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與大腸證治
肺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氣、主肅降,其病理變化,大多為呼吸系統的疾病。表現為實證、寒證的有痰濁阻肺、肺寒咳喘;表現為實證、熱證的有肺熱咳喘。屬于虛證的有肺氣虛、肺陰虛、肺脾兩虛、肺腎兩虛等證。大腸病的常見證為大腸濕熱。
1、痰濁阻肺(痰飲犯肺)
主證:咳喘氣喘,喉中痰鳴。痰粘稠而多,胸脅滿悶疼痛,不能平臥 ,舌苔濁膩,脈滑。若兼寒則出現肺寒的證脈;兼熱則出現肺熱的證脈。
病理:痰濁阻肺,肺氣不暢,故出現氣喘、痰粘稠而多、胸脅滿悶疼痛、不能平臥等一系列癥狀。舌苔濁膩,脈滑,為有痰的證候。若見肺寒,則痰稀而多泡沫,舌淡苔膩,脈緩滑;若兼見肺熱,則痰多稠黃,或見發熱,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瀉肺逐痰,常用葶藶大棗瀉肺湯,或三子養親湯加減,并宜根據兼寒熱加減用藥。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結核性胸膜炎、胸膜腔積液等屬于痰濁阻肺的,可用上法治療。支氣管擴張屬于痰濁阻肺的,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桑白皮、百部、白芨、瓜蔞、紫菀等藥。
附藥方: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子,大棗
三子養親湯:蘇子,白芥子,萊菔子
2、肺熱咳喘(風寒束肺)
主證:咳嗽頻兒劇烈,氣急,痰粘白而最多,或痰稀而不易咳出,嚴重的則喘咳胸悶,不能平臥,或兼發熱惡寒,苔白滑,脈浮緊或緊。
病理:肺有寒邪或寒痰,肺氣不能肅降,故咳嗽痰多,甚至胸悶喘急,不能平臥。若由寒邪致病,則兼見發熱惡寒。苔白滑,脈緊,是寒證的舌象和脈象。
治法:宜溫肺祛寒逐痰,用小青龍湯。急慢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屬于寒邪致病的,可用小青龍湯治療。若肺氣腫屬于寒痰內阻,又以痰多為主證的,可用苓桂術甘湯加減;以哮喘為主證的,可用小青龍湯或三拗湯加地龍、半夏以除痰定喘。
附藥方:
小青龍湯:麻黃,桂枝,芍藥,甘草,干姜,細辛,半夏,五味子。
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
三抝湯:麻黃,杏仁,甘草
3、肺寒咳喘
主證:咳嗽,喘促,痰黃粘稠,或咳吐膿血,氣味腥臭,咽喉痛或胸痛,或惡寒發熱,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滑數。
病理:肺熱咳喘,是肺有實熱,痰熱膠結,肺氣不得宣通,故咳喘并見;若痰熱阻塞,肺脈不暢,可見胸滿;若熱盛血淤,血肉腐敗,可吐膿血,并見惡寒發熱。舌紅,苔黃膩,脈數或滑等是熱證、實證的舌象和苔象。
治法:宜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用麻杏石甘湯或葦莖湯,或加除痰排膿藥物(如浙貝母、炒穿山甲、皂角刺、蒲公英、魚腥草之類)。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屬于肺熱的,可用麻杏石甘湯;舌苔紅,苔黃而干,下午體溫增高的是肺熱傷津,可用瀉白散加減(哮喘加麻黃、苦杏仁,咳嗽甚加浙貝母、瓜蔞)。肺炎初、中期屬肺熱證的??捎寐樾邮蕼蚝先斍o湯加魚腥草。支氣管擴張屬肺熱證的,可用葦莖湯加百部、白芨。肺膿瘍屬肺熱的,可用葦莖湯加敗醬草、魚腥草、浙貝母、蒲公英等。關于肺燥咳嗽見衛氣營血辨證中的氣分證。
附藥方:
葦莖湯:葦莖,苡仁,冬瓜仁,桃仁
瀉白湯: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梗米
4、肺氣虛
主證:咳嗽氣短,甚則喘促或呼吸困難,痰多清虛,疲倦,懶言,聲音低弱,怕冷,自汗,面色晄白,舌質淡嫩,脈虛或弱。如兼見胸痛,舌邊有瘀點,就是氣虛兼血淤。
病理:肺氣虛,氣不足,故咳嗽而氣短,聲音低弱;氣虛則生痰,故痰多清稀;肺氣不足,皮毛不固,因而怕冷、自汗;舌質淡嫩。脈虛弱是虛證的舌象和脈象,面色晄白,主肺氣不足。
治法:宜益氣除痰,常用黃芪,黨參,五味子,紫菀,半夏,海浮石,橘紅,炙甘草等藥加減治療。若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肺氣虛而出現呼吸困難,宜用艾灸膻中穴。若懸灸無效,應采用直接灸法,再隨證論治。若肺氣虛又兼有血淤,應在益氣除痰方中加入三棱、莪術等活血去瘀藥;若血淤又兼痰中帶血,可加百草霜或血余炭等止血藥。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肺氣腫等屬于肺氣虛的,可用上法治療。支氣管哮喘兼有氣短、舌質嫩有齒痕、脈虛等肺氣虛證的,宜在除痰定喘方中加黃芪、黨參、白術等補氣藥。
5、肺陰虛(陰虛肺燥)
主證: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有時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后顴紅,失眠,口干舌燥,或聲音嘶啞,舌紅嫩,少苔,脈細數。
病理:肺陰虛,津液不足,故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津液不足以潤養心肺,故肺絡易咳嗽而破損,使痰中帶血;陰虛生內熱,故潮熱,手足心熱,口干咽燥;陰虛水不制火,內火擾動,逼津液外泄而致盜汗,內擾心神而致失眠;舌嫩紅,少苔,脈細數是陰虛的證候;午后顴紅,是肺陰虛常見的面色。
治法:宜滋陰養肺,用百合固金湯加減。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屬于肺陰虛的,可用百合、百部、白芨、五味子、海浮石、枳殼、仙鶴草等加減治療。
附藥方:
百合固金湯:生地,熟地,玄參,麥冬,當歸,白芍,貝母,桔梗,甘草,百合。
6、肺脾兩虛、肺腎兩虛
主證:肺脾兩虛多屬氣虛,其主證有久咳,痰多清稀,面色少華,消瘦,倦怠無力,飲食減少,腹脹便溏,舌質薄嫩色淡,苔白,脈細或虛大。肺腎兩虛多數陰虛,其主證有咳嗽痰少,動則氣短,面白顴紅,潮熱或五心煩熱,消瘦,失眠,盜汗,晚上口干,腰酸腿軟,遺精,舌紅苔少,脈細數。
病理:脾與肺,肺與腎,均有相互資生的作用,一臟之虛,可能引起兩臟俱虛,出現兩臟的病證,如脾肺氣虛,有久咳痰多清稀等肺虛證,又有倦怠、消瘦、飲食減少、腹脹便溏等脾虛證候;肺腎兩虛多屬陰虛,除有肺陰虛的證候之外,又有晚上口干、腰細腿軟、遺精等腎陰虛的證候。
治法:脾肺兩虛的,宜補脾益肺,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脾腎兩虛的,宜滋補肺腎,用六味地黃湯加天花粉、麥冬、沙參。肺結核用抗癆藥日久補愈,應考慮肺虛,并辨別其屬于肺脾兩虛還是肺腎兩虛,可用西藥抗癆,中藥補虛。如肺結核,空洞久不愈合,宜用補肺脾的藥物,結合抗癆治療,往往可以提高療效。
附藥方:
香砂六君子湯:木香,砂仁,陳皮,半夏,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生姜,大棗。
7、 大腸濕熱
主證:腹痛,泄瀉,或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膿血,或大便帶血,痔瘡,舌紅,苔白厚或黃膩,脈沉數。
病理:濕熱聚于大腸,邪正相爭,故腹痛,泄瀉;濕熱較盛,傷及氣血,濁氣下墜,故里急后重;侵及經脈,故大便有膿血;濕熱滯于血脈,則為便血、痔瘡。
治法:宜清利濕熱。若濕熱泄瀉,可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若濕熱痢疾,用白頭翁湯;若濕熱便血或痔瘡出血,可用槐花、地榆、金銀花、冬瓜仁、側柏葉、荊芥炭、枳殼等。
附藥方: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
白頭翁湯: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肺與大腸辨證論治要點
(1)肺主肅降,肺的病以清肅為主為主要治法;但肺氣不足,痰不易咳出,或肺氣大虛時,又當升提補氣。
(2)肺實熱證與肺陰虛證,都能引起咳血、咯血,但兩者性質不同,應注意舌象、脈象及其他見證,加以鑒別。
(3)肺與大腸相表里,兩者能相互影響,因此治療上要相互兼顧。例如治療上要相互兼顧。例如治療肺的實熱證,兼用瀉大腸的藥,有利于肺氣的肅降;又如氣津不足而導致的便秘(習慣性便秘),不宜用瀉法,宜用補肺氣潤大腸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