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眾號內回復“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醫學七篇視頻講座(全套)
馬錢子 / Mǎ Qián Zǐ
別名:
苦實、馬前、番木鱉、苦實把豆兒、火失刻把都、馬前子、牛銀
來源:
本品為馬錢科植物馬錢Strychnos nux-vomica L.的干燥成熟種子。
藥材類別:果實/種子類
性味:苦,性寒,有毒。
①《綱目》:苦,寒,無毒。
②《本草原始》:味苦,寒,大毒。
歸經:歸肝、脾經。
入藥部分:
為馬錢科植物馬錢、長籽馬錢的種子。
產地和分布:
1.馬錢:生長熱帶。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2.長籽馬錢: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較炎熱的半山坡凹地、山谷濕處或雜木林、樹叢中。分布于云南。
采收加工:
冬季采收成熟果實,取出種子,曬干。
性狀鑒別:
本品呈紐扣狀圓板形,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直徑1.5~3cm,厚0.3~0.6cm。表面密被灰棕或灰綠色絹狀茸毛,自中間向四周呈輻射狀排列,有絲樣光澤。邊緣稍隆起,較厚,有突起的珠孔,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堅硬,平行剖面可見淡黃白色胚乳,角質狀,子葉心形,葉脈5~7條。氣微,味極苦。
飲片 制馬錢子:形如馬錢子,兩面均膨脹鼓起,邊緣較厚。表面棕褐色或深棕色,質堅脆,平行剖面可見棕褐色或深棕色的胚乳。微有香氣,味極苦。
主治病證:
(1)癰疽腫痛,跌打傷痛。
(2)風濕痹痛,拘攣麻木。
藥理:
本品有抑菌、興奮中樞神經、祛痰、鎮咳等作用。
用法用量:
內服:炮制后入丸、散、,每次0.2-0.6g。大劑量0.9g。外用:適量,研末撒,浸水,醋磨、煎油涂敷或熬膏攤貼。內服,如按其成分番鱉堿(士的寧)計算,一次量控制在6mg為宜。內服一般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加至患都感覺肌肉有一過性輕微顫動為取佳有效量,此反應也表明不可再加量。
注意事項:
孕婦及體虛者忌服。不宜生用、多服久服;孕婦禁用。
①《本草經疏》: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慎勿用之。
功效與作用
通絡;強筋;散結;止痛;消腫;解毒。主風濕痹痛;肌膚麻木;肢體癱瘓;跌打損傷;骨折腫痛;癰疽瘡毒。喉痹;牙痛;癘風;頑癬;惡性腫瘤。用于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后遺癥,類風濕性關節痛。
①《綱目》:治傷寒熱病,咽喉痹痛,消痞塊,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
②《中藥志》:散血熱,消腫毒。治癰疽,惡瘡。
附方
①治喉痹作痛:番木鱉,青木香、山豆根等分。為末吹。(《醫方摘要》)
②治纏喉風腫:番木鱉仁一個,木香三分。同磨水,調熊膽三分,膽礬五分,以雞毛掃患處。(《唐瑤經驗方》)
③治癰疽初起,跌撲內傷,風痹疼痛:番木鱉(入砂鍋內,黃土拌炒焦黃為度,石臼中搗磨,篩去皮毛,揀凈末)、山芝麻(去殼,酒炒)、乳香末(箬葉烘出汗)各五錢,穿山甲(黃土炒脆)一兩。共研末。每服一錢,酒下,不可多服,服后避風,否則令人發戰栗不止,如人虛弱,每服五分。(《救生苦海》馬前散)
④治中耳炎:㈠番木鱉一個,以井水磨汁滴耳內。(《光華醫學雜志》11:38,1933)㈡馬錢子五錢,焙黃去毛皮,然后用胡麻油一兩煎之,至漂起為度,去馬錢子,留油備用。治療時先洗去膿垢,然后漓入藥油兩滴。一日二次。(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⑤治腳氣,手足麻痹,半身不遂,小便不禁或自遺:番木鱉(去皮,磨細粉)六分,甘草(細粉)六分。煉蜜為丸40粒,每日三次,每次1~2粒,食后溫水送服,連服七日,停七日再服。(《現代實用中藥》)
⑥治骨折:馬錢子、枳殼。每斤生馬錢子加甘草一兩,同置缸內用冷水浸泡,每日換水一次,16天后將馬錢子毛刮凈,切片曬干,用細砂炒成黃色,再浸在童便中(冬季2~3周,夏季4~5天),然后用流水沖洗一天半,陰干碾細。枳殼(生熟皆可),用童便浸泡2~3天,取出用水洗凈,陰干碾細。將馬錢子粉與枳殼粉按1:2混合即可,也可制為蜜丸。成人日服三次,每次2克,極量一日8克。兒童酌減。同時進行斷骨復位,小夾板固定。孕婦、高血壓、高燒及精神病人慎用。服藥量大時,出現肌肉抽搐,患處跳動感,頭暈,可大量飲水(或甘草水)解之。(《全展選編·外科》)
⑦治熱牙痛不可忍:番木鱉半個,井花水磨一小盞,含漱,熱即吐去,水完則疼止。(《握靈本草》)
⑧治癍瘡入目:苦實把豆兒半個,輕粉、水花銀朱各五分,片腦、麝香、枯礬少許。為末,左目吹右耳,右目吹左耳,日二次。(《飛鴻集》)
⑨治狂犬病:馬前子一粒,酒磨成粉末,開水吞服。(《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⑩治腰痛,閃腰岔氣:馬錢子(水浸去毛,切片晾干,油炸成醬色)。為細末,面糊為丸,綠豆大,朱砂為衣,每服0.3-0.6g,每日2次,用杜仲3g,煎水送下。(《正骨經驗匯萃》舒筋丸)
Note:以上關于中藥材馬錢子的介紹內容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資料,內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馬錢子的參照,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故事
據歷史傳說,南唐滅亡后,末代皇帝李煜(李后主).宋朝的俘虜,可想而知,從一個至尊無上的帝王,轉眼變成了階下囚,自然是過著飽受屈辱,以淚洗面的日子。
李塌通曉韻律,詩詞歌賦,無所不精,經常借填詞詠詩以表示對昔日帝王生活的思念,對今日牢籠似的生活百般惆悵悲憤,抒發自己哀怨憂傷之情。
公元978年,是李煜被囚禁的第三個年頭,在這年中秋之夜,仰對皓月,不禁觸景生情,勾起了亡國之恨,于是詩興大發,寫了一首千古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當這首《虞美人》傳到宋太宗趙光義那里時,引起了他的震驚:這首詞絕非吟花弄月之作,而是寄托了對故國懷念的深情,李煜決非醉生夢死之輩,妄圖有明日東山再起。宋太宗認為此人不除,實為大宋江山之蓐患。于是乎下了一道密旨,派專人用“牽肌酒”混在酒中,以毒殺李煜,并由太監宣諭:“李煜聽旨,爾國破家亡能寫出許多優美感人的詩詞,今賜醇香美酒,美味佳肴.可開懷暢飲,盡情享用。”李后主三杯入肚,佳肴略嘗,就肌肉抽動,吞咽困難,牙關緊閉,呼吸窒息而亡。李后主飲“牽肌酒”,據說就是用馬錢子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