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育的人性化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摘了學校大門口的水仙花,正好被老師看到,問她為什么摘花,女孩說她奶奶鼻塞,她聽鄰居小朋友說,聞水仙花的香味可以通鼻,所以就來摘了。針對這個故事,蘇霍姆林斯基列出了六種老師的態度,而認為最佳的選擇是:老師贊揚女孩小小年紀就懂得孝敬照顧奶奶,并再摘一朵水仙花獎勵她。為什么蘇霍姆林斯基會認為這個老師的做法是最佳選擇?我認為恰恰是因為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是非常注重人性的,是自然的教育。正如有些人評價的那樣,蘇霍姆林斯基最突出的貢獻在于作為一個前蘇聯的教育家,是他率先把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引入到社會主義教育中。
所謂人性化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即把受教育者作為人,以人為基礎,以人為前提,以人為動力,以人為目的。一切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而進行的教育。21世紀是強調把人作為發展中心的世紀,教育就是發現人的價值、發揮人的潛能、發展人的個性,德育人性化是時代的呼喚,是學生的期待。我認為,德育的人性化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理解和尊重喚醒學生
真正的教育必須是震撼心靈的教育。成長永遠是成長者自己的事。中國有句古訓“哀莫大于心死”,對教育者來說,心如止水、情如枯井是教育的絕望。教育必須把學生從“無所謂”的麻木狀態中喚醒。
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包括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對喜歡踢球的同學,教師不妨參與其中;對喜歡上網的同學,教師應少一些懲罰,多一些關注,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關注校園的網絡建設;對崇拜比爾·蓋茨的同學,可在同學中開展“財富大論壇”。正如羅素所說,教育應該設法發展思想上的公平來代替無情,應慢慢注入敬意和諒解的態度來代替輕視其次要對學生有足夠的包容和理解。捫心自問,對我們這些接受了眾多教育的教師而言,我們當中有多少人敢把自己的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馬克思說過,人類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決定了人永遠不能完全脫離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是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和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一個永恒的話題是,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總是要犯過失的。正視并接受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怨聲載道”,就不會動輒出現輕則訓斥,重則處罰等輕薄的“心靈施暴”之舉。包容過失,張揚叛逆,引導他們大膽地探索,積極思考,丟棄情感與人格的冷落,要他們敢于為自己想,除非一個人在為自己思考,不然就不是在思考。要鼓勵學生對不滿意的就大膽質疑,大膽否定;要褒揚他們對任何結論都重新審視,做出思考,包括一切的規章制度。張揚學生的生命個性,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關愛,才能使學生朝氣蓬勃意氣風發,使其擺脫人格的雙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