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為醫圣張仲景所創,見于《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歷代醫家都很重視對本方的研究,應用十分廣泛:無論有無表證,只要辨證為氣化不利,水濕內停,均可用本方加減。在臨床中發現,用五苓散治療泄瀉或便秘,具有很好的雙向調節作用。有醫家認為:五苓散的病機是氣化不利,水津不布,凡水津虧損所致小便不利者,不能使用本方。
如吳昆曰:“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后內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強以五苓散利之。”針對這種觀點,筆者就“瀉下傷津,小便不利”能選用五苓散治療的機理,談談自己的體會。
第一,五苓散證本身就存在損傷津液的因素:
汗出傷津者,如“發汗后大汗出”(《傷寒論》71條),“發汗已”(《傷寒論》72條),“汗出而渴”(《傷寒論》73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傷寒論》74條,傷寒中風多有汗出,加之發熱六七日不解必傷及津液);因下而傷津者,如“本以下之,故心下痞”(《傷寒論》156條);病霍亂吐下傷津者。
如(《傷寒論》386條,將五苓散用于霍亂病,盡管古代霍亂與現代霍亂不盡相同,但其吐瀉并作,必定會引起津液不足)。皆以五苓散治之可為其佐證。
第二,從五苓散的藥物組成來分析:
一方面通過澤瀉配伍健脾的白術、茯苓,既能健脾,促進水濕運化,又能增強利水滲濕的作用,通過分利法,實現了“利小便,以實大便”,也體現了張子和“陳莝去而腸胃潔”的治療方法。
如理血劑生化湯的治法是化瘀生新,依據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同樣,用五苓散治療瀉后局部津液不足,可稱為“濁液不去,新津不生”。
另一方面,方中的桂枝溫陽化氣,既能促進水津四布,又能恢復腎的氣化作用而止瀉,化氣行水,潤燥通便。
便秘一癥,臨床常見三種類型:一是腸胃積熱,方用承氣湯類;二是傳導無力,用補中益氣湯類;三是氣化失司,水津不布,腸道失潤而大便干結,用五苓散類。
用五苓散治療便秘,尤其要注重詢問患者的小便情況:次數多不多,每次尿量多不多等。
量少次數多且尿少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有的患者以便秘就診,雖然存在小便不利的表現,但已經習以為常,或者認為小便不利與便秘沒有關系。醫生如果不問,患者是不會自己講小便情況的。
此外,還需注意患者的舌象,以提示水濕之象的淡胖舌為使用要點。
由于本方配合的恰當,故具有通陽化氣、利水、滲濕以及兩解表里的作用。臨床運用頗為廣泛,后人對此方評價很高。來看看仲圣平臺師友五苓散醫案舉例。
五苓散為通陽化氣、利水之劑,運用范圍頗為廣泛。此外,如消渴,小便不利,因水邪內停所引起的心下痞滿,水濕停于肌表所引起的自汗、盜汗以及風濕疼痛等證,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均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