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 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
前 言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即天保工程一期)重大戰備決策,同年開展試點工作。2000年10月國務院批準了《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工程一期期限為2000-2010年。實施天保工程,是我國林業由以木材生產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重要標志,具有里程碑意義。 根據中央決定精神,國家林業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以下簡稱四部委)等有關部門圍繞延長天然林保護工程期限政策和實施方案聯合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認真總結。在17個?。▍^、市)總結天保工程一期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全面總結了天保工程一期實施成效、經驗和問題。二是進行了評估。2004年發展改革委委托中咨公司對天保工程中期進行了評估,2005年6月評估報告得到了國務院批準。同年,財政部、國家林業局也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對天保工程有關政策實施情況進行了階段性評價。三是開展重點和專題調研。根據評估報告、“兩會”代表、有關專家學者、實施單位等提出的問題和建議,四部委就職工就業、林區改革、公益林建設、森林經營培育等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四是充分協商,共同編制《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在二期政策研究和實施方案編制過程中,四部委反復溝通,充分協商,并多次召開會議征求地方林業、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的意見,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編制了實施方案。五是征求了工程省區人民政府意見。各省認為,天保工程二期設計的政策和實施方案符合實際,操作性強,對工程區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六是專家論證。國家林業局科技委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林科院、北京林業大學、國務院研究室等單位的專家對實施方案進行了論證,專家一致認為,實施方案實事求是、科學可行,建議盡快上報實施。
第一章 天保工程一期實施的主要成效和經驗
1998年長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災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四川、云南等12個省(區)國有林區開展天保工程試點。2000年國務院批準了國家林業局、國家計委、財政部、勞動保障部聯合上報的《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天保工程一期全面實施。工程范圍包括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含大興安嶺)、海南、新疆共5個省(區)的86人國有重點森工企業、16個地方森工企業 ,以及部分地方國有林場和縣級林業局(場);實施期限為2000-2010年;累計投入資金588億元,其中中央投入559億元,占95.1%,地方配套29億元,占4.9%。 工程實施以來進展順利,取得了豐碩成果,工程區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遠遠超出了預期效果。 一、主要成效 (一)森林資源恢復性增長,生態狀況明顯好轉 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持續增長,有效管護森林資源5.09億畝,森林面積凈增2421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4.1個百分點,森林蓄積凈增2.73億 立方米。累計調減木材產量8426萬立方米,減少森林資源消耗1.44億立方米。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據松花江一級支流湯旺河2008年的水文資料,泥沙含量由1997年的39.1 克/立方米降為16.1克/立方米,降低了58.8%;泥沙輸送量由1997年的25萬噸/年降為2.57萬噸/年,降低了89.7%。野生動物植物生存環境不斷改善,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數量明顯增加。 (二)職工收入明顯提高,社會保障不斷完善 天保工程緩解了林區經濟危困的局面,保障了企業正常運轉和林區職工基本生活,企業長期拖欠職工工資和離退休金等影響林區穩定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工程投入已成為林業職工收入和社會保障的主渠道。2008年工程區林業職工人均工資8669元,是1999年3087元的2.81倍。林區就業呈現多元化,轉崗分流安置富余職工77.2萬人,其中16.4萬人參加森林管護,60.8萬職工(其中全民職工35.1萬)一次性安置,離開原企業靈活就業。林業職工積極開展林果采集、林下種養、森林旅游等多種經營,部分職工家庭實現了一人承包、全家就業。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并不斷完善,職工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9.5%和87.7%,初步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同時,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支持下,通過重點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和國有林場危舊房改造等規劃的實施,使職工住房、飲水、取暖等生活條件也有了進一步改善。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