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過后,進入初冬,明顯感覺到氣溫下降,陰寒增加,此時天地陽氣上升,陰氣下降,天地陰陽不相交,天氣陰冷晦暗,萬物生機不現,閉塞成冬。
天人相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出現“上下不交”的情況,即人體內寒熱錯雜,陽不歸位,上半身表現為濕熱,下半身卻為濕寒的癥狀。
人體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三部分,合稱三焦,通內、外、左、右、上、下之氣,其中上焦對應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腎。
中焦是溝通上焦、下焦的紐帶,人體寒熱陰陽平衡的中轉地。中醫所說的心腎,心屬五臟之火,腎屬五臟之水,水克火,心火溫暖腎水,腎水制約心火。
心火和腎水在人體活動中彼此制約,彼此協調。如果中焦淤堵,腎水就無法往上滋潤我們的上半身,從而導致陽熱之氣過剩;心火不能正常下降,溫暖下半身,則畏寒怕冷;陰陽平衡打破,水火不濟,表現為上熱下寒。
上熱:肚臍往上都在上火,大都是虛火,表現為口舌生瘡、牙痛牙齦痛、鼻息熱、頭暈、頭痛、睡眠差、愛流鼻血、愛長痘、心煩急躁、氣郁指數高、有的人甲狀腺也會腫大。
下寒表現為:全身怕冷、手腳腰膝發涼、小腹也涼涼的、容易痛經、白帶清稀、便秘或大便溏不成形、小便清長、月經延后、血色暗紅有塊。
性格沖動、喜食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經常熬夜還有老年人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若你是上熱下寒體質,易上火還怕冷,不要一味只知道下火,應上下分治,清上溫下,補中調氣,來平調寒熱,而且一定要保護好中焦脾胃。
可以經常靜立站樁,兩腳開步同肩,收腹,微微屈膝,手心向內抱球,雙手距離約十厘米十指相對,以15-30分鐘為宜,全身放松為主要目的,不需要強求。可疏通全身經絡道路,起到調節陰陽寒熱的效果。
對于這種因心腎不交導致的上寒下熱,《傷寒雜病論》中有一方劑可平調寒熱,扶陰散熱,交通心腎。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雞子黃、芍藥、黃芩
黃連清熱除煩安神、降心火、清上焦胸膈郁熱;阿膠滋陰清熱、滋腎水;雞子黃補陰血、清虛熱、滋腎陰,黃芩苦寒可以清人體上半身的熱;白芍可以滋陰收斂。
全方苦寒與咸寒并進,滋陰清熱并用!
PS:中醫用藥需辯證,建議在專業中醫指導下使用。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