枳實性格剛烈。枳殼能慢慢地把胃中氣機往腸道引導,這樣既能循序漸進,而不至于用力過猛。
胃脹必然伴隨著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吃進去的東西不消化。所以最后加了兩味消食的中藥,檳榔和雞內金。
檳榔能行氣消滯,雞內金是雞的胃,不但能把胃里頭消化不了的食物分解掉,還能把積滯、瘀血化掉。因為氣滯還有可能引起血瘀。
胃蘇顆粒的主要作用是疏肝理氣和消食,關鍵是胃脹痛,生氣加重,排氣減少,飲食減少等。
氣虛不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