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慎出生于一個半耕半讀的貧民之家。父親黃巨生乃一介書生,為謀生路,飄零異鄉,客死洞庭。慎自幼在家翻讀父書,父亡侍母。因無以為業,年方八九便寄生蕭寺,立志學畫,以養家糊口,每夜讀書習畫。年十四五棄舉子業,從同里畫家上官周學習人物寫真、工筆花鳥、山水樓臺等法。稍長,即悟“吾師絕技難以爭名矣,志士當自立成名,豈肯居人后哉”。后偶見懷素真跡,反復揣摩之余,從中受啟,遂效仿張長史參公孫大娘舞劍器及觀擔夫爭道之典故,將草書筆法融入人物畫線描之中,轉入觕角揮灑一路,創立出自己的藝術風格,所寫人物多取材歷史神話故事、文人士夫生活以及漁民、纖夫、游子、乞丐等下層勞動人民形象。衣紋線條疏放狂縱、變化無方,寥寥數筆以簡馭繁、形神兼備、栩栩若生。山水雖取法倪黃,出入仲圭,但筆意縱橫、氣象雄偉。花鳥作品亦頗具自然之旨趣。上官周見之盛贊其“猶右軍之后,有魯公也”,但是黃慎并未以此滿足,而是牢記母親的諄諄教誨:“兒為是,良非得已。然吾聞此事非熏習詩書,有士夫氣韻,一畫一技倆耳。”努力追求詩人張欽所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潛心學詩,終令詩畫之名大揚,其詩被同鄉雷鋐收集編為《蛟湖詩鈔》四卷。繼而又刻苦攻書,賺得“詩、書、畫三絕”之譽,聞名大江南北。讀罷萬卷書,再行萬里路,黃慎為拓眼界,毅然離家出游,涉足豫章吳越等地,以廣見識。中年,為了便于賣畫,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時三十六歲之際攜母遷居揚州,交往一時名流,與鄭燮、李鱓成為莫逆交,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大受社會歡迎。
在揚州崇尚創新的藝術氛圍感染下,黃慎又開始了書法藝術改革的嘗試,棄楷作草,舍鐘繇而法二王,遠師懷素,近尚明人,并將繪畫之長透入書法關鈕,于傳統狂草書體中別開生面,線條續斷、機杼巧妙,歇筆存于字體、筆畫之中,計白守黑,疏密相間,一瀉千里,自然天放,形成個性鮮明、獨標一格的狂草,以嶄新的藝術面貌轟動了整個揚州書壇。由此躋身文人畫家之列,成為清季藝術巨子,墨跡人多重金爭購,一時成拱壁寶藏。譬如《桃花源書畫合璧》手卷,作為其晚年精品之一,即曾經多位名家輾轉收藏,最終成為國家館藏的寶貴財富。
黃慎《桃花源書畫合璧》手卷,紙本,設色,縱三十八厘米,作于清代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時年作者七十七歲。海上名人吳昌碩(1844-1927)于七十一歲題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