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奇,四川梓潼縣人,著名中醫學者和中醫臨床家。
左:何紹奇
糖尿病古稱“消渴”,但雜病中的“消渴”是一個以癥狀命名的疾病,除了糖尿病,還包括以“消渴”為主要癥狀的其他疾病(如尿崩證),但毫無疑問主要是指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個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成書的《黃帝內經》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素問.奇病論》),這一認識極其精辟。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還是飲食因素。最早發現糖尿病人的尿是甜的,見于唐初甄立言《古今錄驗方》,至今也有1400多年了。
中醫對糖尿病不僅有精辟的理論認識,更有極其豐富的經驗。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消渴,其所擬之人參白虎湯、腎氣丸這兩張處方至今還用于治療糖尿病。
糖尿病初、中期多為氣陰兩虛,其病在脾;中、后期則腎、心、肝、肺四臟皆受其累。
中醫的脾,其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也就是把飲食物的精微,通過肺的氣化作用而敷布全身,這一功能,又叫“轉輸”、“散精”。脾虛則運化失職,于是上奉者少,流失者多,糖尿病之“糖尿”,就是精微的流失。
至于脾虛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飲食,二是勞倦,三是缺少運動(金代劉河間稱之為“逸病”),四是肝氣郁滯,影響及脾(古稱“木乘土”)。飲食因素實居其首位。
脾與胃相表里。胃主納,飲食太多、太好,或暴飲暴食,遠遠超過脾胃負擔,初尚不覺,久之則必然傷胃損脾,既傷脾胃之氣,也傷脾胃之陰。氣虛則功能衰減,納化皆失其常,陰虛則熱自內生,津液為之消爍。
于是“三多”(多飲多食多尿)、“一少”(體重減輕)、“一乏”(乏力)的典型癥狀就漸漸出現了,其合并癥如肥胖、高血脂、高血壓也紛至沓來,甚至出現得更早,且往往和糖尿病互為因果。
應當指出:西醫所說的“胰”包括在中醫“脾”的功能中。因此,中醫治“脾”,也包含了治“胰”在內。如前所述,中醫學的“脾”,主要是一個主運化的功能單位,而非西醫的解剖學單位。
北京醫科大學林志彬教授在《北京晚報》上多次指出:“長期服用降糖藥產生的毒副作用是造成糖尿病合并癥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因長期服用降糖藥物造成的白細胞減少、肝腎損傷、消化系統功能紊亂等都會直接引發各種合并癥;長期的低糖飲食往往不能維持正常生理的需要,造成患者體質弱,免疫力低下,營養缺乏,也是引起各種并發癥的重要原因。”
他還說:“用降糖方法控制血糖,掩蓋了病情發展的事實。糖是機體的主要能量,高血糖的本質是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能量供求不平衡,持續使用降糖藥壓制血糖,并不能幫助身體解決這些矛盾,反而促使心、腦、腎等重要器官能量供求矛盾加劇,引起全身性、系統性病變,而表面正常的血糖往往使患者產生‘糖尿病已被控制住’的錯誤概念,忽略內部系統的整體變化,錯失防治良機,一旦合并癥發作,對其身心打擊很大,病情極易惡化。”
解放軍301醫院潘長玉教授也指出:“英國著名的UKPDS研究發現,對糖尿病患者嚴格控制血糖,確可減少眼睛和腎臟并發癥,但威脅生命的心臟病和腦卒中并沒有顯著減少”,因為“糖尿病僅是代謝紊亂的一種表現,只有控制血壓、血脂,同時控制血糖,才能綜合控制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病的發展。”兩位西醫專家的觀點與中醫整體調節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和。
我的經驗是:如果沒用過胰島素或其它西藥降糖藥的,用中藥后血糖即降得快,有的患者服藥后一周血糖即直線下降;用了胰島素和降糖藥的,中藥降糖作用就慢,這可能與藥物依賴性有關。
因此,一般要在服中藥一段時間后逐漸減少西藥用量再逐漸停用,不要一下子停用。
如遼寧一位女士,來電說她母親患糖尿病,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11mmol/L,饑餓,一點力氣也沒有,睡眠不實,長期服達美康等降糖藥,血糖不降,服我介紹的處方(黃芪45g,黃精15g,桑寄生30g,蒼白術各10g,山藥30g,葛根30g,桑椹10g,桑皮、桑葉各10g,丹參15g,熟地15g,枸杞子10g,山楂10g,苦瓜1根。)服30余劑,精神體力都很好,也不餓了,但血糖只降了一點,太慢,我認為降糖藥已服2年,已形成藥物依賴性,建議她在服中藥的同時逐漸停服降糖西藥。
而另一例石家莊藁城縣的宋某,男,25歲,空腹血糖14.9mmol/L,餐后20.9mmol/L,尿糖++++,未接受西醫治療。來診時口不渴,也不餓,惟以乏力、脫發為主要表現,治以益氣為主。用黃芪、黨參、山藥、蒼白術、黃精配以活血養陰藥當歸、丹參、玄參、桑椹、黑芝麻、桑枝、桑白皮、桑葉、桑寄生等,1周內空腹血糖即下降至12.1mmol/L,兩周后降至8.6mmol/L,4周后降至5.5 mmol/L,且不再乏力,精神也好。
這兩例病人都是最近的案例,都還在治療中,目的在于說明用沒用過西藥,中藥的療效就不一樣。記得祝諶予老師生前曾明確地提到這一問題,謹以事實供臨床者參考。
中藥治療糖尿病是有效的,以中醫為業者要自重自愛,不要妄自菲薄,輕言放棄。祖先們在2千年前就有那么深刻認識,2千年至今積累的經驗非常豐富,亟當努力發掘,加以整理、研究、提高,并在實踐中總結新的經驗,以造福于人民。
有的中醫同道認為,“中醫治不好糖尿病”,“目前中藥降糖的效果是無法與西藥相比的”。他們為中醫設計的可用武之地,就是“針對治療引起的副作用以及一些并發癥”的處理。
你治不好,只能說你還需努力,不等于中醫治不好。西醫專家對于降糖藥的使用還在反思,還在探索綜合、有效、無害的防治糖尿病的方法,而在我們中醫界卻出現這樣的觀點,難道不值得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