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心臟神經癥 病人常訴胸痛,可刺痛或隱痛,持續時間數秒鐘至數小時,含用硝酸甘油無效或10min后才“見效”,病人常有嘆氣,伴有心悸、手心和腋下多汗、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癥的癥狀。
⒉ 急性心肌梗死 本病疼痛部位與心絞痛相仿,但程度重,持續時間可達數小時,硝酸甘油含化不能緩解,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發熱。心電圖檢查面向梗死部位的導聯ST段抬高,并有異常Q波,實驗室檢查示心肌酶學增高。
⒊ 肋間神經痛 本病疼痛常累及1~2個肋間,為刺痛或灼痛,多為持續發作,用力呼吸和身體轉動可使疼痛加劇。
⒋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絞痛 包括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或關閉不全,風濕性冠狀動脈炎、梅毒性主動脈炎引起冠狀動脈口狹窄或閉塞、肥厚型心肌病等均可起心絞痛,主要根據其他臨床表現加以鑒別。
⒌ 消化系統疾病 消化性潰瘍、膽囊病變、食管裂孔疝、返流性食管炎等所引起的疼痛,與心絞痛十分相似,應注意鑒別。
⒍ 頸椎病變 可壓迫神經根引起心前區疼痛,表現為持續性鈍痛伴陣發性銳痛,可向左肩及左上肢放射,在頭頂部施加壓力可使癥狀加重,限制頸部活動可使之緩解。
八、預后
大多數能生存很多年,但有發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險。有室性心律失常或傳導阻滯者預后較差,決定預后的主要因素為冠狀動脈病變范圍和心功能。
九、治療
治療原則是減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血供,防止血小板凝聚,促使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形成,同時積極防治動脈硬化。
⒈ 一般措施
(1)休息 包括身心兩方面的休息。應讓病人適當地了解疾病的性質以正確對待,消除不必要的恐懼心理,對于初發或過度緊張或休息不佳者,可酌情應用鎮靜劑。
(2)控制易患因素 如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吸煙等。
(3)消除誘發因素 如勞累、情緒激動、飽餐、寒冷、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律失常等。
⒉ 藥物治療
(1)硝酸酯類藥物:作用機制可能為:①擴張周圍靜脈,減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張力,從而減少心肌耗氧量;②降低左室舒張充盈壓,使舒張期冠脈灌注階差加大,改善了心內膜下心肌供血;③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④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成具有擴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釋放血栓素A2。
發作時可給予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化,1~2min見效,作用持續20~30min;硝酸異山梨酯5~10mg舌下含化,2~5min見效,作用維持2h;亞硝酸異戊酯0.2ml/安瓿,以手帕包裹敲碎立即鼻部吸入,約10~15s內見效,數分鐘消失。對不穩定型心絞痛者可靜點硝酸甘油,開始5~10ug/min,逐漸增加劑量,直至癥狀緩解。在進行預計引起發作的活動前半小時之內,可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硝酸異山梨酯以預防發作;夜間發作者可在睡前貼敷硝酸甘油膏。
緩解期可用硝酸異山梨酯5~20mg,3/d;5-單硝酸異山梨酯20~40mg,2/d。
(2)β受體阻滯劑:作用機制為減弱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降低血壓、降低心肌耗氧量,主要適用于勞累性心絞痛。本類藥物持續應用后不應突然中斷,否則可引起撤藥綜合征,致嚴重心絞痛發作甚至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美托洛爾25~50mg,2~3/d,或阿替洛爾12.5~50mg, 1~2/d。
(3)鈣通道阻滯劑:作用機制是:①阻滯鈣離子的細胞內流,使心肌收縮力降低,減少心肌耗氧;②擴張血管,解除冠狀動脈痙攣;③減慢心率,降低耗氧量,延長舒張期冠脈灌注;④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素A2等縮血管物質釋放,適宜于各類心絞痛,尤其是變異性心絞痛的治療。常用藥物有硝苯地平10~20mg,3/d、地爾硫 30~90mg,3/d。變異型心絞痛發作時可舌下含服5~10mg硝苯地平。
單一藥物治療無效時,可采用聯合用藥,如硝酸酯類與β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與硝苯地平;硝酸酯類與鈣通道阻滯劑。
此外,口服中藥制劑如速效救心丸、復方丹參滴丸、冠心蘇合香丸等對緩解心絞痛也有一定的作用;也可應用阿司匹林、肝素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對穩定型心絞痛而心臟增大但無明顯心力衰竭的病人,洋地黃類和β受體阻滯劑合用可緩解心絞痛;個別病人可酌情給予鎮靜劑,嚴重病人可給予氧氣吸入。
⒊ 介入治療 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冠狀血管內支架置入術、冠狀血管內旋切術、旋磨術等,隨著手術器械和技術的不斷更新提高,適應證不斷擴大,已成為冠心病治療的重要手段。
⒋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 目前主要適用于藥物治療效果不好,介入治療又屬禁忌證或預計介入治療遠期療效較差者。
不穩定型心絞痛
將勞力性心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統稱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包括以往的惡化型、臥位型、梗死后、混合性心絞痛等,但這些分型方法已棄用。
一、發病機制
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繼發病理改變,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顯下降,如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脈痙攣,導致缺血性心絞痛。亦可因勞力負荷誘發但勞力負荷中止后胸痛并不能緩解。
二、臨床表現
胸痛部位、性質與穩定型心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點之一:
1.原為穩定型心絞痛,在1個月內發作頻率增加,程度加重、時限延長、誘發因素變化,硝酸類藥物緩解作用減弱。
2.1個月內新發生的心絞痛,并因較輕的負荷所誘發。
3.休息狀態下發作或較輕微活動即可誘發,發作時表現有ST段抬高的變異型心絞痛也屬此列。
此外,由于貧血、感染、甲亢、心律失常等原因誘發的心絞痛稱之為繼發性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嚴重程度評價:
低危組:指新發的或原有勞力性心絞痛惡化加重,發作時ST段下降≤1mm,持續時間<20分鐘;
中危組:就診前一個月內(但48小時內未發)發作1次或數次,靜息心絞痛及梗死后心絞痛,發作時ST段下降>1mm,持續時間<20分鐘;
高危組:就診前48小時內反復發作,靜息心絞痛ST段下降>1mm,持續時間>20分鐘。
三、治療
1. 一般處理:臥床休息1-3天,床邊24小時心電監測。呼吸困難,發紺者應吸氧,維持血氧飽和度在90%以上,煩躁不安、劇烈疼痛者可給予嗎啡5-10㎎,皮下注射,或度冷丁50-100㎎,肌注。并注意監測心肌壞死標記物。
2. 緩解疼痛:硝酸酯類制劑反復多次舌下含化、噴霧吸入或持續靜脈點滴,以10ug/min開始,逐漸增加,注意監測血壓。β受體阻滯劑,口服劑量應個體化。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尤其對變異型心絞痛療效最好。
3.抗栓(凝):阿司匹林、噻氯匹啶或氯吡格雷抗栓;肝素(包括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4.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血供突然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發生嚴重而持久的缺血、損傷和壞死。臨床上常有劇烈而較持久的胸骨后疼痛,血清心肌酶增高,心電圖出現特征性改變,并可發生嚴重的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少數病人癥狀較輕,僅覺胸悶或無任何癥狀,待發現時已屬陳舊性心肌梗死。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絕大多數AMI的基本病因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偶為冠狀動脈栓塞、炎癥、先天性畸形、痙攣和冠狀動脈口阻塞所致)。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與冠脈痙攣是AMI發病中最重要的因素。在AMI 病人中,冠脈粥樣斑塊破潰發生率>90%,并在破潰處有大量的血小板聚集,進而形成血栓,以上變化均能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粥樣斑塊破潰、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冠脈動脈痙攣相互作用,造成管腔狹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側支循環尚未充分建立,導致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當心肌缺血持續一小時以上時,即可發生AMI。
促發誘因:1.晨起6時至12時交感神經活動增加,機體應激反應性增強,心肌耗氧量增加。2.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后。3.重體力活動、情緒激動、血壓劇升或用力大便。4.休克、脫水、出血、外科手術或嚴重心律失常。
二、病理
心肌梗死的部位與阻塞的冠脈供血區相一致。常見的冠狀動脈閉塞和相應的心肌梗死部位依次為:
1.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閉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側壁、前間隔和二尖瓣前乳頭肌梗死。
2.右冠狀動脈閉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狀動脈占優勢時)、后間隔和右心室梗塞,并可累積竇房結和房室結。
3.左冠狀動脈回旋支閉塞,引起左心室高側壁、膈面(左冠狀動脈占優勢時)和左心房梗塞,可能累及房室結。
4.左冠狀動脈主干閉塞,引起左心室廣泛梗塞。
右心室和左、右心房梗塞較少見。由冠狀動脈痙攣引起管腔閉塞者,個別病人可無粥樣硬化病變。
AMI早期,缺血心肌呈蒼白、腫脹,開始有少數壞死,1~12小時之間絕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壞死。以后,壞死的心肌纖維逐漸溶解,形成肌溶灶,隨后漸有肉芽組織形成。大塊的心肌梗死累及心室壁的全層,心電圖上出現壞死型Q波稱Q波性梗死。心電圖上不出現Q波者稱為無Q波心肌梗死,它包括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和小的透壁性心肌梗死。在心腔內壓力的作用下,壞死心壁向外膨出,可產生心室游離壁破裂、心室間隔穿孔、乳頭肌斷裂、或形成室壁膨脹瘤。壞死組織1~2周后開始吸收,并逐漸纖維化,6~8周形成瘢痕而愈合,稱為陳舊性心肌梗死。而小的梗死多于起病后3周痊愈。
三、病理生理
AMI時主要出現左心室舒張和收縮功能障礙,其嚴重度和持續時間取決于梗死的部位、程度和范圍。可有心臟收縮力減弱、順應性減低、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增高、舒張和收縮末期容量增多、心排血量下降,伴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血壓下降、心室重構,出現心臟擴大或心力衰竭。右心室梗塞在心肌梗塞病人中少見,其主要病理生理改變是右心衰竭,心排血量減低,血壓下降。
AMI引起的心力衰竭稱為泵衰竭。Killip分級法:Ⅰ級尚無明顯心力衰竭;Ⅱ級有左心衰竭,肺部羅音<50%肺野;Ⅲ級有急性肺水腫,全肺大、小、干、濕羅音;Ⅳ級有心源性休克等不同程度或階段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心室重塑為心肌梗死的后續改變,左心室體積增大、形狀改變及梗死節段心肌變薄和非梗死節段心肌的增厚,對心室的收縮效應及電活動均有持續不斷的影響。
四、臨床表現
與梗死的大小、部位、側支循環情況密切相關。
⒈ 先兆癥狀
(1)初發型心絞痛發作,持續15~30min或更長,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
(2)胸痛時伴惡心、嘔吐、大汗、頭昏、心悸。
(3)發作時伴血壓驟增或驟降,或伴有心律失常或左心功能不全。
(4)原為穩定型勞累性心絞痛,而近日疼痛頻率、持續時間及疼痛性質均明顯加重。
(5)疼痛時伴ST段明顯抬高或壓低,T波冠狀倒置或高尖者。
⒉ 癥狀
(1)胸骨后疼痛:典型者為胸骨后壓榨性疼痛,并有窒息或瀕死感,可持續半小時至數小時,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無效。部分病人疼痛部位可位于背部、頸部或上腹部等。
(2)全身癥狀:常有發熱、頭暈、多汗、乏力等。發熱多于起病2~3天開始。一般在38℃左右,持續約一周。
(3)胃腸道癥狀:胸部劇痛時常伴惡心、嘔吐、上腹脹痛、納差、腹脹,個別病人可有呃逆。
(4)心律失常:75%~95%的病人合并心律失常,多發生在24h內。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縮最為多見,下壁心肌梗死多合并房室傳導阻滯,前壁心肌梗死可發生室內傳導組滯。
(5)低血壓、休克:如疼痛緩解而收縮壓仍低于10.67kpa(80mmHg),有煩躁、多汗、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細而快、尿量減少、神志遲鈍甚至暈厥者,則系休克表現。多為心肌廣泛壞死,心排血量急劇下降所致。
(6)心力衰竭:AMI引起的左心衰竭稱為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是泵衰竭的嚴重階段,但如兼有肺水腫和心源性休克則情況最嚴重。
AMI的心力衰竭是主要由于疼痛、休克、心肌收縮力減弱所致,可有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等表現。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多一開始即表現為右心衰竭伴血壓下降。
⒊ 體征
AMI時,在心尖部可聞及舒張期奔馬律,S1減弱;伴有乳頭肌功能不全時,心尖部可出現高調收縮期雜音;伴有室間隔穿孔時在胸骨左緣第3~4肋間出現粗糙的收縮期吹風樣雜音伴震顫;在梗死后2~3d,可在心前區聞及心包摩擦音。如發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時則有其相應的體征。
五、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⒈ 心電圖 心肌梗死后心電圖多有特征性改變,對心肌梗死的診斷、定位、確定范圍、分期均有診斷意義,對AMI預后的估計也有一定的幫助。
(1)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心電圖表現為:
面向梗死區的導聯出現:①寬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②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或與直立的T波融合成一條弓背向上的單向曲線;③ T波逐漸倒置。
背向梗死區的導聯出現與面向梗死區導聯相反的改變:①R波增高;②ST段壓低;③T波直立并增高。
(2)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心電圖有2種類型:①心內膜下心肌梗死心電圖表現為:無病理性Q波;普遍性的ST段壓低≥0.1mV,但aVR導聯(有時還有V1導聯)ST段抬高;對稱性T波倒置。②無病理性Q波,也無ST段變化,僅有T波倒置改變。
(3)心肌梗死心電圖動態變化
心肌梗死急性期的心電圖演變:①數小時后ST段弓背向上抬高,與直立的T波融合,形成單向曲線;②1~2小時內出現病理性Q波,同時R波降低;③Q波在3~4天內穩定不變,以后70%~80%永久存在。
心肌梗死亞急性期心電圖演變:①抬高的ST段持續數日到兩周左右,逐漸回到基線水平;②T波變為平坦或倒置。
心肌梗死慢性期的心電圖表現:①T波兩支對稱、波谷尖銳,可呈深而倒置的冠狀T波;②T波倒置可永久存在,也可在數月或數年內逐漸恢復。
(4)梗死部位與范圍的確定:有Q波心肌梗死部位和范圍的確定,可根據心電圖特征性改變出現的導聯不同,來判定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根據其出現導聯的多少判定梗死范圍的大小(見表3-7-1)。
表3-7-1 心肌梗死的定位診斷
前間壁
前壁(局限)
高側壁
下壁
正后壁
前側壁
下側壁
廣泛前壁
V1、V2、V3
V3、V4、V5
Ⅰ、aVL
Ⅱ、Ⅲ、aVF
V7、V8、V9
V5、V6、Ⅰ、aVL
Ⅱ、Ⅲ、aVF 、Ⅰ、aVL
V1、V2、V3、V4、V5
⒉ 心電向量圖 對心肌梗死診斷較心電圖更為敏感。心肌梗死時心電向量主要改變:①QRS環初始0.04s向量背離梗死區;②T環最大向量與QRS環最大平均向量方向相反,或二者夾角增大。T環長/寬比例<2.6;③ST向量指向梗死區。
⒊ 實驗室檢查 心肌梗死發生時,常有周圍血象及心肌酶學改變。
(1)血清心肌酶含量增高并伴序列變化:①肌酸磷酸激酶(CPK)在起病6h內升高,24h達高峰,3~4d可恢復正常;②谷草轉氨酶(GOT)在起病6~12h后升高,24~48h達高峰,3~6d后降至正常;③乳酸脫氨酶(LDH)在起病8~10h后升高,2~3d達高峰,持續1~2周恢復正常,其中CPK 同工酶CPK-MB診斷的特異性較高,在起病4h內增高,16~24h達高峰,3~4d恢復正常,其增高的程度可較準確地反映梗死的范圍,其高峰時間是否提前有助于判斷溶栓治療是否成功。
(2)起病24~28h后,白細胞可增至10.0~20.0×109/L,中性粒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紅細胞沉降率增快;均可持續1~3周。
(3)血清肌紅蛋白于發病2h即可升高,12h 達峰值,24-48h恢復正常。
(4)血清肌鈣蛋白I(cTnI)是一種心臟特異性抗原,發病后4~6h增高,平均18h達峰值,持續6~8d,目前已成為診斷心肌梗死最特異、最敏感的指標。
⒋ 放射性核素檢查 心肌梗死病人如201Ti注放體內后正常心肌顯影,梗死部位區呈“冷點”成像。99mTc焦磷酸鹽可選擇性地集中在缺血和梗死心肌中,梗死區顯影,呈“熱點”成像,此對梗死部位范圍、程度等作出定量診斷。
⒌ 超聲心動圖 心肌梗死時梗死區心肌節段性運動幅度降低,并伴左室射血分數降低。
六、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征性的心電圖、心電向量改變及實驗室檢查,診斷AMI并不困難。老年病人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嚴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或發生較重而持久的胸悶或胸痛者,應考慮AMI的可能,并盡早進行心電圖和心肌酶測定的動態觀察,以確定診斷。尤其是無病理性Q波的心內膜心肌梗死和小的透壁性心肌梗死,血清心肌酶測定的診斷價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