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藥性能(藥性理論),
中藥性能—中藥的特性和作用,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是中藥理論的核心——藥效機理。
二、中藥治病基本原理
以藥物之偏性,糾正人體陰陽偏盛偏衰和臟腑機能失調。
以偏糾偏:(1)利用偏性,去除病因(2)平衡陰陽,調理功能→以平為期
清代徐靈胎:“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各以其所偏勝而即資之療疾,故能補偏救弊,調和臟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三、中藥的作用:(1)治療作用——中藥的功效、藥效等。(2)不良反應——副作用、毒性反應。
四、性能與形狀的區別
中藥形狀——感官可及的藥物天然屬性。如形狀、顏色、氣味、滋味、質地等,是以藥材為觀察對象。
中藥性能——與治病相關的藥物作用特征。它是依據用藥后機體的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
區別:兩者概念不同,不可混淆。
性能:以人體為觀察對象——由人體用藥后反應概括而成。
形狀:以藥物為觀察對象——由藥物的天然屬性概括而成。
聯系:兩者又有一定聯系。如升降浮沉與質地輕重有關。
1.四氣
一.含義: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四性)。反映藥物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和寒熱變化的作用特點,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四氣的形成:根據藥物作用于機體后的反應概括而成,是與所治病癥的寒熱性質相對而言。它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病證寒熱為基準。
四氣又有程度差異,溫次于熱,涼次于寒,表明藥物作用強弱。平性藥寒熱偏性不明顯、相對平和。
《內經》“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是四氣的應用原則。
三、四氣的作用與適應證
1.寒涼藥(屬陰):清熱瀉火解毒,主要用于熱證。
2.溫熱藥(屬陽):溫里散寒補火助陽,主要用于寒證。
3.四氣的臨床意義:四氣往往成為治療原則的具體體現。
(1)針對寒熱性質不同準確用藥。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
誤用則“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
(2)根據寒熱程度差異恰當選藥。小寒用溫藥,大熱用寒藥。
若病重藥輕則不及,藥重病輕則太過。
(3)通過配伍炮制轉變藥物屬性。藥物的四氣在一定條件下
可以相互轉化:大寒-寒-涼-平-溫-熱-大熱
2.五味
一、含義: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種藥味,是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
·五味的確定——主以藥效,參以口嘗。
·五味意義——標示藥物真實滋味,提示藥物作用基本范圍。
澀味:澀與酸相似,一般將澀味附于酸;
淡味:作用較為特殊,實際指導用藥是六味。
淡味藥數量較少,作用單一,仍習稱“五味”。
二.作用:
《內經》最早歸納為: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
辛味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有發散表邪、行氣活血等作用。
散——主要用來發散表邪(發汗),治療表證。
行——主要用于行氣活血,治療氣血瘀滯病證。
辛味中還包括芳香藥,具芳香辟穢、芳香化濕和芳香開竅的作用,用治濕濁、痰濁內阻或神昏竅閉,如藿香、麝香等。
辛味藥行散力較強,大多能耗氣傷陰,氣虛陰虧者慎用。
甘味的作用
2.甘味:能補、能緩、能和。
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補——補益正氣,用治虛證。包括益氣、養血、滋陰、補陽等作用。
緩——緩急止痛,緩和調和藥性。用治肢體拘急疼痛,以及緩解藥物烈性,避免毒副反映。如甘草。
另外,“甘能解毒”,可解藥食之毒。如甘草、綠豆等。甘味藥偏于滋膩,易于滯氣礙胃、令人中滿,凡濕阻、食積、氣滯者慎用。
酸味的作用
3.酸味:能收、能澀,收斂固澀。
多用于正氣不固,滑脫諸證。
澀與酸味作用相似,故澀附于酸;酸味藥常兼具澀味,故常酸澀并提。
酸澀藥物能收斂邪氣,故邪氣未盡之證應慎用
苦味的作用
4.苦味:能泄、能燥、能堅。
泄——包括通泄、清泄、降泄等作用。
通泄—通便泄熱,用治里實便秘等,如大黃等;
清泄—清熱泄火,用治里熱病證,如梔子、黃芩等;
降泄—降泄肺胃之氣,用治肺氣上逆咳喘的杏仁等;
燥——性燥除濕,可分為:苦溫燥濕、苦寒燥濕。
堅——堅陰,堅厚腸胃
苦味藥能傷脾胃,津液虧耗及脾胃虛弱者不宜大量應用。
咸味、淡味的作用
5.咸味:能軟、能下。有軟堅散結,瀉下通便的作用。
多用于瘰疬痰核、痞塊及大便硬結難下。
多食咸味可使用血脈凝澀,有些咸味藥如芒硝等能傷脾胃,故當慎用。
6.淡味: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水、通利小便的作用。
用于治療水濕停聚引起的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淡味藥滲利太過易傷津液,陰虛津虧者應慎用。
三.性味合參的意義與規律
1.意義:四氣五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功效。
·四氣主要表明藥物寒熱功能,與疾病寒熱性質相對而言。
·五味主要表明藥物補瀉功能,與疾病虛實性質相對而言。
二者合參才能較全面地認識藥物的作用和性能。
《素問·至真要大論》:“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藥物性味的陰陽屬性:
性寒涼者屬陰,
性溫熱者屬陽;
味酸苦咸者屬陰,
味辛甘淡者屬陽。
3.升降浮沉
一.含義: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藥性理論基本概念之一。
升—上升;降—下降;
浮—向外和發散;沉—向內和通降。
·理論形成于金元時期。藥物作用于人體后有升降浮沉的
趨向反應,它與人體氣機的升降出入相一致。
·氣機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也是疾病趨勢的反映。病勢與病位都有上下內外之分。而藥物作用于人體之后,也有一定的趨向性,這種作用趨向性是中藥治病的重要機理之一。
二、升降浮沉的確定
藥物的升降浮沉與藥物本身的性味、質地密切相關。
1.與性味的關系:味辛甘、性溫熱的藥物多升浮;味咸苦酸、性寒涼的藥物多沉降。
2.與質地的關系:一般而言,花、葉及質地輕的藥物多升浮;塊、根、種子、介殼及質重的藥物多沉降。
藥性與陰陽屬性的關系:
四性 五味 質地 藥勢
陽 溫熱 辛甘 輕 升浮
陰 寒涼 酸苦咸 重 沉降
三、升降浮沉的臨床意義
·升降浮沉與藥物效用有密切關系。藥物效用是確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升降浮沉又可以為臨床準確用藥提供幫助。
1.有助于祛除病邪。病在外、在上,多用升浮之藥疏散病邪;病在內在下,多用沉降之藥泄實逐邪。
2.有利于調理臟腑。以藥物升降之性,順應氣機的正常運轉,調整氣機的升降失常,以使升降適度、氣血平和。
四、升降浮沉的應用原則
用藥應針對病勢和病位,即所謂“同病位,逆病勢”
五、影響藥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藥物的升降浮沉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轉化。通過炮制和配伍,可以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
1.炮制: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2.配伍:升浮藥物與較多的沉降藥物配伍,能制約升浮之性;沉降藥與較多的升浮藥物配伍,能制約沉降之性。
李時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就是說藥物的升降浮沉有其規定性,也有其可變性,關鍵在于應用是否得當
4,歸經
一.含義:歸經是指藥物的作用部位。
歸—藥物作用的歸屬;經—臟腑經絡的概稱。
·每味藥物都有特定歸經,即藥理作用指向性和選擇性。
二.理論形成:古人在實踐中總結出藥物作用與人體臟腑經絡密切聯系,闡明藥物作用的選擇性。歸經理論是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藥物主治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
如肝經布兩脅,能治脅肋脹痛的藥物歸肝經。
·藥物形、色、氣、味也作為歸經依據,尤以五味多用
——辛入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腎。
三、歸經的臨床意義
1.增強用藥針對性。如黃芩、黃連、黃柏等均苦寒泄熱,清肺熱用黃芩,清胃熱用黃連,清腎火用黃柏。
·歸經用藥還可執簡馭繁,如黃疸、陰癢、脅痛、目赤、耳聾等,屬肝膽濕熱,以龍膽草一藥而諸癥皆除。
2.兼顧臟腑相關性。歸經用藥可兼顧臟腑的生理病理關聯性,如治肝脾不和腹痛腹瀉,可選用歸脾經白術和歸肝經白芍配伍。
3.拓展藥物適應性。根據藥物歸經探索新的適應證,如現代研究認為衰老與激素水平(中醫的肝腎)有關,因而從補肝腎藥中可發掘出一批抗衰老藥。
5毒性
一.含義:藥物作用于人體后能否造成不良反應。
藥物總稱。藥即是毒,藥物在于“以偏糾 偏”。
廣義 藥物偏性。毒是治病的基礎,也是毒害 的要因。
藥物毒性和副作用。現代中藥學多指此 義。
狹義—藥物毒性和副作用,即藥效猛烈而毒副作用顯著,中毒量與治療量接近或相當,用之不當可導致中毒的藥物。
張景岳:“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以氣味之有偏也”。
《內經》:“毒藥攻邪……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二.認識毒性的意義:
正確認識藥物的有毒無毒,在治療用藥中有重要的意義。
《內經》明確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
1.保證安全——凡藥皆有毒。警惕—掌握—解救。
2.合理用藥——“有病則病當之”者,可以毒攻毒。
3.控制毒性——炮制、配伍或控制劑量,減少甚至消除毒副作用。
三.中藥中毒的原因:
1.劑量過大;2.誤服毒藥;3.炮制不當;
4.制劑服法不當;5.配伍不當等。
四.中毒解救的基本原則:
1.早期毒物尚未被吸收,則采用催吐、洗胃或瀉下的方法,以排除毒物。
2.毒物已吸收,采用中西解毒藥物。
3.病情危重者,采用綜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