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可謂是對人體危害很大的一種邪氣。中醫認為,人體有6種致病因素,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濕邪可以跟其它5種組合,如風濕、寒濕、暑濕、燥濕、濕熱等。所以,一旦體內濕重,就會影響身體健康。
艾乃千年醫草,唯一一個通所有經絡,兼具補、熱雙重功效的純陽之物。《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針對陰雨天導致的一些身體不適,艾灸以下穴
中脘穴,中脘穴是四條經脈的會聚穴位,有調理消化系統、補中氣、行氣活血的功效。取穴: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于五指寬度。手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可以有效緩解胃部各種不適癥狀。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也是人體最重要的保健穴位,古人稱之為“長壽穴”。常按摩、艾炙這個穴位可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還有延緩人體衰老、降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預防血管硬化的作用。取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
豐隆穴,豐隆穴屬胃經,又聯絡脾經。豐隆穴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濕、祛痰效果。豐隆,豐者大也,隆即盛意。這樣看來,豐隆穴似乎是使人豐滿隆盛,其實恰恰相反,這個穴位有減肥消脂的功效。取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
合谷穴,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曲池穴,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
隱白,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
判斷下,你的體內濕氣大嗎?如果最近兩周內常有以下表現,就說明體內有濕需要注意調養了。
頭部沉重四肢乏:濕性重濁,其特點就是沉重,失眠,記憶力下降,易怒,煩躁;口中發黏舌苔膩:感受濕邪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口中發黏;胸腹脹滿小便不暢:濕為陰邪,易滯留臟腑,阻礙氣血運行致脘腹脹滿,脾胃功能失常。濕邪停于下焦,則小便短少而不舒暢;下肢浮腫便溏瀉:常表現為下肢浮腫,朝輕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粘滯,便完后感覺不爽;腳縫癢,起水泡甚至潰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