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想必人人都是知道的。相傳在堯舜時期,洪水泛濫,老百姓迫于水患,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堯派鯀治水,鯀采用“堵”的方法,哪有水就堵哪,終不能根治水患,結果被堯流放(陰謀論者稱鯀因與舜爭帝位而被迫害)。作為鯀的兒子,大禹被委任為下一位治水人,他改進了鯀治水的策略,采用“疏”的方法,給洪水分流,水患被徹底消滅。
有看過中國地圖的朋友,細心的話可能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幾乎沒有哪條河流著流著忽然就沒有了,而是小河匯聚成大河,大河匯聚成再大的河,再大的河匯聚成更大的河,更大的河最終流向大海。這都是大禹治水的結果啊!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這篇文章詳細記載了大禹治水的過程,不僅僅是治水,還開山修路,將整個國家分為九州。據《禹貢》記載,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將阻擋人們通行的九條山脈都伐木修路,將洪水泛濫的九條河流都疏通至海,將不能流向大海的九條湖澤都修筑堤壩,從此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北方、南方達到外族,四海之內皆能通行,天下因此大治。
不過上面那些話都是泛泛而談,具體怎么治理的,請看下面——大禹治黃河。
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降水,至于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于海。——《禹貢》
就這簡簡單單幾十個字,信息量老大了,是傳說、成語的密集出沒地。“導河積石”,意思是大禹治理黃河的源頭在積石山,這是個很有名的地方,傳說女媧在這里補天。天漏了以后,女媧在此處煉石補天,沒用完的石頭堆在一起,變成一座高山,所以此處叫做積石山。“至于龍門”,是說大禹又到了龍門山,這座大山擋住了河水的去路,大禹就將其劈開,后來又傳說能跳過此山口的鯉魚都會變成龍,這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厎柱”,華陰就是華山之陰,在傳統陰陽理論中,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華陰即是華山之北。厎柱是座山名,又叫砥柱山,它也擋住了河水的去路,這回大禹沒有劈開它,而是在兩側迂回前行,結果這座大山就像根柱子一樣杵在黃河中間,稱為“中流砥柱”。
“又東至于孟津,東過洛汭,至于大伾”,津是渡口的意思,孟為地名,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孟津,過了孟津,黃河繼續東流與洛水匯合,然后到達大伾山,再往后的黃河就跟現在不大一樣了,開始往北走了,與洚水匯合后,繼續往北,在末端分為九條支流,最后又合成一支流入大海,此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光治理這一條河,大禹就得從我國的最西端走到最東端,何況要治理九條呢?再何況那個時候的路還得現開、山還得現劈呢?大禹治水的難度可想而知的了,它給百姓帶來的好處也是可想而知的了,所以談起大禹治水,后代人無不交口稱贊,代代傳頌。