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天氣是否炎熱,一年四季大部分時間手都是濕漉漉的,往往還合并雙足、腋窩多汗。這種情況在醫學上被稱為“手汗癥”,屬于多汗癥的一種。
多汗癥是一種身體部位汗腺過度分泌汗液所致疾病,多無明顯器質性病因。出汗部位以頭面部、手掌、足底及腋窩最為常見,會陰部少見,身體其他部位則更為罕見。根據發病部位分為手汗癥、頭汗癥、腋汗癥等。
中醫認為,汗血同源,汗也是有水谷之精微變化而來,故而妄汗,久久大汗不止,對于身體也是有很大的傷害的。然而一個人持續不出汗,內熱沒法隨汗液排出,也會造成一定的麻煩。歷來中醫對''汗''都很重視,二千年前的《內經》中記載“五臟化液”,心為汗,汗為心之液,汗血同源。選擇中醫很大程度上能更好的的調理身體的各個方面,各個機能之間的配合。少吃辛辣食物,戒煙戒酒,加強鍛煉,在服用中藥期間也是必須要注意的事項。
手汗癥有原發與繼發之分。原發性手汗癥是指單純多汗,沒有其他疾病。發病機制不明,目前認為是交感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引起,并有一定遺傳性;繼發性手汗癥是由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癥及高血壓等,引起的雙手多汗,手汗癥對正常工作、社交、生活等影響非常大,甚至影響身心健康。如手部多汗,容易影響手操作的靈活性,很多患者對寫字、握手等都有嚴重影響,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如操作帶電設備。在人際交往時,易出現尷尬、焦慮等負面情緒。一般來講,中、重度手汗癥是需要治療的。
1. 熱熾陽明自汗:此型平素體質壯實,嗜食肥甘厚味的人易見。里熱蒸達,迫津外泄,大汗頻出而熱仍不解,兼有高熱面赤,煩渴引飲,舌苔黃燥,脈洪大有力。
2. 暑傷氣陰自汗:此型平素體質較虛而又容易上火的人較常見。夏季暑熱邪耗氣傷津,既有發熱汗出,胸膈痞悶,舌紅苔黃而燥的暑熱癥狀,又有口渴舌紅、脈洪無力等氣陰不足的癥狀。
3. 氣虛自汗:此型多心肺氣虛,表衛不固,腠理不密,津液易外泄,兒童和體虛的大人均可見。其自汗常有,動則益甚,平時不耐風寒,極易感冒。氣短氣促,倦怠懶言,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脈緩滑無力。
4. 陽虛自汗:此型寒者和老人多見。脾腎陽氣虛弱,陽不斂陰,則自汗出,動則加重,形寒肢冷,納少腹脹,喜熱飲,大便溏薄。面色萎黃或淡白,舌淡苔白,脈象虛弱。宜溫陽斂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