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醫里頭很有名的止疼劑。
這就是芍藥甘草湯。
這方子,特別簡單,就是取白芍和炙甘草各12克,水煎服。其中的芍藥,現在看有白芍和赤芍之分,但古時候分得不明確。一般來說,后世醫家普遍認為是白芍為佳。
它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張圣人留下的,為數不多的,以養血、柔筋、止痛為主要目的的方子。
其實,我在學習中醫方劑學的時候,很早就知道它了。但真正見識到它的威力,還是后來跟師學習的時候。
我記得,有一回,我老師接待一個60多歲的女子。她就是每到晚上,右腿準抽筋兒,無論怎么防寒保暖,都不行。
當時,我老師仔細診察,發現舌紅少苔,脈細數,晚上還睡不好覺,于是就給開了芍藥甘草湯的配伍,配了點雞血藤之類的東西。
結果,用藥之后第四天,患者諸證悉平,晚上睡覺不抽筋了。
事后,我老師告訴我,只要遇上腿抽筋兒、腳抽筋兒的人,你看他是不是舌紅少苔,脈細數,疼痛處不紅不腫。如果是,用上芍藥甘草湯,準好使。
我牢記在心。
后來,我研讀百家醫案,從先賢的經驗中吸取營養,逐漸看到了其他中醫大家,對這個芍藥甘草湯的運用心得。其中,邢錫波老先生的兩則治驗,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
話說有一個女的,年61歲,姓田。她由于工作勞累,左側的腳就不敢走路了,感覺到腳筋拘攣疼痛。要想走路,只能勉強以足跟著地,然后把腳尖向上。到了晚上,疼痛加劇,患者徹夜呻吟,難以入眠。
刻診,見舌面無苔,干燥少津,脈象虛數無力,疼痛的部位不紅不腫。
邢老先生開方子,但見——
赤芍25克,白芍25克,甘草18克,木瓜12克,牛膝12克,丹皮12克,桃仁10克。水煎服。
結果,一劑之后,疼痛減輕。五劑以后,諸證悉平。
你看,這里就是用了芍藥甘草湯。只不過,加入了活血涼血的赤芍,以及舒筋活絡的木瓜,活血通經的牛膝,涼血的丹皮,以及活血的桃仁。
還有一個例子,一個女的,年紀50歲。曾經,她因為跌倒,導致腰部受傷,使得輾轉困難,生活不便??淘\,見舌質偏紅、無苔。于是,繼續用芍藥甘草湯加減,方見——
白芍24克,赤芍24克,雞血藤20克,當歸15克,甘草12克。藥用3劑以后,腰部減輕,轉側靈活。
這里,在芍藥甘草的基礎上,加入雞血藤、當歸來活血養血、舒筋活絡。
這些,都是天津已故老中醫邢錫波先生的驗案,讀來令人頗有收獲。老先生喜歡用赤白芍同用,加上養血通經之品。這是一條治療經驗。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看到,這芍藥甘草湯,在治療筋肉拘攣疼痛的時候,的確是可以派上用場的。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認為,芍藥甘草湯,具備解痙、止痛、抗炎、鎮痙的作用。
當然,古時候的張仲景,可不懂得這么多藥理學的名詞。那人家是如何感悟出芍藥甘草湯這個方子呢?
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靠實踐。實踐出真知。通過實踐,古代的醫家就發現了,芍藥和甘草搭配使用,對于筋肉拘攣疼痛有治療效果。
在這個基礎上,古人又從中藥藥性的角度出發,加以歸納和闡釋。這就是,芍藥養陰和血,甘草補中緩急。芍藥的酸,和甘草的甘,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甘酸化陰之品,能起到養陰血,緩筋急之效。這就對肝陰肝血不足、血不養筋導致的疼痛,有療效。芍藥甘草湯的證治要點,舌紅少苔,脈細數,恰是肝中陰血不足的寫照。
總之,肝陰肝血不足,引發筋脈失養,才導致了筋痛。芍藥甘草湯,濡養肝陰肝血,從而能夠柔筋止痛。
按說,在張仲景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條件太差。因為肝中陰血不足而導致的筋脈疼痛,不少??赡苷且驗檫@個原因,芍藥甘草湯才大行其道。張仲景把這方子記錄在《傷寒論》里,以流芳百世。
當然,引發痛癥的,可不光是上述一種原因。其他類型的疼痛,用芍藥甘草湯是否合適,就需要辨證論治了。但從臨床觀察來看,部分人,到了一定年齡,反復出現抽筋兒、拘攣、麻木、筋疼的毛病,證屬肝陰肝血不足的,還是占了很大比例。
好了,關于這個芍藥甘草湯,我就給你介紹這么多吧。我希望專業的讀者朋友,能夠借我的文說,加深一遍印象,從而更好地為臨床服務。非專業的讀者朋友,如果你也動不動抽筋、筋疼,小腿肚子痙攣,或者走路的時候,腿腳不利,您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肝陰肝血不足。有機會,你就去看看中醫,認真加以辨別。說不定,這芍藥甘草湯,還真能為你幫上大忙。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