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輩心理輔導
一、朋輩心理輔導概念
朋輩心理輔導(pe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是從朋輩輔導衍生出來的概念,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它可以理解為非專業心理工作者作為幫助者在從事一種類似于心理輔導的幫助活動。
與專業心理輔導相比,朋輩輔導具有自發性、義務性、親情性、友誼性和簡便有效性。由同齡人擔任心理輔導員,一是可以幫助心理輔導老師接待同學們較為簡單的問題,二是相近的價值觀念、經驗、生活方式使得朋輩心理輔導對于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問題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朋輩心理輔導不同于一般性質的聊天,又不及心理輔導的專業性。但卻能產生專業心理輔導所不及的效果。
朋輩心理輔導涉及范圍廣、發現問題及時、能防患于未然、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訪關系,也利于自身成長。
朋輩心理輔導的不足之處在于人員選拔困難、培養過程艱難漫長、解決問題程度不深、容易造成一些過失。
二、朋輩心理輔導的工作原則
(一)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不向第三者公開當事人的姓名,拒絕關于當事人情況的調查,尊重當事人的合理要求;具有強烈的義務意識,樂于為同學服務;輔導中不得逾越輔導關系,運用法律和道德約束自己的行為。
(二)遇到困難情況及時轉介,轉介要經過當事人的同意,說明轉介的理由;不能在不適合的場所以心理輔導員的身份向所需要幫助的人進行輔導;在輔導過程中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而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時,要盡量在最小的范圍尋求幫助,不能隨意拿當事人的問題跟他人探討;但是,如果當事人有自傷、傷他的行為傾向或是法庭要取證時可以突破保密原則。
(三)朋輩心理輔導的主要任務是思想溝通,而非心理分析。所謂:“通者不痛,痛者不通”,只要不良情緒或者心靈創傷得到了宣泄和撫慰,自然就通了,心病也自然就好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輔導就等于溝通。
(四)開展工作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用自己的能力提供高質量的心理幫助。
三、朋輩心理輔導的個人素質
(一)信念
1.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改變的。大學生應該有能力解決一般性的問題。
2.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發展越好,越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3.朋輩心理輔導是有效的輔導方法,通過朋輩心理輔導,用自己的資源去幫助同學和別人。
4.通過朋輩心理輔導的示范和群體活動,能夠在校園里建立一種人文關懷和同輩支持的行為和氛圍。
(二)品質
1.渴望成為身心健全適應環境,追求自我實現的人。
2.真誠渴望自己能幫助別人。
3.有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
4.有能力處理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種事件。
5.有能力創造一種良好的群體氣氛。
6.有良好的敏覺力和同理心。
7.能在心理訓練和督導中成長。
(三)素質
1.要有“五心”即愛心、熱心、耐心、細心、同理心。
2.做到“五認”即認知、認真、認同、認可、認識自己。
3.對人負責、不作價值判斷、不指責、不批評、一視同仁。
4.投入助人、聆聽、共情、關愛心靈、關心生存、觸撫心情
5.掌握基本輔導技巧。
四、朋輩心理輔導的一般分類
(一)按輔導內容分類
朋輩心理輔導涉及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根據輔導內容可分為:學習輔導、生活輔導、生涯輔導、適應輔導、不良行為矯治、危機干預等。
(二)按輔導的人數分類
朋輩心理輔導根據參與輔導的人數可分為:個別輔導、團體輔導。
五、朋輩心理輔導過程中的基本態度
良好咨訪關系是輔導的第一步,也是輔導順利進行的保證。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尊重、溫暖、真誠、積極關注,特別是通情達理是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必要條件。
(一)尊重
1.尊重含義:尊重求助者的價值觀、人格和權益,予以接納、關注、愛護。
2.尊重的意義:是建立良好咨訪關系的重要條件,是有效助人的基礎。可以給求助者創造一個安全、溫暖的氛圍,從而最大程度地表達自己。可使求助者感到自己受尊重、被接納,獲得一種自我價值感。對某些人具有幫助價值。
3.如何正確使用尊重:尊重意味著完整接納,意味著一視同仁,意味著以禮待人;尊重還意味著信任對方,意味著保護他人的隱私。尊重應以真誠為基礎。
(二)溫暖
溫暖與尊重的區別:尊重更多點平等、禮貌,想保持距離,偏理性成分;溫暖更多點友好、熱情,想減少距離,偏感性成分;只有尊重,顯得有點客氣,甚至公事公辦;只有溫暖,顯得過于友好,讓人不知所措。溫暖與尊重相結合,才能情理交融,但要因人而異。
(三)真誠
真誠一方面可以為求助者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氛圍;另一方面,朋輩心理輔導員本身的真誠為求助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然而,真誠的表露并不一定完全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同樣存在著恰如其分的問題。運用不當,有時會起反作用。
真誠不等于說實話,不是自我發泄;真誠應該實事求是,應該適時適度。真誠是內心的自然流露,不是靠技巧所能獲得的,它建立在對人的樂觀看法、對人有基本信任、對求助者充滿關切和愛護的基礎上,同時也建立在接納自己、自信謙和的基礎上。
(四)通情達理
“通情達理”簡而言之,即指設身處地地體會、感受對方。按羅杰斯的觀點,“通情達理”是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1.“通情達理”的三方面含義
一是朋輩心理輔導員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談舉止,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二是朋輩心理輔導員借助于知識和體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間的聯系,以更好理解問題的實質;
三是朋輩心理輔導員運用輔導技巧,把自己的“通情達理”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并取得反饋。
2.“通情達理”的層次
Egan(伊根)把“通情達理”分為初級和高級。初級通情達理是指朋輩心理輔導員回應求助者的東西,是求助者明白表達的感覺想法。
高級通情達理則是表達了求助者敘述中隱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覺和想法。因此,高級的通情達理技術可幫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逃避的部分。
3.練習案例
求助者說:我覺得很難過、很難過,因為我從來沒擔心過高考,就算想,也只是估計自己能不能取得優異成績。唉!想不到居然名落孫山,真是越想越不服氣。今年的高考其實并不難,班上成績中等的人都考入了大學,沒想到一向佼佼者的我……我覺得考試根本就不能正確評估一個人的成績,況且讀書也不是為了考試,這樣我也就想開了,決定工作算了。但我的父母卻罵了我一頓,堅持說考上大學才是有出息,一定要我參加補習班,然后再考。和他們爭了幾天,都沒結果,我都煩死了。
朋輩心理輔導員1:你為什么感到如此悲傷呢?
朋輩心理輔導員2:你一向成績很好,但想不通高考卻失敗了。
朋輩心理輔導員3:因為高考落榜,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難過。
朋輩心理輔導員4:因為高考落榜,所以你感到很失望、很難過。也不清楚前面的路該怎樣走,心中很混亂。
朋輩心理輔導員5:你一向成績很好,從沒想到高考會失敗,因此你特別感到失望與難過,也有點氣憤。與父母商量后,似乎非讀書不可,但自己實在有點不情愿,因而內心很矛盾。
朋輩心理輔導員5做到了最準確的“通情達理”。無論在表面或深入的感受上,都很準確。上例中,他不但明白當事人很失望、難過這些表面的感受,甚至連很深入的情感。如氣憤、不甘心和矛盾等,也作了準確的反應。此時朋輩心理輔導員已能對求助者作全面而準確的“通情達理”了。
常見的通情達理表達失誤:直接的知道和引導、簡單的判斷和評價、空洞的說教和勸誡、習慣貼標簽和診斷、虛假或虛弱的保證、排斥消極思想情感。
六、朋輩心理輔導的主要技術
(一)耐心而積極的傾聽。所謂積極傾聽,即指有明確的目的定向,不斷獲得信息作出判斷、決定反饋,并且保持持續的高度注意。朋輩心理咨詢的談話過程所需要的就是這種積極的傾聽。直接表達積極傾聽的方式可以分為兩種:言語和非言語方式。
言語方式:補充說明、提問、提出共同點、簡單重述對方談話的內容、表明自己的見解、嘗試性地以完全符合或相似的語言反映對方的陳述內容。
非言語方式:點頭、手勢、目光接觸,身體前傾,伴隨非言語的“嗯”、“哦”、“噢”等。
(二)情感反映。它是指咨詢員理解并反饋來訪者表達的情緒情感,是一種重要的參與技術。
來訪者情緒情感以言語或非言語的方式來表達。言語主要是指言語表情,而非語言則主要指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即體語)。言語表情是指通過詞語(名詞、副詞、形容詞、動詞等)、語氣語調等方式表達的情緒情感,如“美好”、“可愛”、“偉大”、“向往”、“戰斗”、“傷害”、“厭惡”等。
面部表情是指肌肉變化、眼神變化而表達的情緒情感,如高興時,嘴角上揚;煩惱時,眉頭緊鎖;吃驚時,眼睛瞪大等。身段表情在日常生活中是人們識別情緒的重要方向,如憤怒時,身體僵硬;害怕時,全身顫抖;沮喪時,搖頭嘆氣等。
咨詢員反饋來訪者表達的情緒情感,有助于增長共情和雙方感情疏通,有助于來訪者對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對問題的深入探索,有助于對來訪者表達的準確理解。
(三)總結和探索。
簡短總結談話要點,引導對方的注意力,保證談話按一定方向進行,也有利于從更深層次、更新角度分析對方所處環境。
(四)自我表露。
從對方需要出發,與其分享自己的個人情感、態度、觀念、經歷,即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開放”或“自我暴露”。“自我開放”(selfdisclosure)是Jourard于1985年提出的,在心理咨詢中起著重要作用:可以使來訪者感到咨詢員的真誠、坦率,從而增強對咨詢員的信任;可以增加來訪者的自我開放程度。
(五)解釋。
指咨詢員運用某種咨詢理論或自身的經驗,觀察、描述、分析來訪者心理問題的實質、原因和發展過程。運用解釋時應注意要適度,解釋方式要因人而異。咨詢員解釋的理論依據盡量與來訪者已有的理論取向吻合,這樣有助于來訪者對解釋的理解和認同。
七、心理輔導的基本步驟
像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過程一樣,心理輔導也要遵循一定的步驟。但這些步驟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而不是機械劃分的階段。關于心理輔導的步驟和階段,國內外輔導心理學家各有不同的劃分方法。
第一階段 開端。
扼要介紹心理輔導的性質和原則。特別要講明尊重隱私的保密性原則。建立初步的信任關系心理輔導在我國現階段仍屬新生事物,有的來詢者并不了解它的性質,特點和輔導所要遵循的原則,因而初次來詢者心中不免忐忑不安,存有疑慮。輔導人員應通過自己的工作,為他們解開疑團。
第二階段 了解問題。
主要是通過來詢者的自述,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了解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來詢者的基本情況;二是來詢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了解基本情況有助于分析其心理問題產生的社會背景。了解來詢者存在的心理問題是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通過來詢者的自述和必要的詢問,弄清他們當前究竟為什么問題所困擾,問題的嚴重程度如何;問題的持續時間有多久;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他本人對此有無明確的意識等等。
第三階段 分析診斷。
首先要弄清來詢者的問題屬于何種類型,是學習工作中的問題,生活中的人際關系問題,還是青春期發育問題或婚戀問題。從程度上看,是正常人的情緒不安,心理失衡,還是人格障礙,或者是神經癥,精神病等精神疾病,這些都是分析診斷中必須搞清的問題。
正確評估來詢者心理問題的性質和嚴重程度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輔導人員作出下一步工作的判斷。如,確定哪些問題是可以通過面談輔導和治療逐步解決,而哪些問題是需要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進行直接干預。例如,對于極度抑郁,嚴重情緒不安的人;對于有嚴重頭痛,失眠,幻覺,妄想等精神病跡象的人;對于有明顯自殺意念或對他人安全和生存構成威脅的人,都需與有關方面配合及時進行干預,以免發生不測事件。
第四階段 幫助指導。
了解情況分析診斷之后,輔導人員對來詢者的問題已經基本掌握,下一步就要進入幫助指導階段。
輔導人員在給予來詢者幫助指導的時候,要堅持指導幫助與包辦代替相區別的原則。這一點也是心理輔導,心理治療與身體疾病的醫療相區別之處。而心理輔導是一種磋商行為,咨訪雙方是一種彼此合作的伙伴關系。以輔導人員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對人性的深刻領悟,在對來詢者心情和處境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幫助他分析自己問題的性質,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商討解決問題的對策。
第五階段 結尾。
輔導進入尾聲。如果輔導談話比較成功,來詢者很可能主動談談自己的感受,告知自己的收獲,領悟和下一步的行動計劃。對此,輔導人員應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鼓勵,進一步增強其戰勝困難的信心。輔導一般需多次進行,要約定下次談話的時間。輔導如暫告結束,就要說一些期盼和祝愿的話,歡迎他們有問題時再來。
輔導人員應在可能的情況下,了解其思想行為的變化,進行追蹤研究,以便總結經驗,提高心理輔導的水平。輔導也可能產生另外一種后果,即輔導未能解決來詢者的心理問題,輔導效果不佳。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輔導人員在輔導過程中分析問題有偏頗,治療或勸導不得力;另一方面則可能是來詢者未接受心理輔導人員的分析和幫助,未采取咨訪雙方討論的行動方案,因而未能獲得預期的效果。總之,通過對輔導后果的了解,可以幫助輔導人員總結經驗,改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